文化自信视角下土木类教材建设研究
2020-10-09王婷
王婷
[摘 要] 为服务于“双一流”大学建设,引领文化自信,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土木工程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文化自信,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值得出版行业思考的问题。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从教材规划、课程教材建设、传统文化宣传等方向探索土木类教材建设体现文化自信的形式及改革方向,为类似学科教材建设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土木工程;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王 婷(1981—),女,四川宜宾人,学士,出版中级,重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主要从事建筑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069-02 [收稿日期] 2020-05-11
一、引言
世界上多个国家和民族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也创造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再次被重点提出,因为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精神的凝聚,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下去[1]。很多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例如张彦玲等[2]曾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是将其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让学生从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然而在现实之中,基于土木工程学科的特殊性及知识体系的复杂性,我国的土木工程学科的教育在教学设计以及教材设计上仍偏向于实用主义。许多编者提出,土木类教材改革很难融入。
然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鲁美、史利华、韩茹以及南金花等人都建议在工科院校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清华大学马智亮和陆化普等[3]更是表示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在结合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充分,积累的经验也不够丰富。尤其是一些传统学科,如土木工程,更是如此。为此,本文将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就如何在土木类系列教材建设中体现文化自信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讨,集思广益。
二、文化自信的体现形式
(一)我国土木发展史融入土木类教材建设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可明得失,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源远流长的丰厚历史底蕴。英国史学家李约瑟曾在它的文章中写道:“中国有许多科学技术往往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开设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教材建设时融入我国土木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让学生对土木工程文化历史产生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既可以使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齐头并进,又能够体会到土木工程发展在中国发展史上甚至是人类文明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比如,在桥梁学科相关教材建设时,应该就世界桥梁建筑史进行了一些深刻解读。通过教材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在有文字记载的桥梁发展史中,我国的第一座浮桥、第一座铁索桥和第一座敞肩式石拱桥,都比西方同类桥要早一千多年,这说明我国古桥的建造至少在公元14世纪以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位置。虽然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我国桥梁发展也有过一段停滞不前的時期,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在现代化的桥梁建设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年来,中国桥在不断刷新着世界桥梁的建设记录: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世界最长高铁桥——丹昆特大桥、世界跨度最大公铁两用大桥——沪通长江大桥、世界跨径最大钢拱桥——朝天门长江大桥等。
通过专业和历史两个角度来解读土木工程史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到自己行业的发展史,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作为华夏子孙的骄傲和自豪,也感受到了作为华夏文明传承者的责任,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教材内容突出杰出专家事迹
榜样对于青年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青年学生在刚接触自己的行业领域时不过懵懂小儿,认识不够深刻,思维不够成熟,需要行业内卓越的人才、优秀的专家对他们的引导。因此,突出领域内的专家事迹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兴趣与热情,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詹天佑,是近代中国土木工程史上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在国家危难之时,他尽管已留学十载,仍是不顾个人得失毅然回国,埋头苦干十五年,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设计“人”字形铁路,采用双头火车设计,一个往前拉,一个在后推,建造了名满中外的京张铁路,让中国人在世界铁路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至今仍良好运行。通过教材中穿插的榜样事迹,增强土木类学生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扩大宣传国内工程案例
土木类教材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该学科设计的方向众多,设计到各个行业。此外,土木工程属于传统学科,偏向于工程应用,因此在教材建设时,为了更加生动、直观的给学生展示工程内容、全貌或细节,需要附一些工程案例及图片等。在很多教材建设中,喜欢采用国外的案例进行介绍,易误导学生认为国外的工程建设水平比国内高。实际上,我国建筑工程很多项目建设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典型性。因此,在我国教材建设时,不能盲目崇洋媚外,吸收国外先进案例的同时,也应注重应用国内重大工程案例。例如,目前在房屋建筑学教材中,经典案例的编写仍大量采用国外案例进行赏析,很少考虑选用中国本土案例。如果能从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文化中去发掘、去归纳总结符合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下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经典案例,不仅能够增强读者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淀,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美学的鉴赏能力,达到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
(四)教材开发注重本土化
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也涉及双语教学课程较多,在双语课程的教材建设时,普遍采用引进“洋教材”的形式。而“洋教材”在知识体系及表现形式上[4],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不是全部适用于国内情况。因此,在土木类双语教学课程教材建设时,应该强化“洋教材”的国内化。针对本土教学的大纲内容、教学安排,善于中西结合、取长补短,把先进的知识理论同我国的实际国情及课程安排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学生成长成才。
三、结语
少年乃未来国之栋梁,文化自信必醒于少年之时,然后才有国之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融合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是土木工程行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文化兴盛、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对于提升青年专业文化素质,增强爱国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在新时代发挥聪明才智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育的配套行业,出版社在教材建设时要发挥引领作用,跟教材编写人员共同把握好质量关。
参考文献
[1]侯力丹,刘洪彩.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EB/OL].光明网,2018-02-02.
[2]张彦玲,张德莹,赵曼.土木工程专业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1):99-103.
[3]马智亮,陆化普.应该重视土木工程文化历史的教育[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1998(3):28-33.
[4]赛娜.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本土教材开发的思考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9(33):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