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策略探析

2020-10-09李博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6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李博

[摘 要]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个性需求,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已成为增强育人实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思想,从授业者、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入手推动教改创新,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增强铸魂育人实效。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育人功能

[基金项目] 2017年度陕西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研究”(SGH17H119);2017年度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校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7SZ11);2020年度陕西中医药大学国家基金培育项目“关中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2020GP48)

[作者简介] 李 博(1983—),女,陕西高陵人,博士,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77-02    [收稿日期] 2019-11-12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崇高使命和职责,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它的铸魂育人功能。[1]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原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节奏的日益加快,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文化的多元性,当代大学生面临严峻的思想考验。而信息化时代中的“90后”大学生具有一系列新的鲜明的群体特征,如自主化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价值追求、务实化的人生理想、理性化的处世哲学、网络化的娱乐生活以及不同的个体需求,也使当今高校思政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同时,高校思政课自身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诚如陈宝生部长所言,存在“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等问题。[2]这亦是当前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够的症结所在。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就必须补齐这一短板,这是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3]精神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根铸魂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要保持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期待,以强大的亲和力赢得学生认可,使之能够真心喜欢、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终身受益。

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其成长成才指引前进方向;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策略

切實解决高校思政课亲和力不够的问题,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满足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增强学生认同感,使之真正爱上思政课。

(一)教师要不断提升理论功底和道德修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思政课教师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身理论功底和学识水平,增强教学的理论自信,以其广博的知识视野、“学高为师”的扎实基本功吸引学生,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见,人生在世,立德是第一位的,做人应以德为本。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切实做到“德高为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从其身上不断获得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并践行向善向上的道德追求。

面对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熟知各种APP、二次元等各种新鲜事物的新生代大学生,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非易事。高校思政课要突破大学生认识上的藩篱和情感上的障碍,使大学生接受、认同、产生共鸣,就必须触及其心灵。针对大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心性不定等特点,教师要把育德与育心相结合,努力成为大学生们的“知心朋友”,成为其心灵导师。一是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丰厚资源,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使之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力。二是要善于融入学生当中,在充分了解、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和自尊,与其平等对话,了解所思所想,深入其内心世界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实际生活,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学内容要知行合一,要接“地气”,更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

一种理论要真正赢得人心,除了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外,还要对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普遍的实用性。思政课的强大魅力就在于此,不仅对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给出合乎情理的解释,而且给出指导实际的解决方案。这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使学生对“高大上”的思想政治理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适应其成长发展规律,能够满足其精神需要。

习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只有当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当代青年学子在思政课中找到存在感、获得感,产生亲近感和愉悦感,才能“入耳、入脑、入心”。因此,必须把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有机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生活状态和成长特征,主动对接大学生现实关切和理论诉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案例等素材、话语体系及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理论内容;尽可能将所学理论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生自身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来探讨、解决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体现思政课价值。

(三)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丰富多样的同时要突出原则性,体现灵活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手段被广泛应用到日常教学当中。但应认识到,方法不等同于技术,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只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绝不可本末倒置。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但不必局限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而必须深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能够获得学生的理性认同,激发课堂共鸣。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既要与时俱进,又要丰富多样;既能适合学生口味,满足学生需求,又必须保持理性认识;既要立足实际,又必须坚持原则性,体现灵活性。[4]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不能变成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而要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实现师生共情。因此,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互联网技术在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上寻求突破,实现课程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以达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而教学方法多样化运用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思想上的共振。如此,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使之不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真心喜欢、真正爱上思政课。归根结底,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真正需要的是供给方和接受方相向而行、双向发力”[5],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陈宝生.高校思政课抬头率不高 人到心没到[EB/OL].中国青年网,2017-3-12.http://news.youth.cn/gn/201703/t20170312_9276779.htm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9-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4]温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N].中国教育报,2017-2-16.

[5]胡藝华.以“四个结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EB/OL].红网,2017-03-15.https://ldhn.rednet.cn/c/2017/03/15/4238965.htm.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