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制度设计
2020-10-09暨星球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存在对课程思政认识上的缺失、教师融合能力上的缺乏、评价体系的缺位等问题。构建课程思政制度体系,要以制度为引领,推进协同机制建设。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制度;协同
[作者简介] 暨星球(1985—),女,湖南人,硕士,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052-02 [收稿日期] 2020-07-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意味着党中央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思考和审视目前贵州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笔者认为牢牢抓住制度建设作为搞好课程思政建设的“牛鼻子”,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提升育人成效。
一、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
1.三全育人是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与价值遵循。三全育人,从字面上来了解,“全”意味着全部,全面,意味着动员起所有的力量,从内涵上来认识,笔者认为,“三全育人”重心在协同,如何调动全部资源,如何使全部资源按照预定轨道有效运转从而发挥出更大作用的核心在于“协同”。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中隐形的思政教育目的显性化,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技能背后的价值意蕴,明白“学什么”与“为什么学”和“学来做什么”的终极意义。因此,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和价值遵循就是三全育人。
2.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举措。课程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最基础的元素,也是最重要的育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能脱离课程教学。要深入落实三全育人的任务,务必要梳理各类专业课程,尤其是高职院校中的技能类课程,挖掘和梳理其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只有除思政课外的其他课程也能处处彰显思政教育元素,处处体现教师孕育学生品格的用心,才能充分彰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百度对贵州15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调查院校全部启动了课程思政工作,具体的做法虽然有一些有益尝试,但仍存在不少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观摩示范课代替整体建设。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做法是先推进一批示范课再带动整体建设。示范课体现的该门任课教师个人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观摩示范课囿于授课教师的能力,效果因人而异。一门课程全部章节之间如何体现思政元素的逻辑推进,一个专业不同课程之间如何实现层级联系的有序连接,只有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协同与互动才能完成。
2.以工作方案代替制度建设。目前已经推出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虽然多,但主要聚焦在不同工作阶段开展各类学习、研讨和示范课程建设,缺少从系统思维角度、从制度建设角度规范课程思政建设。一言以蔽之,很多学校仍然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次专项工作或者单纯的教学改革,缺乏“协同”广度和“育人”深度上思考,无法系统构建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缺乏长效机制建设很可能实际上缺乏内生动力。
分析以上现状,导致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课程思政认识上的缺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是什么”这个角度而言,思政元素究竟包含哪些元素还没有清醒的认识,也缺乏系统地梳理。从“为什么”这个角度而言,大部分老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没有真正悟懂吃透。专项调查显示,有超过86.3%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与自己无关。从“怎么做”角度而言,很多老师仍然没有形成有效思考。仅仅28.1%的专业课教师会主动思考,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3]。特别是对于理工科专业而言,对思政教育融入自然知识教学认为难度较大,不知道该“怎么做”[4]。
第二,教师融合能力上的缺乏:很多老师不知道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主要原因还是无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很多老师对专业课程已经建立了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架构不全,思政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思政教育教学与学生引导方面的技巧不足,转化能力有限,无法做到融会贯通。
第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缺位:如何评价一门课程是否达到了思政教育效果,思政元素体现深度如何,教师是否有能力实现,实现效果怎样,如何保证教师一定会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相关部门如何监督、反馈与指导,目前尚缺少对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三、构建课程思政制度体系
分析课程思政存在的上述问题,高职院校要结合高校特点与职教特色做好课程思政,关键在于构建制度体系,建立以制度为引领,规范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具体举措与评价制度。
1.从思政教育角度:建立学教协同制度。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并显性展示的具体方式。从系统运作来思考,只有两个层面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推进,建立完善的学(学工系列)教(教学层面)才能持续深入地推进课程思政。(1)优化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专业课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思政方面培训,思政工作人员要有计划地开展教法方面的培训,两类人员同步考虑,以便在理解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同时,围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从重要节點入手,如入职前的新进教师培训、教师职称职级评定前的条件设置等关键环节,针对课程思政提出具体培训内容和考核要求。(2)建立协同备课制度。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可以系或教研室为单位,邀请课程教授所在班级的辅导员、党支部书记等思政工作队伍的人员共同备课,按一定周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共同讨论,挖掘具体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商定思政元素的表现形式,如诗词、视频、典型人物案例等。(3)建立定期研讨制度。高职院校的教务部门与学工、团委、宣传等部门要建立定期研讨制度,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整理,为专业教学提供更多信息、资源与建议,进而梳理各专业课程思政有哪些共性的“思政元素”,哪种教学形式更有利于体现思政育人。
2.从教育教学角度:形成课程思政科学评估督导制度。(1)修订教学运行方面的制度。一是完善教学大纲。所有课程设置“课程思政”作为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关于“思政元素”具体体现与时数分配等。二是完善教研室相关制度。选拔思政工作队伍人员进入专业教研室,开展课程思政系列研讨。(2)修订教学督导制度。吸纳思政方面的教师或工作人员加入学校教学督导工作中来,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实施过程,建立闭环式督导,对课程大纲、课程教学、教学评价等环节设置明确的检查指标,将课程思政专项督导与日常督导相结合,确保课程思政落实在每个环节、落到实处。(3)构建课程思政评价制度。确定评价元素:从课程思政元素引入、融入方式、学教协同程度、实施效果、学生满意度等方面着手,构建基于学校—院系—专业—课程四级纵向与横向交错的全面立体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内容:一是建立基于授课教师为中心的评价制度。二是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建立工作评价机制,从二级院系落实的层面设置评价要素和指标,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有机融合,完善课程思政纵深推进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3]莫非.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4):94-97.
[4]岳慧君,李发国.高校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制度支持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