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初探

2020-10-09胡亮生王玲李亚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6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高等学校图书馆

胡亮生 王玲 李亚琴

[摘 要] 高校图书馆一直存在着非典型社会服务,即高校师生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图书馆使用权的优势和便利,为有阅读需求的社会亲友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历史悠久,特点鲜明,作用显著,与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典型社会服务方式同存、互补,共同承担着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职责。

[关键词] 高等学校;图书馆;社会服务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淮南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国家全民阅读战略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开放服务研究”(2019XJZD28)

[作者简介] 胡亮生(1964—),男,安徽宣城人,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等;王 玲(1968—),女,安徽淮南人,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读者服务等;李亚琴(1992—),女,安徽安庆人,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管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等。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66-02    [收稿日期] 2020-04-26

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一直普遍存在,但鲜见公开论及。为充分认识这一客观现象,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工作全面健康发展,笔者抛砖引玉,对此进行初探。

一、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的基本含义

目前,高校图书馆存在两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一种是政策法规明确规定的社会服务,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02年修订)第二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学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这里的社会服务因出自国家明文规定,为研究方便故称其为高校图书馆典型社会服务。

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还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即高校师生出于对亲友的关爱,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图书馆使用权的优势和便利,以个人名义向其亲友提供基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其在服务主体、服务方式等方面与上述典型社会服务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它们的目的一致,都是为社会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这里称其为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

二、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的主要特征

1.历史悠久。从图书馆发展史可知,图书馆开展对外服务基本上是遵循先亲友后大众的发展顺序[1]。高校图书馆也是如此,自其产生以来,就存在着图书馆合法使用者为其亲友提供文献信息的非典型社会服务,这是人类珍贵的亲情、友情使然,是人的本性,源远流长。高校图书馆典型社会服务则是在图书馆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后才真正出现,历史有限。

2.感情浓厚。高校师生为其社会上的亲友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是基于亲情、友情,具有明显的感情因素。高校图书馆典型社会服务遵循的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高校图书馆相关管理制度,完全出于理性。

3.间接隐形。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是社会读者通过具有亲友关系的高校师生这一“中介”进行的,具有间接性,服务过程纯属个人私下行为,服务数据记录在师生户头上,隐形特征明显。高校图书馆典型社会服务则是社会读者亲自到高校图书馆,用本人有效证件,公开、直接借阅图书文献,享受图书馆服务,服务数据单独记录在自己的借阅户头上,整个服务过程公开、明了。

4.高效便捷。高校师生既了解图书馆资源,又了解服务对象即亲友的阅读需求,服务过程还带有关爱等感情因素,因此,服务效率高,服务效果佳,最接近图书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理想服务状态。亲友想借阅图书,只需告知即可,非常便捷。高校图书馆典型社会服务需要社会读者亲自到图书馆熟悉馆藏,查阅文献,办理相关手续,相对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5.合情合理。亲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校师生为亲友提供文献信息方面的帮助是人之常情;高校师生为亲友服务既符合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精神,又满足高校社会服务职责的需要,同时也不违反图书馆任何管理规章。高校图书馆典型社会服务则是高校图书馆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法定行为,是依法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三、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的主要作用

1.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之家”“书香社会”。高校师生出于人的本性,只要在图书馆发现自认为对亲人有益的书,就会借回家让其阅读,亲人主动提出的阅读需求更是会想方设法满足。长期如此,有利于培养亲人的阅读习惯,促进亲人成长和“书香之家”的形成。每个师生(主要是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都在努力营造一个“书香之家”,同时积极影响朋友“书香之家”的形成,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书香社会”的建设,对全民阅读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2.有利于推动构建和谐的校社关系。理论上,每位高校师生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或大或小的有文献信息需求的社会读者群体,累加起来数量惊人。高校图书馆一直在通过非典型社会服务方式默默地为这一特定社会群体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客观上增强了社会对高校的美誉度,促进了高校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发展。

四、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存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1.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中国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非常讲究血缘亲情[2];因此,高校师生向亲友提供图书文献帮助顺理成章,更何况这种帮助是举手之劳。

2.与图书馆社会开放度有关。受种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迄今为止,开展典型社会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数量不多,且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在此情况下,社会读者为获取绝对丰富的高校图书馆资源,自然会想到通过高校亲友的帮助。

3.与书刊资料价格相对较高有关。一般来说,个人所需的图书文献以购买为主。近年来图书价格逐年走高,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我国单册新书定价均价逐年上涨,2005年平均定价为36.8元,2018年平均定价68.5元,涨幅约32元,年均增长5%[3],如此高增长的图书价格,再加上图书出版发行市场管理不到位、图书品质良莠不齐,人们的阅读消费自然会愈加谨慎,借阅倾向更加突出。

五、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面狭窄。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的服务对象仅限于高校师生的亲友,尽管人数可观,但社会覆盖面相对狭窄。

2.不能客观体现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功绩。高校图书馆一直在默默地为特定社会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然而这些服务都是通过高校师生这一“中介”提供的,服务数据都混同在師生户头上,不能单独集中统计,导致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功绩得不到客观公正的体现。

3.弱化了社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需求力度。诸多的社会读者文献信息需求通过非典型服务方式在高校图书馆得到满足,简单方便、高效质优,因此,社会读者对高校图书馆典型社会服务的呼声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推进步伐。

六、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的发展趋势

1.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方式将长期存在。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一定程度满足了部分社会读者的阅读需求,也践行了图书馆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工作职责,同时还满足了高校广大师生割舍不了的关心帮助亲友的美好心愿,因此,这种社会服务方式得以在高校图书馆存在和发展,且因人类不变的重亲情、重友谊的本性将长期存在。

2.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的相对规模将会逐步减小。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不可能取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的典型社会服务方式,相反,随着高校图书馆贯彻社会服务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断深入,典型社会服务方式因其公开性、直接性、易统计性等诸多优点,其规模会不断扩大;非典型社会服务方式,因其服务对象的局限性、服务过程的间接性、服务绩效的不可统计性等缺点,其规模会相对减少。

总之,高校图书馆非典型社会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服务方式,与典型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方式将长期共存、互为补充,共同承担高校图书馆传播知识、传播文化、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任继愈.中国藏书楼(一)[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102-148.

[2]吴国盛.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J].读者,2019(10):24-27

[3]安梦钰,谢巍.我国图书定价趋势与问题研究[J].市场周刊,2020(1):8-10.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高等学校图书馆
图书馆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