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课堂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0-10-09谭翠娇
谭翠娇
学生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充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在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心小学的“适合”课堂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增强问题意识?
一、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敢问
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愉悦和谐而充满安全感的课堂氛围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不少学生有了问题,但常常不敢提问。其中的原因有:①学生不会怎样提问题;②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和严肃,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害怕心理,不敢提问题;③部分学生对提问信心不足,担心所提的问题不适当,被大家笑话。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应努力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要创设和谐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不要以权威者、监督者自居,令学生敬而远之,甚至心生害怕;要降低身段,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信任与尊重,让学生觉得教师既可敬又可亲。其次,要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安全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最后,要鼓励尊重学生。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要用悦纳、信任的态度去倾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他的发言相当重视。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没有很大的关联,但教师也应先赞扬他敢提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加以亲切耐心的引导和启发。唯有如此,课堂的气氛才能和谐,学生才会轻松愉悦,才会激发思考的热情,敢于提出各种数学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经验证明,引导小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的方法是创设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情景产生疑惑,探究问题,从而主动提出问题,逐步增强自身的提出问题能力。
1. 悬念式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好奇中“问”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顺应小学生的本能,将要学的知识创设为具有新奇的悬念式情境,诱发学生提问。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上课伊始,笔者便出示多媒体课件——花猫、黑狗、白兔、山羊和狐狸五只小动物在赛车的情景,他们的车轮分别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1(车轴不装在圆心)、圆形2(车轴装在圆心)。动画配乐的比赛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比赛的结果更是引起学生的思考。于是引出了问题:“为什么车轮一定要做成圆形的呢?山羊和狐狸的车轮明明都是圆的,为什么由山羊会输掉比赛呢?车轴为什么要安装在圆心上?”问题是学生自己有感而发提出的,所以学生解疑的心理就更加強烈,探究问题就更加积极主动,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2. 冲突式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矛盾中“问”
小学阶段不少数学知识具有前后联系紧密,螺旋上升的特点。因此,“以旧引新,以旧学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时,教师如能适时把新课题推到学生面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就能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进入矛盾状态,从而产生提问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一课时,笔者给出了这样一道式题“1/3+1/2=?”让学生进行猜想,结果学生猜想出两种答案:“1/3+1/2=2/5”和“1/3+1/2+5/6”。于是,笔者趁热打铁说:“看到这两种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于是学生纷纷提出疑问:“同一道计算题不可能有两个答案,到底哪种结果才对?”“第一种答案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这样计算有道理吗?”“同分母分数相加时,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现在是分母不同,到底谁来做分母好呢?”“结果中的分母‘6是怎样得来的?”“分母不同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把它们变成相同的呢?”等等。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恰恰正是本节课要学习解决的知识点。
3. 操作式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动手中“问”
实践操作,会让学生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或规律,也会诱发出问题。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把常规的数学设计为让学生“操作+计算+感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学生用卡纸做一个指定底面半径和高的“储物罐”(底面半径为5厘米,高为15厘米),从而展开教学。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自然产生了“做这个‘储物罐要用几个面来围?”“用来围侧面积的纸要用什么形状?”“侧面积要用多大的纸来围?”“侧面积的纸长是多少?宽又是多少?”等问题。这些数学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因为它们不是由教师提出来的,而是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后发现并提出的,更重要的是所提问题在实践探究中得以解决。
4. 实践式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应用中“问”
在教学“数字编码”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
教师:我校要对学生的学籍进行规范管理,为每位同学编上号码。同学们,大家说说该如何编好呢?
学生1:我们可以从每个班的同学1号开始按顺序排号。
学生2:用回我们的学号就行,那样算我就是20号。
学生3:每个班都有20号怎么办?
学生4:我们可以再加上班级名来区分啊,在每个学号前加上三个数字,用来表示同学所在的班级。例如,我们班是五(5)班,就用505来表示,我的学号是31,那我的号码就是50531。
学生5:既然是学籍管理,那要不要也在号码中能清楚的看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呢?
学生6:当然要啦,我们只需在学号后面增加一个数字就解决问题了,0表示男同学,1表示女同学。
学生7:其他学校也有五(5)班31号同学,假如也是男同学,那怎么区分好呢?
学生8:那就再让教育局的老师把我们每所学校再编一个两位数或者是三位数的号码,那我的学籍号就是学校编号加505471,大家说这样可以吗?
……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又自主解决了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活动启发学生走近生活,用数学思维和方法去解决生活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促使他们合作交流,自问自解。
三、形成学思习惯,培养学生善问
善于思考,思维就能打开,学生就会深入探究学习内容,产生问题并迫切求解。如果说,通过情境诱导学生提问显得比较具体,因而相对较容易的话,那么,学生能在数学思考中质疑问难,提问的水平就升华了,当然培养起来也困难多了。教师要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认真反思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联系与区别,在数学现象中发现本质与规律,从中捕捉疑点,善于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了如何让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一是善于从知识“生长点”上提问题,即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二是善于从知识的“关联点”上提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节点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三是善于从学习的“困难点”上提问题,即在自己不清楚、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大胆地提出问题。通过长期反复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要领,学生就会提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