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合教育”校本化的实践研究

2020-10-09杨翠

广东教育·综合 2020年9期
关键词:校本德育学校

杨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可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国家意志。十年前,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心小学在并校办学伊始,便精心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植入“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实施整体改革,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胆改革德育、课程、教材、教法,营造浓厚的适合教育特色文化,让学校在整合中发展、创新、超越,让“适合教育”文化助推师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以实现改薄提质,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想。

一、构建适合儿童的校园——聚焦理念,优化环境

1. 文化标识彰显学校的“精气神”

学校根据适合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办学思想进行表述与诠释,重构系列的校园精神文化,用以指导办学实践,并在校园各处展示,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学校的“精气神”。

2. 场室多样化为选择学习提供可能

学校把42亩校园,分为教学区、运动区、休闲區、生活区四大部分。除按省定标准在各区配齐配足场室及设备设施外,还设立禅城区联合图书馆、龙狮基地、特殊教育场室、科学探究室、民乐室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更为有特别需要的学生开辟了活动场所。

3. 绿色的生态环境成为隐性课程

学校推进“一墙一角有文化,一草一木为教育”的节能减排特色校园建设,拓建了“校园新十景”、“ESD六景区”、校园文化石等,以鲜活的内容,物化的形式,使校园环境成为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成长的隐性课程。

4. 制度文化为“适合教育”建设提供保障

学校依据教育部门颁布的各种规章制度,发动师生建言献策,健全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对师生的日常行为制定了校本化的具体要求,形成“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局面。

二、探索适合儿童的德育——立德树人,奠基人生

1.“五三三”推进管理精细化

学校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校的“适合”理念相融合,创造了“五三三”德育管理模式。“五”即设置“五大岗哨”—— 礼仪岗、生活岗、纪律岗、文明岗、卫生岗。“三三”即实施“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管好“三段”——低段、中段、高段。让学生从踏进校园的第一天至毕业,全程接受道德的洗礼和情感的熏陶。学校全方位进行追踪和跟进服务,帮助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实践+体验”增强德育实效性

学校围绕学习、生活、交往三大领域,以德育学习主题切入,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途径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力求体现德育工作的日常性、参与性、体验性。

3.“德育银行”体现评价多元化

学校创建“道德银行”,每学期初向每位学生发放“道德银行”存折,从“学习”“生活”“交往”三大领域对学生进行考核,岗哨卫士、小组成员、任课教师、家长分别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发放“道德硬币”,存放在“道德银行”存折中。在月末和学期末进行全员“道德资产”统计,表彰优秀的个人和班级。“道德银行”激活了德育评价机制,促使每位学生为争取最高的“存款”而规范自身的行为,不断强化道德意识,奋发向上。

4.“校内+校外”构建德育堡垒

一方面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实施家长义工进校园。学校实行级段组长、班主任、家长代表参与的德育工作委员会制度,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延请社会的专业教育机构和实践机构,为教师和家长进行讲座与培训,形成强大的德育管理队伍,强化德育实施的效果。

三、开发适合儿童的校本课程——植根本土,发展个性

学校浸润于具有浓郁本土文化的张槎区域,原各撤并学校积极传承本土文化,“狮(龙狮)书(阅读、书法)画(版画)乐(民乐)”教育有着较深厚基础。学校基于“本土文化”视角,加以整合提升,走上一条整体推进“本土立特、文化立人”的“适合课程”建设的发展之路。

1.“三·四”育人目标引领成长

把“本土文化”确定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基于学校总体培养目标,确立“四有、四会、四能”校本课程育人目标。“四有”为心智涵养目标:有健康的体魄和阳光的心态、有良好的习惯和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勤学的态度和善思的头脑、有文雅的气质和开阔的视野。“四会”为特色培养目标:会玩龙狮、会读书和写毛笔字、会制作版画、会演奏一种民间乐器。“四能”为特长发展目标:能写一手好字、能完成一项科技创意、能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能掌握体艺“2+1”项目。

2. 校本特色课程张扬个性

校本课程的实施分三个层面:必修、自选、个性,体现层次性、多元化、可选择、能融通的特点。

第一层面是必修课程。学校将本土文化内容融入相关统编课程,实施普及教育。第二层面是选修课程。开设体艺领域、科技领域、人文领域、环保领域、生活领域、学科拓展等六大领域50门选修课,打破班级界限,让学生自主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第三层面是个别化课程。这是针对某一类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甚至某一位学生开发的课程。

在课程资源整合上,凸显全员、本土、探究、多元、科学等特点,以建构起一种有内生力的,符合学校和学生发展需求的适合教育课程体系。三级课程体系突出了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和人文情怀,让全体师生享受到“本土四艺”文化的熏陶,让“练习狮艺,用南狮精神塑身;研习书艺,用书香墨趣修身;勤习画艺,用版画文化润身;常习乐艺,用高雅民乐养身”成为师生的行动指南和精神追求,促使学生塑造“最佳自我”。

3. 学科课程整合形成合力

与此同步,学校加大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通过单学科整合、多学科整合、主题教学整合等模式,有效利用各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使各学科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提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4. 科创活动开发创新潜能

学校将科技創新教育作为“适合校本课程系列”的一部分,积极开展“环境—资源”和“社会—文化”等专题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了解当地、国家以及全球在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并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

四、构建适合儿童的课堂——以生为本,轻负提质

1.“四环”模式变革课堂

新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在学校数学科组试行,经过不断调整和修正,学校最终将“预习导学、多维探究、适时点拨、当堂反馈”确定为“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各学科推广。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课堂以生为本,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探究,在自主中掌握新知,在分环中完成拓展,助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该模式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课堂,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从而提升四大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培养四种习惯——倾听、交际、质疑、思辨的学习习惯;使教学实现了三个转变——学生的转变、教师的转变和课堂的转变。

2. 优化环节提高效率

学校加强细节打磨,从精心设计学案、创建学习小组、完善课堂评价等环节着力,力图使每一个课堂,既关注知识的增加又关注能力的形成,既关注学习的进步又关注品德与行为方式的完善,使课堂学习由知识生成能力,从知识生发情感,促进学生增知、增智、增人品。同时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诊断、改进、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评价推动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自省和优化,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勇于表现,促进全面发展。

五、培养适合儿童的教师——师德高尚、一专多能

学校实施“加减乘除”,积极引导教师形成文化认同,向优于育德,长于启智、精通一门,熟习多门的专业目标迈进。

1. 聚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法”

一是实行培研结合,增进专业素养;二是组织课例研究,增强实操水平;三是铺设“三环道路”,增高专业品格;四是推进行动研究,增添专业品味。在教师专业培训上,坚持量体裁衣,适需而学;在教学研究上,鼓励独到见解,并提供实施的条件;在成长道路上,注重引领,扬长避短,让其优势与特长得到充分展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 聚焦教师幸福感的“减法”

首先,积极构建减负机制,减少教师烦琐重复的工作,杜绝低效和无效的工作;加强家谊会的建设,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辅助安全、后勤、课程开发等,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鼓励教师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享受美好的生活,引导教师参与“五个一”工程:读一本好书、去一次郊游、看一场电影、参加一次运动比赛、写一个美篇,记录精彩点滴,提升职业幸福感。其次,通过“心理氧吧”“心灵驿站”“温馨书局”等,帮助教师减轻烦恼,舒缓工作压力。最后,发挥教工会的作用,开展形式丰富、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愉悦教师性情、增进同事友谊。

3. 聚集名师发展引力的“乘法”

充分利用名师资源,设立四个名师工作室,建立名师骨干领衔制度,以“一个”带“一批”,产生引力效应,吸引处于不同专业成长阶段的教师抱团成长。通过开设“名师讲座”、建立“学员论坛”、重视“提炼积累”、强化“课堂实践”、注重“习得传授”等多种途径,引导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增高专业品格。

4. 汇聚正气铸师魂的“除法”

认真践行教师行为纲要,学校为教师言行举止制定系列准则,对影响师德师风建设的行为划出红线,防止体罚学生、有偿家教、收受不当利益等情况的出现。学校党支部要求党员带头执行,做出示范。同时完善领导、教育、活动、考核、监督等机制,强化师德日常考核、阶段考核和各年度考核,切实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在多种“除法”的推动下,学校教师师德正派,师风淳朴,口碑良好。

猜你喜欢

校本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