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革命”夫妻的“红色遗愿”:临终前缴纳4万元特殊党费

2020-10-09潘思名

企业文明 2020年9期
关键词:遗愿刘明收据

潘思名

2020年“七一”节前夕,刘明收到了两张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开具的收据,为其父母 “红色遗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刘明的父亲是刘玉龙,母亲是张俊德。收据上4万元的特殊党费是他们合计长达138年党龄的见证,更是他们以心许党、以身报国的人生缩影。战争年代,他们参加革命保家卫国,九死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听党指挥投身“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在刘玉龙临终之际,他再三叮嘱女儿刘明,一定要替他和已过世3年的老伴向党缴纳这笔特殊党费。

临终遗愿:再为党尽份忠心

“感谢你们,让我父母的心愿圆满实现了。”接过两份党费交纳收据后,刘玉龙的三女儿刘明泣不成声。

刘明回忆说,2018年8月的一天,父亲将她叫到病床边说:“替我向组织交两份党费:一份是我的,一份是你母亲的。这是我和你母亲生前约定的。”

父亲病床前的嘱托没让刘明感到诧异。“因为这个念头早已在父亲心底埋藏了许久。”刘明说, “他年岁已大,感觉时日无多,也不能为党做什么贡献了,就想着交党费,再为党尽份忠心。”

2019年5月的一天,刘明来到其父母生前工作过的中建三局,郑重地把4万元特殊党费交到党委组织部。随后,这笔党费被第一时间上交至中共中央组织部。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两份收据于近日才寄抵武汉。此时,刘玉龙、张俊德分别已于2018年8月29日和2015年9月30日与世长辞。他们的儿女遵照遗嘱,丧事一切从简,不摆花圈、不开追悼会,只做了简单的告别仪式。他们的老同事,中建三局原局长洪可柱感慨地说:“刘玉龙、张俊德这对老党员,用最朴实的行动践行了红心向党、一心为党、终身许党的信仰。”

一片丹心:从不向组织提要求添麻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说,刘玉龙病床前的嘱托是最后一次向世人展示他们的一片丹心。

刘玉龙于1925年4月21日出生在山西武乡,张俊德于1931年12月11日出生在山东平度。他们是农民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参加革命,共同见证并亲历了中国从贫穷苦难走向繁荣强盛的全过程。

刘玉龙先后参加平汉、陇海、定陶、滑县、淮海、渡江等14场战役,荣获豫苏皖第二军分区一等工作模范、渡江三等工作模范、军部工作模范等荣誉,其个人先进事迹还被收录进了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开国将士风云录》第二卷。

在刘玉龙的左小腿上,有个深深凹陷的枪伤。“受了贯穿伤,然后两头伤口愈合后,中间那个结痂往往让人触目惊心。一生低调谦卑的父亲,很少提起枪伤的由来。”刘明说。

笔者查询历史档案得知,刘玉龙是在解放战争中期负伤的。1947年2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在位于豫皖苏三省交界处的亳县(今安徽亳州)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拉锯战”。时任六纵十八旅五十四团队务参谋的刘玉龙,在前线观察敌情时不幸被流弹击中,子弹贯通小腿,打断了他的脚踝。战友们把刘玉龙送到后方的豫皖苏医院治疗,虽然捡回一条命,但落下了伤残。

和丈夫刘玉龙一样,张俊德也是一名“老革命”。14岁时,她就成为山东胶东西海区的文艺兵,17岁调入胶东南海医院药剂室作药剂员,18岁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二院当护士……从一个“孩儿兵”,经过革命的洗礼变成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

“父母曾不止一次教导我们,没有党就没有我们这一家子。”刘明说,父母常说,在战争年代,党指到哪儿就打到那儿;在和平时期,党叫干啥就干啥。从华北到华东,再到西南,最后到华中,刘玉龙、张俊德夫妇5次跨省调动,变换岗位达40多次。

1952年6月的一天,一纸调令又将刘玉龙从解放军五兵团16军48师司令部派往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局六处工作。1965年7月,刘玉龙又接到去建筑工程部第三工程局(中建三局前身)任职的命令,一家五口从昆明搬到了攀枝花。

在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夫妻俩先后参与了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云南开远电厂、昆明电厂、贵州011基地等国家“三线”建设项目。

家越搬越远,生活条件越搬越差。刘玉龙就给子女们做工作:“军人四海为家,一定要服从组织安排。”直到1973年7月,刘玉龙一家人又随单位搬到武汉,参与建设武汉青山电厂、荆门电厂以及深圳国贸大厦等国家重点工程。

在刘明的记忆中,父母一直保持着节俭持家的革命传统。在生活环境改善后,他们上世纪50年代的牙缸、饭盒依旧舍不得扔。作为单位领导、革命军人,刘玉龙本可申报革命伤残军人证,领取相应补贴过更舒适一些的生活,但他都放弃了。刘明回忆道:“父亲常说,我们生活已经足够好了,要多想着为组织分忧,不要提要求,不去添麻烦。”

夫妇俩虽然生活俭朴,但对国家却相当慷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捐4000元、2008年“5·12”汶川地震捐6000元、2010年玉树地震捐6000元……1985年12月离休后,刘玉龙还继续发挥余热,连续担任十一届中建三局离退休支部书记。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卧病在床的刘玉龙还让家人把其移到客厅,仔细聆听了总书记的报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本分。

编者心语

刘玉龙、张俊德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走出来的两位老战士,也是两位老党员,他们的党龄加起来有138年。2018年8月29日,93岁高龄的刘玉龙与世长辞。在病危之际,他嘱托女儿刘明,替他和老伴缴纳4万元党费,因为“这是我们生前的约定。”

死,是人生舞台最后的谢幕。民族英雄文天祥写下了著名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刘玉龙、张俊德的“红色遗愿”,不僅充分体现了两名共产主义者对理想的忠诚守望,更体现了他们恪守以心许党、以身报国的誓言。就像他们的老同事、中建三局原局长洪可柱说的那样:“刘玉龙、张俊德夫妇用最朴实的行动,践行了老党员红心向党、一心为党、终身许党的信仰。”

党性、信仰永远是共产党员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年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有像刘玉龙、张俊德那样的同志,他们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忠诚、奉献永远是共产党员最基本的政治品格和准则。只有对党保持绝对忠诚、甘于奉献,党员的个人价值才能在更髙的精神层面上得以实现。刘玉龙、张俊德常告诉家人,“在战争年代,党指到哪儿就打到那儿;在和平年代,党叫干啥就干啥。”忠诚能反映出党员党性意识的高低与组织观念的强弱,而奉献则是检验共产党员是否真正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试金石。刘玉龙、张俊德夫妇不向组织索要一分钱,相反他们“要多想着为组织分忧,不提要求添麻烦。”在国家遭遇灾害的时候,他们慷慨解囊: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捐4000元,2008年“5·12”汶川地震捐6000元,2010年玉树地震又捐6000元……这笔笔捐款并非仅仅是为献爱心,而是传递一种情怀;这笔笔捐款就好比镜片,一点点拼接出一面“镜子”,照见这对老党员心灵深处的纯洁: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对党和人民讲条件开价钱,舍得吃亏,不谋求任何特权与私利,永远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间。

两张印有“中共中央组织部”鲜红大印的收据,为已逝的刘玉龙、张俊德“红色遗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这两张薄薄的纸片却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巨大的精神震撼。同时,也鞭策我们在新时代奋发有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遗愿刘明收据
春耕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问 好
“半条被子”与“三张收据”的异曲同工之美
Dynamic analysis of wave slamming on plate with elastic support *
我兄我弟生死一线承让爱:“遗愿”苟且余生晴朗
浅析专利收费收据办理方式
亚历山大大帝的遗言
“系统”太浪费了,我们可以作出改变
遗愿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