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慈善人家:“霖雨苍生”熊希龄

2020-10-09整理辛琛臣

至爱 2020年9期
关键词:香山湖南慈善

整理|辛琛臣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他天生聪慧,有“湖南神童”之称。15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后被钦点翰林,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驰名中外的香山慈幼院,他因此还被誉为“慈善之父”“霖雨苍 生”。

湖南神童 湘西凤凰

熊希龄6岁时便“闻一知十”,《三字经》只用了三四天便背得滚瓜烂熟。因为禀赋出众、好学深思且勤奋过人,他被誉为“湖南神童”。湖南的书院较多,而改变熊希龄一生的,是一所名为沅水校经堂的新型书院。该书院以经史为治学之根本,对词章、舆地、农政、河渠、兵谋兼而习之。在这所书院,熊希龄眼界大开,除了经史学问有长足进步之外,他特别钟情于历史与舆地,这最终成为他建功立业的基 础。

熊希龄22岁参加本省乡试,以第19名高中,阅卷官给他的评语为“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这时,熊希龄是弱冠年华,才名一时誉满三湘,3年后便高中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不折不扣的“湘西凤凰”。此时的熊希龄本可以前途无量,但他却参加了湖南新学,担任时务学堂总理,也就是校长。梁启超在湖南讲学,具体事务全由熊希龄操作。他招聘变法派的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人任教员,时务学堂成为维新变法的前沿阵地。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他因偶然原因晚到京而逃过一死,却受到“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严厉处分。沉沦7年,只能读书兴学,在办实业、积累资产的同时,也成为当时难得的西学通才和财务专家。

后来他受到湖南巡抚赵尔巽的器重,以参赞的身份随清廷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武昌起义后,经国会选举通过,熊希龄被任命为国民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也是中华民国第一任真正民选的总理。在民国初年的那一段时间里,党争激烈,熊希龄仅任职了半年多时间。辞职后的熊希龄厌恶政治,唯愿在“闭门终养”中度过余生。

赈济灾民 兴办教育

1917年河北境内天雨连绵,山洪暴涨,五大河溃漫,灾民逾600万人,为“五十年来所未有”。这一突发事件翻开熊希龄人生绮丽的新篇章。熊希龄积极加入了顺直救灾。他感慨“出仕十余年,从未直接为民做事”,乃允出任京畿水灾河工督办,为赈济灾民、根治水患费尽心力。此后在筹赈五省旱灾、筹赈湖南兵灾水患,以及救济京师贫困老弱,组织世界红十字会,他都积极参与,建功甚多,当然最重要的是成立香山慈幼院。

他看到持续战乱和天灾使许多幼弱儿童无家可归,更遑论教育,于是他动用各种资源,征集善资,建立香山慈幼院。他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工作实绩,得到公私各方支持。他自任院长,收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孤儿。他邀请蒋梦麟、胡适、李大钊、张伯苓等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帮助慈幼院办教育。他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曾拥有婴儿教保院、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学校等多种慈善实体。

在熊希龄的努力下,香山慈幼院的确朝着他的理想目标前进,香山慈幼院在当时成为一所新式教育的实验园地。别的学校办中学的只有中学,办小学的只有小学,而香山慈幼院收录的儿童,如果从1岁入婴儿园开始,依次读到高中毕业为止,在慈幼院至少可以整整待上17年之久。慈幼院有一个纵横办学的教育体系,“纵”指的是婴儿、幼儿、小学、中学教育以及大学教育;“横”指的是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所有这些教育,都是以当时最新、最先进的方式进行的。幼院的学生来自全国,熊希龄对他们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群育全面培育,意图是使他们成为“健全爱国之国民”。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将个人所有的资产全数捐献社会,在北京、天津、湖南开办12项慈幼事业。总计275 000大洋,白银62 000两,且全部说明收入来源。这种倾家资全部付与慈善之行为,古今均属罕见。

抗日救亡 民族大义

熊希龄除了全力做慈善外,在民族大义面前也是一个大写的“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熊希龄深感“国难临头,已及眉睫”,若不奋起抵抗,“国亡无日”。将慈善事业与抗日救亡紧密联系起来,以自己的一系列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抗日救亡乐章,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浴血奋战,他致电军方,要“集社会资力,共商抚恤遗族办法。凡殉难将士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之抚恤,均为设法照料。其无父母之子女,则尽收入各慈幼院及其他孤儿院为之教养,以慰忠魂而励将士。”认为这是“国人后死者之责,决可使其放心瞑目也”。

长城抗战,他率长女及救护队亲临前线,臂缠红十会袖章,白髯飘飘,慰问演讲,激励士气。行前更自书圹文云:“国难方殷,余当以身许国,马革裹尸,或遂其志。”做好牺牲的准备。

淞沪战起,他从青岛迁沪,表示:“国难当头,余亦国民一分子,应为国家社会稍尽义务,以求良心所安。”乃设临时伤兵医院4所,难民收容处8处,医治伤兵8000多人,收容难民20 000余人,日以继夜,劳心劳力。及至南京沦陷,熊希龄方离开上海,到香港仅一周就因旅途劳顿,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结束了他从湖南神童到内阁总理,从维新变法到抗日救亡传奇的一生。

蔡元培亲笔为熊希龄书写墓碑,并撰联高度赞扬熊希龄投身抗日救亡的壮举,联曰:“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熊希龄一生行善,他无疑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熊希龄逝世后一直“沉睡”在香港,直到1992年他的遗骨才归葬北京。在归葬仪式上,雷洁琼充分肯定了熊希龄的历史功绩:“熊希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在旧中国奋斗了半个世纪。他的一生是忠于慈善教育事业的一生,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一生。”

猜你喜欢

香山湖南慈善
北京香山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游香山
慈善之路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关于慈善行为和慈善促进的几个问题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香山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