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所喜欢的三本书

2020-10-08孙玉文

南方周末 2020-10-08
关键词:四库全书古书诗经

孙玉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们读书,是要吸取知识营养。要深入理解古人的书,真正将它读懂,必须抓住语言文字这把钥匙,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做一个“差不多”先生。语言文字学,前人叫小学。怎么样才能真正打好小学的基础呢? 你得占有一定的材料,我特别喜欢《诗经》,经验告诉我,阅读《诗经》是打小学根基的一个好选择,我要谈的第一本书是《诗经》。人立身于世,要堂堂正正,《论语》对我们有重大启迪,我接着谈素所喜欢的《论语》。古今中外的书浩如烟海,一个中国人,当然要读中国的一些书。中国的书任何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办法读完。我们有办法知道中国古书大体上讲了些什么内容,这是解题目录书带来的效用。我要谈的第三本书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诗经》

先讲讲我为什么喜欢读《诗经》。孔子为万世师表,他用一句话概括《诗经》思想内容的特点和价值,叫“思无邪”,这句话对后人理解《诗经》很有启迪。孔子对他儿子孔鲤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春秋时期,《诗经》的教化作用,已得到当时权威学者的充分理解。可能从春秋末期到战国,传承《诗经》的有很多家。经过历史积淀,《毛诗》独占鳌头,今天传的是《毛诗》。现在出土了战国到西汉《诗经》的一些断简,比对以后,更可以看出人们为什么对《毛诗》情有独钟。《毛诗》经过两千多年的持续解读,反复验证,已经解读得相当成熟了。

我喜欢《诗经》,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直抒胸臆,生当两千多年之后,还能从中听到从西周到春秋中期以前多个阶层的人们的心灵呐喊和脉搏跳动,体会到他们对当时的自然、社会独特而直观的反映视角,认识价值高;还在于它对后人研究小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清代小学最为昌明,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将汉字形音义互求的道理阐发、运用得登峰造极,最锐利的武器是“因声求义”。没有《诗经》,就形成不了清代小学昌明的局面。《诗经》有数量可观的押韵段落,有很多地方讲究语音技巧。《诗经》押韵和语音技巧跟后代近体诗不同,当时的诗人只能根据那时的实际读音来安排韵脚字和语音技巧,形成“天籁”,这对了解《诗经》时代的语音太有价值了。《诗经》的诗篇,主要产生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汉水一带,地域固定;都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以前,前后约500年的诗歌,语音变化小,又经过了雅言化,非常适合研究出一个雅言性质的共时的韵部系统。舍弃《诗经》,不可能将先秦的语音系统弄清楚,谈不上贯彻“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解决秦汉以前古书的释读问题。

孔子曾经劝他儿子孔鲤读《诗经》,其中一条理由是,《诗经》可以使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保留了很多古语词,后代一些修辞现象,诗歌的一些特殊的句式,都能在《诗经》这里找到源头,对我们打下训诂学基础很有帮助。例如“叔”的本义指拾取,《豳风·七月》“九月叔苴”的“叔”使用了这个意义。历代研究《毛诗》的著作极多,有精有粗。就后人的释读来说,还是《毛传》和《郑笺》《孔疏》最忠实于原文,最权威。对比《毛传》《郑笺》跟其他古注的异同,仔细体会异同之所在,从中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提高自己的训诂学素养和古书阅读的功夫。

《论语》

我喜欢《庄子》,不亚于《论语》。《庄子》讲出世之道,渺天地如一粟,视万类为一物,大小而小大,汪洋恣肆,立意高远;《论语》讲入世之道,讲仁爱,克己复礼,也讲如何治学,修身养性,娓娓道来,语言平实。这两本书所谈内容并不都互相排斥,可以综合起来加以运用,都值得一读。现在世界变小了,人们的社会性远远超过了《庄子》时代,我以为可以先读《论语》。

《论语》是孔子死后,他的门人感觉到应该将他以及弟子们的嘉言懿行用白纸黑字的定本形式汇集在一起,其中还有孔门再传弟子提供的相关信息,具体的汇集工作由子游、子夏、仲弓等人完成。《论语》的“论”读平声,含有“有条理地讨论”的意思。顾名思义,《论语》一定是将所收集到的反映孔门思想行为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材料,依照一定的条理,加以编辑的。今所见《论语》二十章,不但各章有一个主旨,而且一章内部各篇之间都会有不同的联系和区别。有些相同的字面摆在不同的“篇”中,应该是为了说明上下文中不同的道理。今天读《论语》,非常应该注意这些事情,但今人不大注意章与章、篇与篇之间的脉络,将《论语》读得支离破碎,影响了对它的系统的把握。我们看看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看看《十三经注疏》中《论语》注疏,可以知道,唐宋以前的人读《论语》,很重视这一点,是将《论语》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读的。我喜欢《论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看起来似乎零零散散,实际上有脉络贯穿其中。把握这种脉络,对阅读其他的书有隅反之效。

读了《论语》以后,我感觉到孔子身上许多优秀的品质。至少有三点:第一,他有铁肩担道义的奋斗精神。孔子所处时代,社会各种矛盾非常尖锐,但他并不以个人利益作为思考问题的基点,而是以拯救天下苍生、推动社会文明为己任,为此而奔波,而奋斗,毫不妥协。这种境界远非“名利”当头者所能企望。第二,他对社会的黑暗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表里如一,锋芒毕露。很多人看到孔子温良恭俭让的一面,这绝非孔子全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社会的黑暗、不合理、不公平有浓烈的批判意识。孔子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他往往都是就事论事,针对性强,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直言不讳地提出批判、批评。我们今天有些学者,既要表现自己有批判意识,又怕承担责任,于是找到一个稳妥的办法,绕开具体对象,设定一个抽象性的靶子,进行抽象批判,表面上头头是道,其实没什么实际效果。第三,孔子具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执著精神,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孔子这些优秀品质,后儒难以企及。他被后人尊奉为至圣先师,成为两千年来知识分子的楷模。

《论语》在当时是平白易晓的文字。时过境迁,后人觉得很难懂。要想将《论语》读得精熟,得看旧注疏,里面有很多串讲的内容,基本上都忠实原文,不做歪曲原意的发挥,有助于正确理解《论语》。可以说,《论语》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同样是经典,它们在社会上起的作用不一样:道教的经典《老子》《庄子》,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等,它们的影响绝非创造一点物质文化这么简单,它们在凝聚社会力量中发挥出来的作用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论语》的重要作用今天有些人可能看轻了,一般人认识得没那么真切。《论语》的一些内容,有人可能觉得稀松平常,但是《论语》中是首次谈到,这就注定了它的不朽。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我喜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因为它是一本谈书的书,一种解题目录,将清代乾隆以前的一些重要典籍分门别类,先是经、史、子、集四大类,在四大类下有小类,小类里面分子目。然后给著录的书分别写提要,讲某本书作者是谁,如果作者没有确定下来,就讲关于本书作者有什么不同意见;该书在后代的传承,何时成书,跟以前的书、以前的学术有什么渊源;这书有哪些主要内容,价值、缺陷何在;以前对这本书有什么研究,研究质量如何;有哪些版本等。提要的编者往往抓住要害问题,鞭辟入里,具有极高的学术性。

提要的编者基本上都是研究所录各书的国手,聚集在编提要的课题中,既分工合作,又在学问上竞争、碰撞,编写态度认真,一丝不苟,比较充分吸收旧有的研究,善于提出、解决问题,言必有据,反复修改,大多说得中肯、到位。由此可见编者的学术素养远非一般学者可及,尤其是考证方面,他们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解决了前人没有解决的不少问题。这本书也有具体缺陷,后来余嘉锡写《四库提要辨证》,补其缺漏,纠其错讹,洋洋可观,参考价值明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大部头的工具书,大家经常从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我觉得不妨泛读一遍。读下来以后,就会知道乾隆以前一些重要古书大致讲些什么内容,摸一摸我国古书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我从事的是汉语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自然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吸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学业。传统学问中,跟汉语史关系最密切的是小学,小学是放在经学里面的。但只看经学部分,那就不全面。经学以外的部分,也都涉及小学的内容。所以,无论你研究古代什么学问,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头到尾都看一遍,还是有益的。对我来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喜欢的古书之一。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古书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经史子集——《四库全书》
古书
这道题很难吗
随时随地感悟传统之道 古书之美
巧用《诗经》解难题
少年宋慈
藏书楼
《诗经》掇药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