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技艺融合”培养模式探析

2020-10-08围,柏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技艺课程体系数字

周 围,柏 森

(重庆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重庆 400056)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现状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我国网络强国战略及“互联网+”的格局下应运而生,且发展迅猛。目前,数字媒体技术学界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趋于一致,即“技术”与“艺术”并重,区别于与之相近的专业,该领域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兼具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能够运用丰富的“艺术”萌生创意,坚实的“技术”支持创新。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成果远未达到预期水平。

1.1 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专业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媒介,是学生提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渠道,其课程体系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我国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历程尚短,缺乏经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完善,部分工科类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往往侧重于技术操作,忽视了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对于技术的融合、提升,缺乏创新意识,而艺术类院校大都存在重艺术表达、轻技术支撑的问题。当前最普遍的问题是多数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技术”与“艺术”并重,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面面俱到,过于庞杂。过分注重“宽口径”而弱化了“厚基础”[1],造成学而不精,缺乏项目实习实训锻炼,难以凸显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各类高校都在努力培养“技艺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但却难以找到“技术”与“艺术”平衡点。

1.2 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教师丰富的专业素养是吸引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因素[2-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团队建设是关键。当前大多数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师团队都不够成熟,一方面,高校教师因其教研结合的特殊性质,招聘学历要求至少为硕士研究生,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导致教师团队的实践操作技能较为单一,缺乏项目工程经验,且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不够完善[4];另一方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团队缺少“技艺融合”的复合型教师,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艺术鉴赏能力较弱,而艺术素养较高的教师往往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较差,难以在教学及项目实践中真正体现“技艺融合”,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技艺融合经验体系。

1.3 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不足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社会所需的跨学科、复合型、技艺兼具的人才,缺乏实践教学环境无异于纸上谈兵。当前各高校配备的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实训设施均有一定的倾向性,不够完善、系统,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多数为演示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实践教学因教学环境限制,无法做到真正摆脱传统课堂的讲授模式,很难培养学生“自发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让学生真正体验“技艺融合”的综合性项目开发过程的机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弱;而项目使用技术滞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客观导致学生对当下所需的前沿技术知之甚少,很难达到企业要求。

1.4 专业课程评价标准不全面

目前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对“技艺融合”的核心知识体系的理解仍不够清晰,导致课程评价标准中缺乏对于“技艺融合”能力素养的评价维度,同时也没有形成对于相应的课程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评价方法,缺乏体现应用型本科职业能力素养的维度。

课程评价标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重结果轻过程。当前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是最为传统的教学形式,其课程评价体系已相对完备,将学习结果作为主要的评价目标,导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评价。②重校内轻行业。虽然目前很多院校与企业建立了实践合作教育体系,但不够完善,尤其是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仍然以校内为主,缺乏企业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缺乏行业实践专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③重学科轻职业。传统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注重的是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技艺融合”素养及职业素养的评价。

鉴于此,构建良好的“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图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于四级设计(4D)思想的“技艺融合”课程体系

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技艺融合”培养模式构建

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现状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新媒体经济、新工科的发展趋势及需求,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境、课程评价标准4 方面进行改善,构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技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跨学科复合型技艺兼具人才。

2.1 调整课程体系

作为新媒体经济时代下的热门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适应社会需求、面向未来,以更好地开展基于真实工程实践范式的工程教育。参考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四级设计(4D)思想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方法[5]和南京大学提出的“我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思路与基本架构”[6],遵循学生的在校学习周期和认知规律,结合本专业“技艺融合”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要求,形成由简及繁、层层递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螺旋进行的1D 到4D 的课程群,构建“技艺融合”课程体系,具体如图1 所示。1D 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设计、摄影摄像等技术类课程和色彩与构成、新媒体艺术等艺术类课程;2D 课程群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计算机二维动画设计等技艺融合类课程;3D 课程群包括WEB 程序设计、二维游戏开发等应用类课程;4D 课程群包括网站开发、游戏开发等综合项目实训类课程。

对于艺术类、技术类、技艺融合类课程,分别采取不同的技艺融合方式,革新课程教学思路,使之更符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知识体系需求。如图2 所示,艺术类课程偏向艺术设计知识点着重讲解,课程建设中技术与艺术的比例按照2∶8 或3∶7 进行;技术类课程,以培养技能为主、艺术素养为辅,技术与艺术的学时划分则按照7∶3 或8∶2 进行;技艺融合类课程,前期以 1∶1 的学时分别讲解技术基础与艺术设计,后期则通过项目综合实践加强“技艺融合”技能。

图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各类课程“技艺融合”方式

2.2 优化师资队伍

专业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在于师资,优化师资队伍则是“技艺融合”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师应主动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在熟练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艺术修养,加深行业技术功底,尽快实现“技艺融合”的知识更新、技能提升与角色形成。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在师资构成机制上,根据“技艺融合”课程体系,依据课程群进行“分类融合”,组建与“艺术知识结构群”“技术知识结构群”“技艺融合知识结构群”相对应的教学团队。

第二,发展“教学+企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为青年教师提供假期或学期间到企业进行“兼职锻炼”的机会,并鼓励专业教师成立工作室,利用业余时间承担企业项目,提升企业实战技能;另一方面,面向相关企业引进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热心教育事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并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长效机制,构建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

第三,鼓励教师获取工程资格,即与“技艺融合”技能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工艺美术师、网页设计师、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以促进教师更加紧密地结合就业市场进行实践实训教学。

第四,坚持团队内的研讨交流,针对教学内容、方法、设计等问题进行研讨,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促进教学水平、实践能力、“技艺融合”技能、学术水平等的提升。

2.3 深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途径[7],建设与业界接轨、产教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8],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型“技艺融合”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主要从图3 所示的几个方面着手。

图3 以“技艺融合”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基础)。参考商业项目开发流程及管理模式,确定“四化一运行”的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即“企业化”的实训组织与环境、“专业化”的实训导师、“商业化”的实训项目与过程管理、“标准化”的实训考核与评价和可运行的软件产品。以便于进行学期专周项目实训、毕业实习前的综合项目实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第二,设置第二课堂(辅助)。依据学生专业课程内容,拓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梳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半商业化的项目实践中,并采取项目答辩的形式进行项目合格评估,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发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支持学科竞赛(补充)。鼓励学生优化第二课堂项目作品或创作新作品,积极参与相关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第四,创建工作室(平台)。根据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创建“技艺融合”工作实战室,例如游戏工作室、数字音视频工作室、数字媒体工作室等,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申请加入,并承接、完成合作企业的商业项目,有益于学生拓宽知识面、熟悉商业项目运作流程,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快速接轨相关就业岗位。

2.4 革新课程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标准是检验学生是否完成课程目标的判断依据,为适应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课程评价标准应遵循全面性、多元化、体现职业能力素养等原则,以有效对接新媒体经济时代下的产业发展需求。

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增加职业能力素养的评价维度。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定学习态度、技术实践能力、艺术鉴赏力、技艺融合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素养、创新力等多维度的评价标准。通过多方位、有效的课程评价,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9],从而有效提升技艺融合技能。

3 结语

数字经济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媒体格局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教育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技艺融合”培养模式在重庆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已实践近3 年,且根据实践情况对培养模式进行多次完善。对比发现,该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艺术素养和技艺融合技能,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技艺课程体系数字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答数字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数字看G20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