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工科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10-08姜琼玲倪春林杨卓鸿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导师

袁 腾,陈 翱,姜琼玲,倪春林,杨卓鸿

(1. 华南农业大学 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 华南农业大学 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642)

2019 年2 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对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在高等教育方面,资源共享在大湾区高校合作中排在首位,广东省将以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度整合大湾区教育资源,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专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此外,还将实施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计划,支持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指由两个以上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共同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简单地讲,就是双方或者多方一起培养的教育模式,是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很多高校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以此加强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以及高校文化的交流。联合培养能充分发挥参加单位各自的优势,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

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是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工作人员,因此工科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3-4]。我校是全国重点大学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打造了以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的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本文以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招生的材料与能源学院生物质光固化材料课题组为例,介绍我校工科专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1 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各方需求和必要性分析

1.1 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各方需求分析

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涉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研究生等方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需要联系各方面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从而以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多方共赢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1)高校需求分析。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无论是培养的人才还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最终的目的都是应用于社会;人才需要向社会输送,科研成果也需要向企业转化落地。研究生联合培养是高校培养人才和科研合作的需要。近年来,港澳地区高校纷纷向内地发展,在珠三角地区建设分校,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等,既是港澳地区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双方联合办学的需要。

(2)研究生需求分析。对学生而言,高校是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和培训阶段,其进入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一方面需要在高校培养和锻炼,更重要的一面是需要在用人单位进行培训和锻炼。因此,研究生联合培养是研究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增强工作经历的需要。此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研究生具有海外或者港澳地区学习或工作经历,因此,开展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无疑为学生获得港澳地区学习经历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3)科研院所或企业需求分析。研究生联合培养主要是高校与科研院所或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对于科研院所而言,其科研实力雄厚,主要职能是从事科学研究,教书育人是其次的,因此很多科研院所往往受研究生招生指标的限制,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有效结合科研院所雄厚的研究实力和高校的优质生源,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对企业而言,研究生联合培养是其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的有效解决途径,同时还可以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5]。

1.2 大湾区多元化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直以来,在追求效益方面,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论文发表和专利的申请等方面,而企业则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更关心产品的研发和升级换代、生产工艺优化、利益最大化,这种差异性导致了高校和企业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需求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企业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对于走学术型路线的研究生,应更加偏重于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内地高校与港澳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对于走应用型路线的研究生,则应偏重于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寻找双方追求的效益共同点,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5]。

2 全方位多元化的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终检验者是用人单位,为了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研究生,除了学校方面对研究生基本科研素养的培养外,还需要不断进行各种实践教学,这就离不开联合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满足大湾区发展的需要[6-7]。我校材料与能源学院生物质光固化材料课题组近年来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建立了包括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模式、佛山基地联合培养模式、东莞中心联合培养模式和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等4种模式。

2.1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精细化工行业发展极为繁荣。在粤港澳地区有成千上万家精细化工企业,而精细化工属于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该类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高校的技术和人才,而研究生联合培养无疑是企业吸引高校人才和技术的最有效的方法[8]。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由具有开展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校和科技创新型企业,或科技创新型企业较密集的区域主管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或科研院所等机构联合申报,以高校为责任主体[9]。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旨在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共同打造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是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主要场所和重要载体,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10]。

2013 年7 月16 日,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建设的管理办法》(粤教研函[2013]2 号)。文件要求加快广东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全面开放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在此基础上,我校也制定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我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分为校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校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教育部或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立项建设基地等层次(见图1)。

图1 全方位、多元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示意图

2.2 佛山基地联合培养模式

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以下简称“佛山基地”)成立于2015 年11 月,是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佛山基地以“高校+中心+示范点”模式运作,其中,遴选佛山市内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点,中山大学等15 所省内高校为联合培养高校,由广东省教育厅负责直接下达研究生招生计划给示范点,佛山市人民政府负责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高校和示范点负责联合培养研究生。目前已有70 家企业示范点进驻佛山基地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佛山基地中心设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负责基地日常运作管理,目前佛山基地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616 名、博士研究生2 名。在此模式下,广东省教育厅单独下达招生指标给示范点,示范点带指标在合作高校联合招生,所招研究生一年级在高校完成理论学习,二年级必须进入示范点进行实践教育,三年级根据实际情况在示范点和高校进行相应的培养,最终在高校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由高校授予学位和学历证书。

由于佛山基地联合培养模式所用招生指标是由广东省教育厅单独下达给企业的,不会占用高校的招生指标,因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存在高校与企业追求效益的差异,学生的培养由高校和企业联合主导,学生所参与的项目为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的项目,从而学生可以成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从而使双方的合作更加紧密,可以最大限度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佛山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思路与保障措施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生联合培养思路与保障措施示意图

2.3 东莞中心联合培养模式

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东莞中心”)是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发起成立,为全面贯彻实施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实现在东莞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挂靠在东莞市科学技术局下属的东莞市电子计算中心的事业机构。在管理运行模式上,东莞中心实现“1 个培育中心+N 个各类研究生院平台”的模式。东莞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政府、高校、企业、研发机构等方面的力量,开展东莞市名校研究生院的各项筹建工作以及日后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推进国内外高校到东莞市开展研究生培养实践活动,为东莞市社会和产业服务。目前东莞中心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主要有实践和培养两种模式,其中实践模式为高校将校内研究生派至东莞市内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教学;而培养模式与佛山基地的模式相同,由省教育厅单独下达招生指标。

另外,东莞中心还设立了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该工作站由在东莞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且上年度销售收入不低于2000 万元的企业或新型研发机构申报。经认定为工作站且通过复核的,市财政给予总额不超过50 万元的资助,上述资助主要用于研究生联合培养经费。

2.4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也是事关教育现代化全局的关键节点。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需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动力引领作用。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在总量约150 所高校的布局中,香港有5 所高校位居全球排名前50,澳门的旅游教育等学科高居全球前列,广东高等教育体量庞大且拥有完整的学科布局和产业链。借助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契机,可以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各自优势,构建优势互补、联系紧密、沟通高效、协调有力的教育合作机制。在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两大交通枢纽的连接下,粤港澳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和合作更加容易,因此,广东地区高校的研究生可以以科研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与港澳高校开展广泛的联合培养。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联合培养。在导师和港澳高校联合承担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支持下,参与项目的研究生可以赴港澳地区进行联合培养。

(2)以单位公派培训方式联合培养。为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推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进程,我校开展“博士生国(境)外联合培养项目”和“硕士生国(境)外短期访学项目”,资助优秀研究生到国(境)外高校访学。对于获批联合培养或短期访学项目的研究生,学校和导师给予研究生往返差旅费、保险费和基本生活费补助。

(3)以自费公派科研培训方式联合培养。除以上两种单位公派方式的联合培养外,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联系港澳高校导师,以科研培训或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港澳高校进行联合培养。

3 多元化的大湾区研究生联合培养保障措施

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涉及高校、导师和基地等多方面,为了联合培养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的保障措施,包括政策保障、管理保障、服务保障、条件保障、经费保障、实践保障、招生保障、师资保障、理论保障等。在政策保障、管理保障、服务保障等方面,广东省教育厅已经通过成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一系列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1-13]。

3.1 建立高素质的校内外导师队伍

导师是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领路人,因此,导师队伍的建设对于研究生联合培养至关重要[14]。我校是全国重点大学,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对研究生导师的聘任具有严格的规定,实行滚动式聘任制。研究生导师的聘期为三年,三年后将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通过后才能进行续聘,考核内容包括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成果、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等。学校规定,聘任专业硕士生导师需具有博士学位,聘任学术型硕士生导师需具有博士学位,且必须具有半年以上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聘任博士生导师需具有博士学位,且必须具有一年以上的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导师每年获得的研究生招生指标也通过绩效考核制度进行分配,考核指标包括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论文成果、专利成果等方面,考核分数高者多分配指标,考核分数低者少分配指标。生物质光固化材料课题组现有博士生导师1 人,硕士生导师3 人。另外,在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方面也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本课题组校外导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多年的企业研发和管理经验。

3.2 建立优秀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培养学生的平台。广东省教育厅设立了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其中部分项目专门用于支持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每个基地的经费支持力度为10 万元。在此基础上,我校也设立了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每年遴选优秀的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设立为校级示范基地,只有校级示范基地才有资格推荐申报省级示范基地。目前,生物质光固化材料团队已经建成了上达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蓝洋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共计获得广东省教育厅15 万元的经费用于上述示范基地的建设。另外,还建设有东莞长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若干家。

3.3 建立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培养体系

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是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根本保障[15-16]。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均设置有专门的产学研合作专项,用于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的研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和广州市科技局还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专题项目,其中广东联合港澳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用于支持广东省创新主体牵头与香港或澳门合作方联合国外合作伙伴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合作项目。在以上项目支持下,研究生及导师可以与企业和港澳高校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在此过程中,研究生实行多方联合培养。近三年,生物质光固化材料课题组承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合作专项项目2 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1 项、佛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应用型研发专项项目1 项,总经费400 万元。以上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有力地支持了本课题组在广东省企业和港澳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3.4 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

研究生联合培养阶段既是自身学习成长的过程,同时也在为高校和企业完成相应的科研课题,因此其必然需要获得一定的报酬和奖励。目前,我校进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将获得全方位的奖励:首先,学校以奖学金的形式给予学生学费补贴和生活补贴;同时,对于以第一作者发表高品质论文的学生给予科研成果奖励;校内导师以研究助理补贴的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而在校外基地方面,目前东莞中心给予博士生每月2500 元生活补贴,硕士生每月1500 元生活补贴;佛山基地方面给予硕士生每月800 元生活补贴,同时示范点企业给予硕士生800 元生活补贴,对于在联合培养期间以企业为第一单位申请发明专利的,佛山基地给予1000 元/件的奖励。以上学校补贴、校内导师补贴和校外基地补贴三方面补贴学生可以同时享有,以上奖励措施可以保证研究生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完全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4 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成果

结合珠三角地区精细化工行业优势和农业院校的学科特色,我校生物质光固化材料课题组主要从事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和生物基紫外光固化材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支持下,生物质光固化材料课题组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要体现的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成果和学生培养成果等方面。

(1)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本课题组目前建有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两家。与广东省内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和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与东莞市和佛山市的多家企业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与东莞市信远无纺布有限公司联合申请2019 年东莞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获批立项,将获得50万经费用于支持研究生联合培养。推荐广东蓝洋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美涂士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三求光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申请成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佛山)示范点。同时以广东蓝洋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成功申请成为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和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在广东蓝洋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全方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在粤港澳大湾区,与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

(2)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近三年,基础研究方面:本课题组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项。产学研合作项目方面:本课题组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依托单位合作立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和佛山市科技创新项目等纵向项目共计5 项,总经费500 万元;承担企业委托横向项目5 项,总经费180 余万元;向研究生联合培养企业成功转化专利成果3 项,与产学研合作企业合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 余项。

(3)学生培养。目前本课题组每年依托佛山基地获得招生指标约为平均每位校内导师3 名,加上学校获得的招生指标,本课题组每位校内导师每年获得的招生指标为4 名左右。在双方联合培养模式下,近三年本课题组研究生在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Engineering,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olar 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 Cells,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European Polymer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0 余项;毕业研究生生均发表SCI 论文3 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生均3 项以上,毕业生均被评为我校优秀毕业研究生;毕业研究生或进入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省内著名高校继续深造,或进入省内知名企事业单位工作。

5 结语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正在逐年扩招,并预期在2020 年实现在校研究生290 万人的目标。研究生逐年扩招的状况对研究生培养条件和培养质量提出了挑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工科”建设、“双一流”高校建设等国家层面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大背景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必然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人才更是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更有必要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方面率先进行探索和实践。我校在产学研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探索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与温氏集团的合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未来将继续在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多元化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并将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进行积极推广和分享。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V eraW an g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导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