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三级管理,创新育德课程

2020-09-30郭志滨

中国德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班本法治学科

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秉承“和谐教育”的育人理念,将“和谐”作为育人追求,将“协调”视为育人路径和方法。在和谐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深入开展德育课程建设,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坚持推进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班本课程三级管理,打造出独树一帜的育德课程,育人效果显著。

一、深化国家课程

在国家课程实施中,我校注重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做实和创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二是构建全学科同构式德育模式,软化学科边界,让德育工作在所有学科中落地生根。

1.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创新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方面,学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教学原则。比如,教师需要观察、记录生活有效事件,寻找生活中的德育元素,并将这些生活元素与教材内容相互融合。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生活场景,将学生置身于熟悉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展开对某一道德或法治问题的探讨。这种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道德与生活的关系,促进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践行道德行为。

法治是德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法治教育方面,我校探索出“案例分析法”这一教学方法。我们将小学阶段涉及的近40部法律作为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工具书,让案例分析聚焦在问题解决的依据上,促使学生从原先的主观臆断逐步学会运用法治思维。案例分析法的具体路径为:聚焦案例中的核心问题,发现问题焦点;根据问题焦点提出自己的判断并阐述理由;根据法律工具书寻找法律依据,依据法律条款进行再判断;对比分析两次判断之间的差异,得出评判结论;出示司法判决结果并分析原因。

2.多学科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一直是难点问题,解决之道在于资源整合和学科融合。我校在保留传统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对不同学科进行重组,创建了人文利技部、艺术生活部、课程资源部和体育健康部4个部,每个部都拥有2-4个不同的学利教研组。部内依据不同学科特色,以学科融合的思维开展德育课程、课堂讨论以及教研活动。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而是越来越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规则意识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形成等。此外,我校大胆突破学科边界,围绕德育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这里的“同课”是指不同学科、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比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有保护环境的教学内容,科学学科中也有保护环境的教学主题,两个学科的教学主题是相同的,通过开展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学校力求让每位学科教师都能够知晓如何在自己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落实学科德育任务。

二、创新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层面,我校以“博悟课程”为突破口,注重引导学生与博物馆里文物的“对话”,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现代价值观念的了解和认知,形成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1.“博悟课程”的内容设计

“博悟课程”包括“漫步国博”与“博悟之旅”两大系列内容。其中,“漫步国博”系列课程定位于“走出去”,即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进行探究学习。课程内容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分为说文解字、服饰礼仪、美食美器、音乐辞戏四个主题,按照工具性一功能性一工艺性一文化性的学习脉络层层递进。该系列课程把博物馆里一件件冷冰冰的文物生活化,让它们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结合,赋予博物馆课程生命力。“博悟之旅”系列课程定位于

“引进来”,即将博物馆资源引入日常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孩子在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中直接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系列从全国博物馆精选500余件珍贵文物,依据创造、尊重、责任、生命、规则的类别形成150个教学主题,并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加以编排,从不同角度剖析文物背后的背景和故事,引导学生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2.“博悟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博悟课程”的实施中,我校教师积极钻研,不断探索,最终提炼出一套完整的教学环节。在“博悟课程”的教学中,一般先引导学生基于文物资源背后的丰富信息进行价值认知,然后在多样的课堂活动中与文物进行“会晤”和“对话”,最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和领悟中实现价值生成。在实践中,教师总结出“博悟课堂”的五个教学环节:博悟、思维、对话、表达、笃行。具体来说,“博悟”是课堂的逻辑起点,指向学习的真实性,倡导学生依托博物馆资源进行博览与体悟;“思维”是课堂的理性基础,指向学习的深度性,倡导学生将认知放置于历史长河,通过系统思维与历史思维深化学习:“对话”是课堂的中心环节,指向学习的互动性,倡导学生与世界、他人、自我进行多维的互动与对话;“表达”是课堂的标志行为,指向学习的创新性,鼓励学生对已有认知进行多种形式的、富有创意的发布和共享;“笃行”是课堂的价值旨归,指向学习的实践性,实现学与思、知与行的统一。

三、探索班本课程

家庭是和谐育人的重要场所,家庭和睦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内涵。在班本课程层面,学校深入挖掘学生资源和家长资源,在学生提出自我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家校协同的方式设计班本课程,让家长参与班本德育课程建设。

1.家校共育课程建构

家校共育班本课程是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基于班级文化以及班级学生需求而共同研发的特色课程。在课程构建中,班主任积极征询学生的意见或想法,发现和收集学生有意义却无意识的活动或思考,及时将其记录下来,与家长一同设计并完善,最终形成班级特色课程。在班本课程中,学校提出“母传德,父传责”的课程建设理念,引导学生从父母的身上学习传统美德与责任担当。每个班级的班本课程均由学生父母根据本班特色设计学习内容或主题,授课者则由家长担当。家长在老师的协助下,策划每一节课的实施方案。学习的地点也不局限在校园,图书馆、体育馆、儿童活动中心、图书出版社都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场域。

2.家校共育课程实施

班本课程的实施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学校教学班为基础进行的班级授课;二是以发起班级为首,面向年级社区进行公开发布。所谓年级社区,即为突破年段纵向班级组合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班本课程在本班实施的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发起在班级社区一同上课。授课人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也可以是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是学生与家长一同承担。授课时间如果是面向班级发布的班本德育课程,则会利用班会时间开展;如果是班级社区课程,则以“星期六课程”的方式实施。

班级社区课程需要社区负责人积极协调沟通,在开学初期就组织召开家长委员沙龙会议,家长们一起策划设计课程方案,甄选学习主题,确认授课形式与地点,之后将社区课程方案上报到学校的年级主管,由年级主管在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并讨论,通过后予以实施。社区式班本课程的内容从习惯培养到中华传统美德,从文物保护到社区服务,从法治宣传到亲子关系,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的内容让学校德育工作落在实处,又各具特色,并且紧紧地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家校共育。

史家胡同小学在和谐教育理念统领下的德育课程,积极探索德育课程建设,不断优化德育课程结构,其育德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既脚踏实地,又富于创新,取得了理想的育人效果。

【郭志滨,北京市东城区更家胡同小学教学主任,高级教师】

責任编辑|赵庭

猜你喜欢

班本法治学科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利用园本研修提升教师班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中职班主任班本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浅谈农村幼儿园班本特色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