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着力点

2020-09-30邱仁富

中国德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学习教育四史思政课

摘要 推进夫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要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与中小学学科德育评价之间的关系。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要着力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层分类推进“中国系列”课程一体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课程价值资源,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将红色基因贯穿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四史”学习教育;立德

树人

作者简介 邱仁富,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突出强调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谓轰轰烈烈,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相比较而言,中小学课程思政则有点滞后,在课程体系建构、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弱于高校。然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由此,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同时,也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使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一、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核心在于“课程”,关键在于“一体”,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要有顶层设计,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体系,“一体化”突出强调立德树人的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主要指在大中小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实现教材(教学大纲)、教师队伍、课程设置、育人功能、评价体系等的一体化,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的整体构架、内容层的有机衔接、育人的有效协同,形成从小学到大学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进而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为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大中小学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应该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虽然不同学段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对思想道德素养、政抬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是一以贯之的。比如对爱国、诚信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核心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打通大中小学之间的脉络,构建起更加衔接有序的育人体系。

(二)完善课程体系的内在要求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决定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推进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主要是推动大中小学现有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和有效衔接,而课程思政是连接它们的一把“钥匙”。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有机衔接,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因此,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有助于构建新时代更加完备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增强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

对于课程思政的建设,目前已有许多积极的探索,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思路和模式。可以肯定的是,课程思政建设不是要推翻现有课程、破坏现有课堂教学的秩序,而是要发挥现有课程的作用,丰富课程内容及内涵。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主要目的是让同类性质的课程以立体化、多层次的方式,呈现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课程要求等,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二、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统筹谋划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要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与中小学学科德育评价的关系。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中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不能够互相替代,而应携手共进、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弄清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全面理解同向同行,应从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角度来思考。

从整体看,同向同行既包括高校,也包括中小学的课程思政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而且晒者贯通,才能真正实现同向同行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这也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提供了重要啟示。进言之,可以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典型案例,研究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从而立体化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对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目前学术界开展了多层面的研究,形成了多种理念,其中,共享的理念是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共享。通过盘活大中小学和社会的各种资源,进行资源共享,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二是师资共享。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来看,最核心的是师资的配置和整合。许多高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时汇聚高校最优资源,涉及各个学科的大家、名家等,才得以推动课程思政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的关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运用课程思政的概念,中小学阶段则主要运用学科德育的概念。学科德育是中小学在推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准确把握两者的关系,对深化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中小学学科德育建设。以上海为例,2013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本市中小学学科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就学科德育的理念、内涵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18年,《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附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出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和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以及学科德育指导意见。系统挖掘梳理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制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中小学学利德育教学指南。”中小学强调学利德育建设,重点破解重智育、轻德育的难题,破解唯分数以及重主课、轻副课等问题,推动各类课程挖掘M政教育资源,增强课程育人的作用和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以及文化认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具有内在的一定性。

二是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具有外在的差异性。尽管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在育人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是在呈现方式、要求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课程思政主要是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学科德育主要是挖掘学科的道德育人元素,两者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不能等同。换言之,不是所有的学科德育都可以纳入课程思政的范畴,学科德育的重点在于育德,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思政,更加突出地强调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等。这就能够解决一些老师的疑间:中学有了学科德育,为什么还要搞课程思政?甚至有老师直接把学科德育套用在课程思政上,这都是对两者关系的误解。

(三)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与中小学学科德育评价的关系

评价是指挥棒,是一种教学导向。《纲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明确提出要推动研制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当前,大中小学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即使在高校,课程评价体系也呈现多元化现象,如一般课程的评价体系、思政课的评价体系、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等。同样,中学课程有中学的评价体系,小学课程有小学的评价体系,各学段、各学科的评价体系如何衔接、贯通,是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为此,一是改造和提升。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需要研制一体化的评价体系,既要发挥好学科德育评价中的有效评价方式,又要改进现有的评价方式,推动学科德育评价向课程思政评价转向。进言之,要系统总结梳理学科德育的评价指标,提炼学科德育评价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根据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改造原有的评价体系,建构更加符合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二是衔接和创新。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要积极构建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入手。从横向上,针对不同学科的课程,制定各学科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既要推动专业课程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又要防止专业课的专业性被削弱。由此,亟待探索符合各学科特性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并推动各学科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融合起来,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从纵向上,重点要解决高校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学科德育评价体系的衔接问题,进一步理顺不同学段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衔接关系,针对不同学段重点评价的内容,使各学段的评价衔接起来。

三、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体化建设的主要抓手

《纲要》中指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即“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比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当前,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要盘活存量、打造品牌,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层分类推进‘冲国系列”课程一体化建设

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行动指南,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指针,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推动高校课程建设提供思想武器,是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纲要》提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前,大中小学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重要使命。

推动大中小学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内容衔接一体化、教育教学一体化,毫无疑问,思政课程和以“中国系列”课程为代表的课程思政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高校课程思政角度看,自2014年以来,上海高校开始探索“中国系列”课程建设,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一校一课,诸如“大国方略”“开天辟地”“理论中国”“法治中国”“健康中国”等系列课程,基本构成了讲好中国故事、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课程系列。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要盘活高校“中国系列”课程资源,总结课程建设经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模式向中小学拓展,研制符合中小学阶段的“中国系列”课程。具体而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把“中国系列”课程向中小学延伸,这是推动中小学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路径。为此,要根据

“中国系列”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特征,结合大中小学生的接受特点,分别研制高校版、中学版、小学版课程,以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以“理论中国”课程为例,高校版的“理论中国”应侧重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思想精髓、方法指引、原创性贡献、世界意义等方面的研究阐释,目的是讲清楚“是什么”背后的

“为什么”“怎么办”;中学版的“理论中国”应侧重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诊释,通过经典案例、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等,全面展示新思想的科学内涵,目的是讲清楚“是什么”;小学版的“理论中国”应侧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传播,通过经典故事、感人事迹等内容的呈现,展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好故事、好仪式、好规范,目的是引导小学生形成对新思想的美丽图景和生动实践的认识。这三个阶段的课程相互作用,相互衔接,螺旋式上升,从而构成“理论中国”课程大中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二是队伍培训的一体化。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各学科、各领域,“中国系列”课程对教师队伍要求显然高于原来的学科德育要求。这就需要以“中国系列”课程为牵引,推动大中小学教师队伍一体化培训,推动高校教师队伍与中小学教师队伍进行对接,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一体化推动大中小学教师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体化讲好中国故事,整体引领学生成长,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三是资源共享的一体化。高校“中国系列”课程经过几年建设,拥有大量的课程资源,亟待建立网上共享信息平台,以区域化形式,实现大中小学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不断丰富大中小学“中国系列,课程建设的资料库,增强课程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更好地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课程价值资源,推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中国系列”课程是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拳头产品。在这个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他现有课程资源,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换言之,“中国系列”课程重点是在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与之对应,其他课程也要在价值引领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中小学育人的根本价值导向,是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的有效方式。《纲要》提出:“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围绕这一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挖掘课程思政价值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首先要进一步理顺现有课程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要求。课程育人包括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增强价值引领,在价值引领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挖掘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价值,可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打下基础。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不是生搬硬套地把24个字搬进课程建设中去,而要在充分挖掘课程原有价值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根据不同学科的课程建设特点和目标要求,推动这些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程建设中去。

三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价值相接,更好地推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第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价值内涵、价值要求的变革。后者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以“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融入课程思政为例:针对大学生,应把各学科的奋斗史,以及国家的发展与学科的发展变迁等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更加了解学科的历史,更加理解中国;针对中学生,重点要结合课程性质讲好国家的基本知识、构成、发展历程等,讲好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针对小学生,重点是讲好爱国故事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爱国情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将红色基因贯穿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以史育人,才能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2]可见,把“四史”学习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始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课程思政建设融人“四史”學习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在历史学习中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二是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重点要探索如何优化课程思政体系,厚植课程的红色基因,引导广大青年在深入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传承红色血脉。在这个基础上积极打造“行走的课堂”,让广大红色场馆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并在社会实践中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当前,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四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从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在“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把红色基因植入课程建设之中,不断厚植课程思政的红色基因。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积极梳理和挖掘有利于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四史”,不断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配合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学段要求,分别制订“四史”融入各学段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

二是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历史自信。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进而增进历史认同,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武装师生头脑,为进一步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历史思维。通过“四史”学习教育,更好地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从而使课程思政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2]习近平给复亘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勉励广大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N].人民日报,2020-07-01(1).

责任编辑|何蕊

本文系2020年度上海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基本问题研究”(ZX2020-YJ1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习教育四史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提高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