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调研
2020-09-30乔国卿
乔国卿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依托,是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保证,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目前,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正常脱贫人口已全部纳入产业精准扶贫,实现了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产业就业扶持全覆盖,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资产收益分红全覆盖,有力提高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夯实了脱贫致富达小康的产业基础。
一、乌拉特中旗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
全面推进传统养殖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短、平、快”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根据贫困户自身产业发展意愿和养殖习惯,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87.98万元,帮扶204户贫困人口发展牛、马、猪、羊、鸡养殖业。据统计,2018—2019年204户贫困人口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依托土地轮作试点项目,在石哈河镇打造“高塔儿梁”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推行莜麦、荞麦、旱地小麦等有机订单农业,涉及贫困户20户,订单1240亩;完成温室大棚升级改造项目72.5亩,试点发展芦笋产业;投资90万元,建成黑猪养殖基地一处;发展杜泊羊、西门塔尔肉牛产业;在温更镇、呼勒斯太苏木、新忽热苏木实施二狼山白绒山羊产业基础建设项目,惠及贫困户142户。
着重构筑生态扶贫产业。坚持保护生态与脱贫致富并重,实施6万亩退耕还林还草项目、12.8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扶贫产业。在项目实施中,贫困人口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公益性岗位安置、生态保护补偿等方式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建设和保护红利。
积极发展旅游扶贫产业。以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为切入点,立足石哈河镇查石太大峡谷旅游资源禀赋,在山旱区发展油菜花观光业,对种植油菜花的贫困户每亩补贴150元,惠及贫困户79户。
探索推进龙头企业带动帮扶。利用财政扶贫资金3179万元,与旗域内4家龙头企业、涉农涉牧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惠及587户1141名贫困人口。
二、全旗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一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多以流转贫困户土地、草场和临时用工为主,真正以入股二次分红和吸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二是接纳贫困人口务工意愿不强。有一定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大多文化和技能较低,劳动效率不高,新型经营主体雇用贫困人口工作的意愿不强。三是履行扶贫责任不够到位。全旗新型经营主体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产业发展规模小而散,经营方式粗放,普遍存在质量不高、项目分散的问题,缺少实力强、带动面广的主体。
贫困户发展产业动力不足。一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不足。二是贫困群众怕风险,不愿意发展特色产业。部分贫困群众认为特色种养业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无法有效保证效益。三是产业扶贫缺劳力,缺少脱贫致富带头人。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贫困嘎查村青壮年农牧民基本外出务工,人口老龄化严重,缺少有知识、懂技术、有思路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三、对产业扶贫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提高政治站位,健全产业扶贫的体制机制。一是提高站位。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增强政治意识,夯实主体责任,把产业扶贫作为刚性任务来抓。二是完善规划。坚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把培育发展产业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起来。三是精准措施。紧紧抓住“精准”“产业”“扶贫”三个关键词,力求在产业扶贫中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差异性帮扶措施,因户因人施策。四是推动实施。强化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压实部门、干部和帮扶责任人责任;加强产业脱贫工作机制,科学制定产业扶贫项目,深入研究产业模式,探索创新扶持政策;充分发挥部门职能,防止机构职能“碎片化”,部门职责“独立化”,压实产业扶贫责任,形成产业扶贫强大合力。
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一是增加新型经营主体的数量。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既要扶弱也要扶强、扶大,充分体现“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就是扶强产业,扶持新型经营主体重在提升贫困户发展能力”的思路。二是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在扶持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同时,要求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帮扶脱贫对子,不断探索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对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支持上兼顾其吸纳贫困户的主动性,帮助它们带动有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以增强“造血”功能。
强化资金使用,完善金融扶贫的政策措施。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科学合理测算扶贫项目需求,设定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建设好扶贫项目库,执行好扶贫资金预算,扶贫资金和项目要多数安排在产业扶贫上。二是科学整合涉农资金。要尽量将涉农资金一律关进财政“大笼子”,坚持“顺向整合、渠道不乱、科学调控、统筹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按产业扶贫项目“开单子”,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三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招商引资;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向产业扶贫方向聚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
激发内生动力,提升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一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坚持把扶志、扶智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树立致富先进典型,推广致富成功经验,提振群众精气神,避免福利陷阱,营造“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的脱贫攻坚氛围。二是加大“内提外引”力度。苏木镇嘎查村要通过教育培训、传帮带等多种手段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并与贫困户有效联结,结成脱贫致富对子,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三是有效发挥老年贫困群众作用。苏木镇嘎查村要本着“自愿、自主、适合”的原则,动员60岁以上且有一定劳动能力农牧民,发展一些劳动强度不大的“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