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林西经验

2020-09-30庄虔友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贫困户攻坚基层

庄虔友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以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赤峰市林西县作为自治区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做好精准扶贫的同时,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探索出了一系列有效做法,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本文对林西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自治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一、注重以党建引领强化基层治理,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治理有效衔接

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实现有效的基层治理,既是脱贫攻坚取得成效的前提,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林西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坚持以治理有效为目标,致力于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衔接。

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在脱贫攻坚中,林西县坚持以党建创新为引领,探索实行跨行业、跨地域、跨产业融合发展的党建联合体模式,以村、社区、机关、企业、合作社等党组织牵头建设联合党委或联合党总支。全县共组建各类党建联合体44个,其中,围绕脱贫攻坚建立非建制性乡镇脱贫攻坚联合党委9个,围绕野果、甜菜、中草药、蔬菜、肉牛以及“小田园”等特色产业组建党建联合体15个,围绕社区服务、企业服务和行业共建组建党建联合体20个。党建联合体模式以 “组织相加、工作相融、党建引领、发展共赢”为原则,以党建工作为 “动力主轴”,以“党建链”引领带动“产业链”“工作链”“服务链”,为脱贫攻坚凝聚了强大合力。

二是选优配强乡村班子队伍,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林西县坚持把群众认可、工作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进乡镇领导班子,让精兵强将抓脱贫。结合“两委”换届,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特别是配强配齐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林西县大力实施“三培两带”工程,把1362名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820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122名致富能手、合作社负责人、复转军人、大学生培养成村干部,造就一批致富带头人和带领贫困人口脱贫的先进典型。同时,林西县严把党员发展关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突出政治优先的前提下,着重在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复转军人中发展党员;在脱贫攻坚一线设置党员先锋岗、示范岗632个,党员责任区495个。通过以上措施,切实提升了基层人才引领农村发展和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民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推行“5321”工作法、“村财民理乡代管”和“三务”公开,在贫困户识别、帮扶、退出各环节充分发扬民主,全程公开透明。以村为单位创建扶贫理事会。按照“三定三评”原则,推选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和贫困户代表组成扶贫理事会,参与村内公益岗位设置、补助标准制定、工作状况和质量评定等工作。扶贫理事会作为群众自治的管理方式,将收益分配与乡村治理融为一体,实现了扶贫工作与乡村治理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以产业扶贫带动产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与产业兴旺有效衔接

发展乡村产业,既是脱贫攻坚的着力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林西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核心措施和根本路径,积极出台政策,大力整合资金,广泛集聚资源,发挥产业比较优势,主动聚焦产业扶贫,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产业兴旺的有效衔接。

林西县紧紧围绕甜菜、蛋鸡、生猪、中草药、内蒙野果等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德青源、佰惠生、天拜山、恒光大、正邦、东山扶贫产业园等一批农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构建了“1+4+5”产业脱贫模式。“1”就是扶持一个大企业或一个重点项目落地;“4”就是贫困户从四个方面获得收益:参与项目建设获得劳务性收益,从项目所需要的初级产品中获得生产性收益,以土地入股或依托土地流转获得财产性收益,以脱贫基金入股获得资产性收益;“5”就是发展甜菜、中草药、蛋鸡、生猪、内蒙野果五种产业。“1+4+5”产业脱贫模式将分散式的一家一户精准扶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实现了贫困户增收、县域经济发展、企业赢利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性互动。

另外,林西县还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实施《林西县“十三五”农牧业产业扶持政策》,县财政投入产业奖补资金3.3亿多元,发展壮大脱贫主导产业,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脱贫产业园区18个,确保乡乡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帮扶措施、人人有脱贫路径,实现了乡村产业的全覆盖。

三、注重生态扶贫和环境整治,促进脱贫攻坚与生态宜居有效衔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财富。如何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在脱贫攻坚中实现农村生态宜居,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林西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努力实现荒山增绿、农民增收,促进了脱贫攻坚与生态宜居的有效衔接。

一是积极推进林业产业扶贫。林西县坚持产业开发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立足贫困乡镇的特色和优势,大力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内蒙野果和扁杏等经济林种植、林下种养采集加工、设施林果、森林沙漠生态旅游等产业,实施精准产业扶贫,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二是认真落实好生态补偿政策,增加贫困人口转移性收入。林西县严格落实贫困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完善公益林管护机制,积极争取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和扩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覆盖范围,优先保证贫困村、贫困户。同时,在落实国家下达的生态护林员专项扶贫资金的同时,在选聘公益林护林员时,尽可能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灵活使用生态补偿资金,在公益林管护、森林防火等森林资源管护中,优先聘用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把具备条件的贫困人员聘为护林人员和季节扑火队员,使其获得长期稳定收益。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既落实了国家生态保护相关政策,又带动了部分人口脱贫,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的有机协调。

三是通过吸纳贫困人口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扶贫。林西县大力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制林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在实施经济林、退耕还林、森林抚育、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时,吸收贫困人口到施工主体中参与造林劳动,实现创收。

另外,林西县还在农村生活垃圾、农牧业废弃物处理和厕所改造等群众的身边事上谋求创新突破,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稳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好农村生态宜居基础。

四、注重以核心价值引领乡村文化,促进脱贫攻坚与乡风文明有效衔接

乡村文化是脱贫攻坚的助推剂,也能为乡村振兴塑造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林西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坚持大力弘扬和传承乡村文化,大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促进了脱贫攻坚与乡风文明的有效衔接。

一是坚持“治贫先治愚”,在扶贫的同时注重培育文明乡风。通过为脱贫示范户颁发脱贫光荣证及奖金,营造浓厚的自主脱贫氛围,促使未脱贫户树立“我要脱贫”的决心,增强其内生动力。

二是设立乡风文明养成奖补基金,用于奖励勤劳脱贫、尊贤和睦、公德孝道、文明生活的家庭。在各村设立爱心超市,贫困人口可凭在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环境整治等方面获得的积分到爱心超市换购物品,有效健全了正向激励机制,带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三是探索实施“孝扶共助”工程。设立“孝扶共助”基金,对60周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子女自愿参与、签订承诺书并主动认缴赡养金的情况下,给予相应奖励。通过这一活动,大力弘扬了德孝文化,带动群众自觉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

四是开展各类精神文明评选活动。通过开展孝老爱亲模范、励志自强模范、文明卫生模范、团结和睦模范、扶贫带贫模范等评选活动,以践行家庭美德、自强不息、勤劳向上、卫生整洁、团结和睦为标准,倡导贫困户在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引领下,改变落后风俗习惯。

五是注重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脱贫攻坚与生活富裕有效衔接。让农村群众脱贫致富,既是脱贫攻坚的落脚点,也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林西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促进了脱贫攻坚与生活富裕的有效衔接。

通过易地搬迁+光伏、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养殖、旅游,实现搬迁人口产业发展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稳定脱贫问题。通过推行“强村九法”(存量盘活、股份合作、联合经营、回租转包、光伏增收、电商孵化、服务创收、基金收入、扶贫借势)发展路径,使全县104个行政村全部都有了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通过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小养殖、小田园、小果园、小作坊、小买卖等“五小脱贫巩固工程”,让贫困户守着家门口发展力所能及的小产业,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通过实施乡村旅游和“特色种养+”的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采摘观光、农活体验、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将休闲度假、采摘体验融于一体,让全体村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林西县通过以党建引领强化基层治理,以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兴旺,以生态扶贫促进生态宜居,以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以稳定增收促进农民富裕,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贫困户攻坚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