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疫情时代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思考
2020-09-30孟青龙
孟青龙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核心问题是让政策落地、项目运转。内蒙古要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细化、量化目标,做好顶层规划,在政策协调方面提出优化方案,积极探索如何借助中蒙俄经济走廊来改变我区外贸依存度低、产业发展受限的窘境,让我区拥有的地缘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转变为经济收益。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国际社会的“黑天鹅”事件,无疑将对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其中也将包括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中蒙俄经济走廊是首条“一带一路”框架下正式开建的多边经济走廊,它的中短期目标是增加贸易量,长期目标是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联合竞争力,实现共同繁荣的愿景。面对疫情挑战,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需要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如何在后疫情时代更加务实地建设好经济走廊,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疫情下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走向
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中强调,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尽力恢复世界经济。
2020年以来,中蒙俄三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强调当前背景下更应坚持多边主义原则,共同努力维持国际关系秩序,摒弃“逆全球化”思维,推进建立“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新机制。202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举行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国际视频会议。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疫情的冲击下,国际秩序重构速度加快,地区和世界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性的合作机制面临巨大挑战。但区域合作会进一步加强,将为中俄蒙合作带来重要机遇。
目前,中蒙俄三国都面临中长期经济恢复和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俄罗斯制定了“关于俄罗斯到2024年前的国家战略发展任务和目标”;蒙古国出台了“远景—2050”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作为邻国和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三国各自战略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区域间有效的国际合作。
在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框架下,要深入推进“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发展之路”的有效对接,持续推进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在内的重点领域建设。要加强务实合作,推动建设共同繁荣发展、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经济走廊。要积极推进三国重点领域项目合作,实现区域间产业链协同、供应链融合,努力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最终形成经济走廊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有机衔接,打造三国繁荣与和平共同体。
二、把握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新机遇
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每次危机过后总会制造出新事物、新趋势,也会催生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那些疫情期间深受国际供应链拉长困扰的国家和经济体,疫情过后大概率会转向相对封闭的经济政策,这种趋势显然不利于全球化分工。面对国际供应链被“割裂”的风险,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平衡中寻找动力,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另辟蹊径。
第一,疫情凸显出战略能源物资的重要性。美国收缩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俄罗斯调整能源开采税以促进石油资源内部消化便是例子。因此,在经济走廊框架下通过合作加强我国的能源安全是重点方向。中蒙俄三国尚在探讨的过境蒙古国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北极航线液化天然气运输等项目,都是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点合作项目。以能源安全保障工业安全,将能源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必将进一步凸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价值,促成中蒙俄能源共同体,激发区域一体化、市场化发展。
第二,通过经济走廊平台实现高科技“强链”。中国处于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疫情之后的“断链”风险加大,面对美国等国家的“脱钩”倾向,中国要谋划新的“转链”方案,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供应链及生产网络的“区域化”则是可选择的方向之一。中国同俄罗斯、蒙古国的经济联系非常紧密。例如,中国工业零部件在俄罗斯市场占据非常大的比重,疫情高峰期由于中国汽车零件的暂停供应,俄罗斯相当一部分汽车生产厂家甚至面临停业。中国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必须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来实现,这就需要俄罗斯的协助。俄罗斯在专利申请、顶尖专家数量和基础科研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对中国而言,同俄罗斯合作开发核心技术,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选项,同时也将进一步巩固经济走廊的平台地位。
第三,加强经济走廊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国际合作的方方面面,国际视频会议、国际在线教育、国际在线医疗、跨境电商、跨境金融都涉及数字化,边境口岸管理也在追求数字化,这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一要发挥企业在数字化中的主体作用,以企业带动走廊的数字化覆盖,如以5G为引领加速华为等企业在俄蒙两国的市场布局,实现经济走廊数字化覆盖;二要发展数字经济,通过新型贸易模式和数字化金融推动中蒙俄三国的经济合作新业态;三要在数字化创新上形成闭环,互通有无,在经营上进行良性竞争。
第四,建设国际性健康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国家,中蒙俄三国除了应逐步增加贸易往来,扩大金融投资领域合作外,还应积极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我们应不断加深和拓展中蒙俄三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强医疗防护物资储备,开展医疗人员联合培训,提升疾病防控和病患救治能力,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开展监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相互借鉴疫情防控经验,建设惠及三国的国际性健康走廊。
三、内蒙古自治区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核心问题是让政策落地、项目运转。内蒙古要在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细化、量化目标,做好顶层规划,在政策协调方面提出优化方案,必要时甚至要整合部门、统一职能。同时,要积极探索如何借助中蒙俄经济走廊来改变我区外贸依存度低、产业发展受限的窘境,让我区拥有的地缘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转变为经济收益,这是技术层面要着重考虑的。在规划设计上,各盟市特别是跨境地区,很多园区和试验区的申请和规划,是不是都匹配当地的资源禀赋优势,是不是都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生产要素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总之,务实的经济走廊建设不仅体现在“五通”的成果上,也体现在理念的及时更新和调整上,这样才能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潮流。对此,建议自治区从五个方面统筹推进经济走廊建设。
第一,探索新开放定位,实现弯道超车。在国内的开放及产业升级梯次发展过程中,我区一直排在“雁阵模型”的尾部。疫情改变了国际供应链,产业集群、物流系统、跨国公司行为会随之改变,这就给了我区在新供应链中价值攀升的机会。经济走廊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会涉及政府、智库、企业和民间团体。通过有效互动寻找经济走廊区域供应链中的自身定位,是后疫情时代我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题中之义。
第二,使用好资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诞生了亚投行和丝路基金这样的融资机构,为跨境投融资创造了条件。中蒙俄经济走廊也需要类似的金融机构来支持三国的经济建设。可以倡议并通过中央政府支持来建立“走廊基金”,也可积极创立定位明确的区域性跨境开发性金融机构,广纳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巧用金融杠杆,为经济走廊实体产业升级、跨境产能合作提供金融支持。资本是核心要素,基础设施、企业和劳动力是跟着资本“走”的。要多在资本建设上下功夫,通过更灵活的资本设计和运用加快跨境产业合作。
第三,充分释放平台作用。我区在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用好现有的开放平台,通过政策设计衍生出新的发展范式,以平台机制带动贸易、金融、物流、产业的更新,进而改变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境况。目前,我区获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个、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各3个、边境合作区2个、边民互市贸易区6个、经济合作区1个、中蒙俄合作先导区1个、跨境电商综试区2个、国家级对外展会1个。开放平台必须要量化目标,将招商引资、财力保障、产业扶持、税收优惠落实程度作为主要业绩指标,把平台做活、做扎实。
第四,合作重点向俄罗斯倾斜。俄罗斯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大国,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毗邻国家,我区同俄罗斯的各项合作依然相对滞后,跨境贸易投资合作比不上东北地区,科技产业合作比不上珠三角地区,教育合作也开始落后于长三角地区。例如,2019年我区同俄罗斯贸易额为184.9亿元,同黑龙江省的1270亿元相差甚远,外商直接投资和具有高附加值产业的合作同样滞后。改变这样的现状,不能将焦点仅停留在“口岸”和“能源”上,要拓展思路,以经济走廊为平台、以中欧班列为纽带,加速同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各领域经济合作。以更加开放的政策释放商业活力和人文活力,搭建多层次、多行业中俄交流平台,实现对俄合作突破,并借俄罗斯向欧洲延伸,在新价值链中固化定位,从而摆脱“通道载体”“酒肉穿肠过”的尴尬境地。
第五,通过竞争意识抓开放思路。开放大潮中,不进则退。全国各地都在寻找带动本地区开放发展的抓手,甚至形成地域间的激烈竞争。竞争的核心是成本,我区应努力围绕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地缘优势激发增长点,在基础设施、平台政策落实的条件下,给予经济走廊建设更多的财政金融支持,扩大线上经济合作,抢夺对俄蒙跨境电商等数字化高地,降低交易成本。要带动口岸和腹地协同发展,将口岸功能向腹地延伸,实现要素互补,形成泛口岸经济架构,以规模经济降低产业发展成本,以靠近口岸城市的规模效应带动落地加工和产业升级,以产业带动就业,逆转人口外流特别是人才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