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20-09-30马桂英
马桂英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
2019年5月召开的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内蒙古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牢记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全力以赴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内涵
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这一“观”回答的是“我们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这一“观”阐明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和自然共存共荣,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换取人的一时发展,也不能只顾自然的绿水青山而牺牲人的生存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
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这一“观”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核。自然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加自然价值的过程。我们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绿水青山”增值的基础上,用集中集约集聚方式做大做强“金山银山”,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让“两山”并驾齐驱。
四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这一“观”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宗旨精神。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关注“吃饱穿暖”,还增加了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应当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五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这一“观”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系统思想。自然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系统,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生态系统才能始终保持在稳定、和谐、前进的状态,才能持续焕发生机活力。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六是“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这一“观”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缺失法治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寸步难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三期叠加”,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未来,我们必须加快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体系并加以严格执法,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七是“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这一“观”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依靠力量。生态文明建设不单单是政府的事、环保部门的事,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都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八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这一“观”彰显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大国担当、大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场合宣称,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中国将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综上所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创新发展的有机整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少数民族地区,长城横亘、黄河穿越、山水林田湖草兼备。从生态环境安全角度而言,内蒙古千百年来就是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因此,党中央历来对内蒙古的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十分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心系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早在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把内蒙古构筑成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内蒙古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一次次部署,一次次嘱托,一方面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深情厚爱,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内蒙古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重视。这些部署和指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思想指南和根本遵循。
(一)加强党的领导,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政治保证
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攻坚战任务落地见效。
在内蒙古生态安全屏障构筑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嘱托,根据党和国家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立足内蒙古实际,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选择,高标准谋划布局,科学规划设计,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加强和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发挥党委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从转变执政理念、制定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生态工程提高环境承载力、深化产业体系改革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组织和领导广大企业、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强化认知革命,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奠定科学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涉及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对待自然、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修复生态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不断推进认知革命,以生态文明思维对待自然、保护修复生态,推进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我恢复为主的方针,倡导自然价值的完整性。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科学技术不但可以改进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还有利于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防污、治污,实现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利用,促进人们思维方式与生态价值观的转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在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内蒙古以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构建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体系,搭建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平台,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测研究站、环保智库等建设,加强技术研发推广。推动建立环保装备与服务需求信息平台、技术创新转化交易平台,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加强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量身定制的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之策。
生态优先是发展方向,是重要原则,是建设绿水青山的问题;绿色发展是发展的着力点,是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内蒙古始终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根本之举。
首先,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立足资源禀赋、体现优势特色,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找出路,在推动绿色转型上做文章,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全力构筑生态空间新格局。
其次,坚持集中集聚集约发展,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把“三区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给生态系统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再次,建设绿色经济新体系,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淘汰关停一批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重点领域清洁生产行动计划,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内蒙古发展最鲜明最亮丽的底色。
第四,打造生态治理新样本,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草原、森林系统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精心组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严格落实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抓好土地荒漠化、沙化治理,强化水资源管理,增强生态建设的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
第五,构建生态文明新体制,加快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全面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探索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生态资本市场化运作等制度机制,建设绿色营商环境,构建体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环保督察力度,加快形成支撑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让山水林田湖草涵养内蒙古的绿富美。
(五)促进合力共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当是践行者、推动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全社会普遍受益,生态环境的恶化则使全社会普遍受害。因此,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建共享。内蒙古要着力提高在环境保护中的社会参与度,充分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倡导环境友好型消费,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公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内蒙古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也需要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俄蒙合作,着力与有关国家建立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共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