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中的社会公众心理引导
——评《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
2020-09-30
书 名: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
作 者:何其聪 著
ISBN:9787811276657
出 版 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7-01
价 格:¥14.00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相关的食品安全报道受到了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当社会公众接触到这一类新闻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而对于消极的心理我们应当正确引导,减轻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公众的不良影响。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一书从受众的心理角度入手,梳理了中国食品安全报道产生、发展的历程,同时借助心理学专业理论,采用心理实验以及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尝试全面分析食品安全报道所导致的受众心理变化,而提供能够有效提高负面新闻报道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对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人员、师生、媒体从业人员以及媒介爱好者等提供了具有实用性和专业性的教材借鉴。作者在《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将书中内容分为六个部分进行阐述,分别是:导论、文献综述、受众对食品安全报道的认知过程、报道产生的普遍心理效果研究、报道造成的特殊心理问题探讨、受众负面心理效果的改善途径。本书对社会公众心理的引导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对正确引导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社会公众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笔者在通读《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现代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现实社会的反应情况,总结了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社会公众产生的消极心理类型:第一种,恐慌心理。由于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生活健康息息相关,因此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危机比其他的商品的安全问题更加令消费者恐慌。当某一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消费者会迅速拒绝购买具有安全隐患的食品,甚至还会连带拒绝相关的食品,极易给食品市场的经济带来消极影响。第二种,逃避心理。当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部分消费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事故现状,从而产生了消极退让心理,主要表现在尽量远离食品安全隐患,采取极端的自我保护措施,拒绝配合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调查,以及在其他消费者遭遇食品安全事故影响时表现十分冷漠。第三种,悲观心理。该类心理主要是指消费者为了缓解自己的悲观情绪而产生的过高心理压力,对自身丧失信心,容易被市场流行的意见左右。第四,逆反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会导致消费者对政府、医疗界、媒体采取怀疑以及不信任的态度,从而面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所采取的措施往往与政府所倡导的行为相反。这类心理的产生往往受消费者过去对媒体长期的消极态度和刻板印象以及个体所受的挫折经历较少或者心理长期处在压抑的状态有关。第五,破坏心理。这类心理属于反社会心理,只有在极少数的消费者群体中会产生。持有破坏心理的消费者对现实社会极其不满,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他们会通过传播谣言,故意夸大或者缩小食品安全方面的危害或者进行违法性的消费活动。这类消费者的行为极易造成社会公众的恐慌和市场经济的混乱,加剧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中关于受众负面心理效果的改善途径等相关理论知识的阐述中强调消费者的心理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期间的特殊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探讨引导消费者心理的有效方法。笔者结合以往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处理经验,以及《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负面心理:第一,及时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期间社会公众消极心理的产生主要还是因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要从根本上引导或者缓解消费者的消极心理,必须解决食品安全事件,而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国家应当及时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深入思考农业、工业的内涵,建立健全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检测等相关的防治体系。第二,加强政府对消费者的引导。政府在社会和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替代不了的,因此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利用自身的权威和地位加强对消费者心理走向的积极引导,展现出解决食品安全事件的决心和能力。政府可以通过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建立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项目、利用集体力量对消费者进行心理辅导等积极有效的手段,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心理。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容易使得社会公众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反应,而国家政府应当倡导积极的心理,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正确引导部分消费者的消极反应,从而在第一时间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社会影响。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报道的受众心理研究》切实从社会受众的角度出发,并且结合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分析食品安全报道对受众心理的影响,以及提出了相关积极有效的引导、解决建议,为正确引导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公众的心理走向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