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控制在实施血液透析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价值探讨

2020-09-30孙志芬

甘肃科技 2020年14期
关键词:血透血液护理人员

孙志芬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人民医院,甘肃 金昌 737200)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肾功能疾病等患者的首选疗法,通过透析的方式分离出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有效控制血液成分,保证血液质量。血液透析所用设备多,治疗复杂,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影响透析效果,诱发医疗纠纷[1]。因此,应加强血液透析的质量管理,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概率,确保血液透析有序进行。为判定质量控制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医院113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次对象为本院血液透析患者113例,纳入时间2017年2月~2019年5月,按入院顺序分为2组:57例实验组,女 35例(61.4%),男 22例(38.6%),年龄 39~77 岁,平均(54.2±2.6)岁;56 例对照组中,女33 例(58.9%),男 23例(41.1%),年龄 40~77岁,平均(54.1±2.5)岁。113例患者均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配合度低、精神病史患者。2组基线资料相当(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血液透析治疗前,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透析设备和方法,检测各项指标;透析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意识,进行心理护理、运动护理和饮食指导。

1.2.2 实验组

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具体包括:(1)完善管理制度。调查血透室的护理管理现状,找寻相关制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完善。结合操作标准,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血透规程、消毒隔离、岗位职责、应急预案等内容;(2)完善护理团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知识包括血透室的消毒方法、设备的消毒管理、特殊管理的管理等,提高专业水平和质控意识。通过道德教育、荣誉奖励等方式,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充分参与到临床工作中,同时引入治疗监控机制,确保护理工作全面落实;(3)建立风险管理制度。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需要在体外循环,而体外循环又存在一定风险。护理人员需要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根据风险原因制定应急方案,降低风险发生率;(4)加强感染控制。重视血透室的环境管理,保证室内光照充足、温湿度适宜。对患者分区,将血透室分为隔离区、急诊区和一般区域,便于护理人员管控。血液透析结束后,全面消毒地面、仪器设备,及时更换被套、床单。患者穿刺时使用一次性器械,预防交叉感染。对于渗液、渗血患者,应按时换药。

1.3 判定项目

(1)统计2组的感染、热源反应发生率。(2)统计2组的卫生情况,包括消毒液合格率、血透仪器合格率、空气质量合格率、手卫生合格率。(3)统计2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投诉、血透护理不当、操作不规范、意外情况等。(4)统计2组的护理满意率,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评定,分为完全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分数范围>90分、60~90分、<6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文中数据,计量资料用标准差(±s)表示,结果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n,%)表示,结果用 χ2检验。P<0.05,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2.1 感染发生率、热源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感染发生率、热源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1.8%,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 (P<0.05),见表 1。

表1 感染发生率、热源反应发生率比较 (n,%)

2.2 卫生环境比较

实验组消毒液合格率、血透仪器合格率、空气质量合格率、手卫生合格率比对照组高,组间有差异(P<0.05),见表 2。

表2 卫生情况比较 (n,%)

2.3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8%,组间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n,%)

2.4 护理满意率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5.7%,组间有差异(P<0.05),见表 4。

表4 护理满意率比较 (n,%)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免疫力低,易出现并发症、感染等情况,是临床上的高危人群。既往研究证实[2],由于血液透析技术复杂,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出现不良事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健康。另外,部分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未按规程或制度操作;不了解疾病风险,消毒、隔离不到位,手卫生管理不足等,也会引发护理问题。因此,加强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尤为重要,以优化护理流程,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3]。

质量控制是一种新型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对临床工作问题的发现,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在日常工作中按该方案护理,从而提升护理质量,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在质量控制中,过分强调了管理制度、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为各项操作的实施奠定基础;积极调整血透室的环境因素,改善外部条件,筛查感染患者,并隔离处理,便于控制感染源;分区管理患者,固定护理人员、患者的关系,切实满足患者需求,增强其安全感。有报告显示[4-5],对血透患者进行质量控制,能够提升护理质量管理水平,降低感染、热源反应的发生几率。也有报告显示,质量控制在血透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操作、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隐患,进而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保障血液透析的效果。

本次调查,对113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施以质量控制管理,结果显示:实验组共出现2例感染(3.5%),1例热源反应 (1.8)。对照组共出现 9例感染(16.1%),8 例热源反应(14.3%),组间有差异(P<0.05)。说明:在血透护理质量管理中进行质量控制,有助于控制热源反应,降低感染概率,保证血透治疗的有效性[6]。究其原因:由于个别医院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使其缺乏安全意识。护理过程中,未全面消毒,护理人员未佩戴手套,和患者接触时使部分细菌侵入人体,造成感染。而护理人员培训、管理制度、感染控制等措施的实施,能够规范护理质量管理过程,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同时,还能控制感染源,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7-8]。

在卫生环境、护理风险事件上,实验组的消毒液、血透仪器、空气质量、手卫生合格率分别为100.0%、96.5%、94.7%、94.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 组均出现了投诉、操作不规范等事件,实验组发生率为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8%,组间有差异(P<0.05)。说明:质量控制措施在血透患者中的应用,能够保证护理人员手、血透室空气、消毒剂等方面的卫生质量,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9-10]。分析原因:受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工作经验的影响,临床护理中常出现护理风险、医疗纠纷,加重患者病情。质量控制是一种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血透室管理水平,预防护理风险发生的护理管理模式。其中,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感染控制的实施,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卫生质量,进而改善血透治疗的护理质量。

在护理满意率上,实验组完全满意26例,一般满意30例,满意率为98.2%;对照组完全满意23例,一般满意25例,满意率为85.7%,组间有差异(P<0.05)。说明:相较于常规的护理管理,质量控制管理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管理的满意程度[11-12]。

究其原因:于护理质量管理中构建科学、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并全面落实到底,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防止医疗纠纷,提高护理效果。

综上,在血液透析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可降低感染发生率,防范护理风险,提升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血透血液护理人员
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
超声对规律血透患者造瘘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观察思维导图护理干预在老年血透患者中的应用
多彩血液大揭秘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神奇血液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