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洛克时期长笛管体结构的发展研究(下)

2020-09-30

乐器 2020年9期
关键词:软木塞管体管节

(接上期)

图7 典型的匡兹长笛,1750年左右制作。该笛子的所有权可以追溯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1712~1786)。

1752年在匡兹的长笛研究报告中记载,带有C键的两键长笛在这一时期出现。其结构为三段式的管体,尾部管的长度向下延伸,在一音键长笛的基础上增加了开孔式的低音C键。管体用象牙制作而成,整体音键的样式与巴洛克时期的双簧管音键相似,这种增加C键的长笛在18世纪后期非常地盛行。

图8 雅各布·丹尼尔制作的三段式附加C键长笛

第三章 巴洛克时期四段一键式长笛的产生

第一节 长笛管体结构由三段分为四段的构想和实现

长笛经霍特泰尔改良后,管体结构被分为了三段式。到了1720年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由德国的乐器制造家约翰·海因里希·埃钦托普夫(Johann Heinrich Eichentopf 1678~1769)把原来三段管体改为四段的提议及制作得以实现。改革后的乐器受到了巴赫的赞扬和喜爱,此类型的长笛目前在莱比锡巴赫博物馆收藏。

埃钦托普夫是一位管乐器制造商,他于1710年~1749年间一直在莱比锡从事管乐器制作和研究工作,并开办有自己的乐器工厂,主要生产制作双簧管、长笛、竖笛、巴松和铜管乐器。他还经常与著名的作曲家巴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会向巴赫交流改革长笛的设想和理念。1729年他对长笛做了结构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实验,并正式开始生产四段管体结构的长笛。

埃钦托普夫对长笛结构的主要改革点:首先,在原有的三段长笛基础上,把管体的中间部分做了一分为二的分割,把分割后的管体,上半部的管节长度缩短了大约18mm。其次,要考虑分割后管体结构的变化对声音的影响,他把各连接处的内径扩大,这样可以使管体内部衔接处的尺寸统一,同时方便榫头的安装。另外,从外观看可以明确各连接处的区域分隔,也起到了装饰和美化的作用。最后,把管体锥度稍作变化,改变管体形状。主要体现在管体的上半部分末端,做了反圆锥形变化,下半部分的开端做了锥度的加工,使这种锥度的变化从管体的中间部开始逐渐向管体的末端做收缩的延伸,改良后的管体形状为圆柱形的吹奏部加圆锥形的管身。同时,把第三音孔和第五音孔的直径稍作扩大,并拓展了四到五音孔之间的间距,这样做是为了使第三音孔在吹奏时,所发声音具有稳定性。除此之外,在吹奏部的顶端用象牙制作了一个可以独立旋转的塞子帽,这样的设计可以使乐器达到密封和调音的作用。组装方式是用榫卯的形式把乐器的各部分接合起来。

改革后的四段长笛管体结构的优点:①乐器管体结构分段的改良可以使加工制作时更加便捷,有利于铰刀在规定的范围内对音孔进行加工。②对分段后的乐器结构、形状做了进一步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发音的准确性和调音过程的便捷性。③乐器分段的改革,为之后制作不同长度的管节提供了方便。

图9 约翰·海因里希·埃钦托普夫改良的四段长笛,用象牙制作而成

第二节 四段一键式长笛及多段管节的运用

四段一键及多管节式长笛的出现,也是一个乐器发展的必然过程。当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乐队团体,在室内演奏时开始采用两种不同范围赫兹数的音高(a=408~415Hz、a=390~400Hz)进行变换演奏。如何使长笛能够适应这一时期的演奏要求,成为了乐器制造家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他们针对四段式长笛的中心部管体,加以实验性的声学研究,按照所规定的赫兹数要求,最终决定在长笛四段管体结构的基础上,配备不同长度的管节。通过更换中心管节上半部的方式来改变乐器的有效管长,从而达到调节乐器的整体音高值。改革后的长笛不但声音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也实现了在不同范围赫兹数变换演奏的可能性。而且乐器的分段制作,可以对材料的选择、整体的加工、维护都提供了便捷。(主要体现在:①便于找到稳定及统一的无缺陷木材;②管体分段加工有利于音孔的削切制作和后期的修复。)

通过一些文字记载可知,1721年12月30日长笛演奏家德贾斯丁(Deajardins)在给他朋友的一张期票上详细记录了四段一键式长笛在更换不同管节可以改变音高值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目前在德国纽伦堡的国家博物馆保存了一支多管节四段一键式长笛,它是由法国巴黎的乐器制造商查尔斯·比泽(Charles Bizey,1716~1753)于1736年制作的。四段一键式长笛及多管节的配备使用,直到1730年后逐渐取代三段一键式长笛。

图10 18世纪中期的四段一键式长笛

四段一键式长笛的管体结构主要分为:吹奏部、管体上半部、下半部、尾部外加一音键。6个指孔分布在上、下管节,乐器管体的制作材料为象牙或黄杨木,音键用黄铜制作而成。图10中这支长笛的音高值约为a=405Hz。

图11 德国乐器制造家雅各布·丹尼尔(Jacob Denner)制作的一支多管节四段一键式长笛,其音高分别为:a=392Hz、a=399Hz、a=400Hz、a=415Hz赫兹。

第三节 长笛内部结构的变化与音准的关系

在此后,虽然管体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管节来调整音高值,方便乐器演奏,但带来的问题是八度音阶演奏的准确性。为了更加便捷、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乐器制造家在长笛吹奏部前端的里面,增加了可以移动的软木塞。首次提出这一解决方法的是德国乐器制造家约翰·约阿希姆·匡兹,他通过实例证明了软木塞的位置是决定八度音阶正确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如果软木塞与吹奏口越近,发出的八度音就会越宽,相反就会越窄。由于要更换不同的管节进行演奏,那么软木塞与吹奏口之间正确的位置取决于长笛的有效管长,最佳距离范围值是15~25mm。

巴洛克时期长笛的吹奏部前端基本都会用软木塞这一装置来调节八度音程,同时还配有一个用象牙制作的塞子帽,这样可以起到乐器整体的统一及美观性。

图12 带有象牙帽的吹奏部

到了18世纪中叶长笛吹奏部的塞子在构造上又发生了变化,它主要体现于在软木塞与象牙帽之间,增加了一个螺纹杆连接部件,用带有螺丝扣的象牙帽以旋拧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其原理:如象牙帽向里旋转可以使软木塞向内推进,相反,可以用象牙帽向外拔出软木塞。通过转动象牙帽的方式,调节软木塞与吹奏孔之间的距离位置,这与之前分离式结构的软木塞相比,在操作方面更加的方便和准确。

图13 带有螺纹连接杆的软木塞

除了吹奏部的改革有了新的变化以外,巴洛克后期的长笛在结构方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尾部管的底端,增加了一个可以移动的调节塞。塞子的移动可以使尾部管延长多达10mm以上的长度,移动的最大值约为4cm。通过管体底端的塞子移动,可以增加有效的管长,从而达到调节乐器整体音高的作用。移动塞的使用原理及作用:首先,在尾部管的底端内壁,增加一个金属套管,通过滑管拔插移动的方式来改变有效管长,从而达到调音的作用。其次,这对当时长笛的D音以及第三个八度的个别音高的校准调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样式的长笛是1760年罗德里克·卡梅伦(Roderick Cameron)制作的。

图14 带有可调节塞子的尾部管

改革后的长笛丰富了乐器的演奏功能,方便了演奏家们的使用,其音色具有巴洛克时期纯净、甜美的声音特点。并能适应多种乐曲、演奏形式的需要,提升了音乐作品表达的内涵,为之后长笛的演奏及管体结构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 语

通过对巴洛克时期长笛结构的研究,更进一步梳理了长笛早期形制的发展脉络。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历史的印记,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影响事物的变革。巴洛克时期家族式的乐器制作工坊,是演奏家与优秀艺术工匠相结合的产物,长笛管体结构的改革也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制作体系。乐器的改革、制作是与音乐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乐器的结构功能要适应音乐表现力的要求。巴洛克时期的长笛具有时代性的印记,它使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乐器结构的发展对演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

①由于国内对长笛管体结构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文中图3、5、6、8来源于日本滨松乐器博物馆。

②图10~14 Richard M Wilson historical flutes。

猜你喜欢

软木塞管体管节
串列弹性双管涡激振动干涉的仿真研究
深中通道超宽变宽沉管E29完成沉放对接
“站在舞台中央”的软木塞
大直径埋地管道应力应变有限元分析与计算*
2AI2硬铝合金管体精密锻造成形工艺研究
软木塞手工作品
很多软木塞不安全
声纳法在管节沉放实时定位测量中的运用探讨
沉管隧道曲线段管节水力压接GINA不均匀压缩分析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