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饼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清GAS、MTL影响的临床观察*
2020-09-30杨嘉恩刘亿托周光进朱光耀
贾 宁,杨嘉恩,刘亿托,周光进,朱光耀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5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无胃肠道系统结构、形态和生化异常等器质性疾病,但临床以上腹痛或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2,5]。据流行病学调查,FD在亚洲人中的发病率约为8 %~23 %[3],目前FD的病因病机尚未阐明,临床亦无特效药,西医多使用改善胃肠动力、抗抑郁和内脏感觉调节剂等药物进行干预,但往往由于病程长,病情复杂多变,且伴有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4],疗效不佳。笔者通过自拟中药方的隔药饼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就诊且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1例,随机分为隔药饼灸组(31例)和无瘢痕灸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学术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5]。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75岁;③接受干预治疗前至少半个月内未曾服用促胃肠动力药;④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
1.4 排除标准
①无法配合治疗的精神病患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存在严重疾病患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无瘢痕灸组
取穴:神阙、中脘、双侧天枢、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穴位后涂抹少量凡士林,然后放置1个圆锥形艾炷(约1 g艾绒),点燃艾炷,每次灸6壮,每壮灸3 min,1 d 1次,15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3 d,共4个疗程。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2.2 隔药饼灸组
药饼中药方:北柴胡、枳壳、干姜、瓜蒌、丹参各10 g,春砂仁、法半夏各5 g,木香3 g。研成粉末,加入适量蜂蜜或黄酒调制,并将药粉放入模具(直径约2 cm、深0.3 cm),制成药饼,中间扎数孔备用。取穴与治疗方法同无瘢痕灸组。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症状积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0)》[5]制定。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前后患者血清GAS、MTL的变化。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候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候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1)。隔药饼灸组治疗后临床症候评分与无瘢痕灸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3.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AS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GA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AS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药饼灸组治疗后GAS水平与无瘢痕灸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AS比较分)
3.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TL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MT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TL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药饼灸组治疗后MTL水平与无瘢痕灸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TL比较分)
4 讨 论
FD被认为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FD的发病率约20 %~40 %,我国社区人群患病率相对稍低,约为18.9 %~19.9 %[6]。而纵观中外文献,由于F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对于FD的病因及治疗手段都尚无统一的观点。针灸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替代疗法,用来治疗各系统的疾病,包括消化系统疾病[7]。现代研究也证实,针灸对消化功能的改善具有双向良性作用。任某等[8]通过针刺足三里穴,发现FD患者血浆胃动素(MTL)的分泌呈上升趋势,对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而血浆中生长抑制素SS的水平则呈下降趋势,对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黄某等[9]通过辨证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现针刺后两组GAS、MLT水平均上升,且辨证针刺效果及远期疗效均优于普通针刺。隔药饼灸是艾灸的一种间接灸法,它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既能刺激穴位发挥作用,亦可促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透皮进入人体。有研究表明,隔药饼灸治疗FD是通过改变激素的分泌情况,从而改善FD的一系列症状[10],其主要机制可能与单纯中药治疗或单纯西药治疗FD相同,通过影响脑-肠轴激素的分泌实现。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中GAS及MTL浓度均呈上升趋势,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这种显著差异提示,自拟中药方的隔药饼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且疗效的获得可能与调节GAS及MTL的分泌有关。
隔药饼灸是把中药的四气五味、艾灸的温热效应、腧穴的特性等相结合而起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对外敷药物又具有外敏性、放大性、储存性和可调节性[11],而艾绒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穿透力的近红外线,形成火热的温通效应,因此能够很好地将药物的作用输送到人体内部[12]。
传统医学中并无FD这一病名,现代学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归属于“痞满”“胃脘痛”“嘈杂”“嗳气”等范畴[13],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医学认为,脾胃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而FD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脾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脾胃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气机不畅,治疗上应以健脾和胃、疏肝解郁、通调气机为主。因此笔者在中药组方中应用柴胡疏肝理气;枳壳行滞除胀;砂仁醒脾行气开胃;木香行气而宽中;干姜燥湿化痰;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瓜蒌化痰散结,润肠通便;丹参祛瘀止痛。诸药配合阳明胃经募穴、脏会中脘健脾助运,调理气机,体现“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规律;选取胃经合穴足三里运化脾土,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大肠经募穴天枢分清理浊、斡旋上下,降逆止呕效穴内关,通调气机,药穴共奏健脾调中、消积化湿、和胃降逆、止呕止痛之功。最终隔药饼灸组与无瘢痕灸组在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亦提示该组方的隔药饼灸法可有效改善FD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隔药饼灸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了药和灸协同之力,通过促进胃泌素及胃动素的分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当然,本临床观察暂未进行不同证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否适用于同一种治疗方案的研究,这将是日后继续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