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2020-09-30周倩苏吉利曲丹菊张超
周倩 苏吉利 曲丹菊 张超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洛阳471000)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鼓室积液、听力下降,发病率较高,其中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病情迁延反复,病情更为复杂,治疗难度大[1]。鼓膜切开置管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方案,对改善临床症状有积极作用,但鼓室内激素灌注则存在一定争议,治疗效果差异较大。有研究指出,对于腺样体肥大鼻咽部因素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采用鼓室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2]。为探究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联合鼓膜切开置管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9 例,其中54 例行鼓膜切开置管为对照组,55 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为试验组。对照组男 23 例,女 31 例;年龄 21~44 岁,平均(32.57±5.37)岁;病程 3~12 个月,平均(7.61±1.95)个月。试验组男 22 例,女 33 例;年龄 20~46岁,平均(33.04±5.48)岁;病程 3~13 个月,平均(7.92±2.03)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 (1)纳入标准:经鼓气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经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病程>2 个月;发病前无听力障碍;无耳毒性药物使用史;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先天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合并鼻咽癌或鼻咽部占位性病变;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肉芽肿;听力曲线显示为传导性耳聋。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行鼓膜切开置管。局部麻醉,常规消毒,于硬性耳镜下在鼓膜前下象限作2~4 mm 弧形切口,以吸引管抽取积液,选择适当通气管镶嵌于切口。术后常规预防感染。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国药准字H13020570)、注射用糜蛋白酶(国药准字H22022843)进行灌注治疗。地塞米松磷酸钠5 mg、注射用糜蛋白酶4 000 U 与2 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注入鼓室,反复按压耳屏数分钟,2次/d,术后持续治疗1 周。
1.4 疗效评估标准 痊愈:耳闷胀感、耳鸣症状消失,骨气导差<10 dB,听力基本恢复正常。好转:耳闷胀感、耳鸣症状显著改善,听力提高15 dB 及以上,但未至正常水平。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听力提高<15 dB。总有效率为痊愈、好转之和。
1.5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2)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个月、6 个月语言频率平均听阈。(3)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 个月静态声顺值、耳峰压值。采用丹麦生产的WIAA220 声阻抗听力计进行检测。
1.6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 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语言频率平均听阈、静态声顺值、耳峰压值)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总有效率)以%表,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09%,高于对照组72.2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语言频率平均听阈比较 治疗后1 个月、6 个月,试验组语言频率平均听阈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语言频率平均听阈比较(dBHL,)
表2 两组语言频率平均听阈比较(dBH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1 个月 治疗后6 个月试验组对照组55 54 t P 54.35±3.18 53.92±3.04 0.721 0.472 32.19±2.88 46.51±3.12 24.906<0.001 27.65±2.61 40.33±2.94 23.823<0.001
2.3 两组静态声顺值、 耳峰压值比较 治疗后,两组静态声顺值、耳峰压值均有所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静态声顺值、耳峰压值比较()
表3 两组静态声顺值、耳峰压值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耳峰压值(mm H2O)治疗前 治疗后6 个月试验组对照组组别 n 静态声顺值(ml)治疗前 治疗后6 个月55 54 t P 0.48±0.08 0.50±0.09 1.227 0.223 0.95±0.11*0.63±0.10*15.883<0.001-45.26±1.54-44.75±1.63 1.679 0.096-23.08±1.35*-37.44±1.46*53.330<0.001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由于中耳负压、积液原因导致听力下降,其影响因素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反应、感染等,若经临床常规治疗2 个疗程仍未见好转,则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难度较高[3]。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若未能及时干预,可造成永久性听力障碍,但如何制定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案临床意见不一。
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室积液呈黏稠状,通过切开鼓膜清理积液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鼓膜切开置管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术式,可利用鼓膜置管引流鼓室积液,同时通气管可维持中耳内外压平稳,有助于改善通气引流,对恢复咽鼓管功能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证实,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气骨导差,降低复发率[4]。同时,在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基础上,本研究在术中及术后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治疗,并反复按压耳屏,以提高治疗效果。地塞米松磷酸钠是临床常见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过敏作用,可阻滞巨噬细胞、白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抑制炎症介质合成释放,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减少积液渗出[5]。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改善听力及免疫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6]。注射用糜蛋白酶是蛋白分解酶类药,有助于清除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缓解局部炎症反应,改善水肿症状,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改善纤毛运动,溶解中耳内分泌物,有助于清除鼓室积液[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 个月、6 个月,语言频率平均听阈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可提高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改善语言频率平均听阈。进一步分析两组治疗前后静态声顺值、耳峰压值,发现治疗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可改善患者听力。综上所述,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用糜蛋白酶灌注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听力情况,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