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浪费:隐秘的角落,显见的奢侈
2020-09-29
刚用两三年的电脑、办公桌,新领导上任,全部淘汰换新;为修改一两个字重新打印几十甚至上百页汇报材料;下班后不关电脑和空调,办公设备始终处于待机状态……自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一些党政机关公款吃喝、违规配车、公款旅游、修建豪华楼堂馆所等“看得见”的奢侈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记者调查发现,办公室里跑冒滴漏的浪费在许多机关单位仍不同程度地发生着。
显而易见的奢侈 一些办公室浪费十分显眼。西部一法院系统工作人员赵友说,因自己所在单位有新旧两个办公场所,部分领导干部在两地都有办公室,均办公用品齐全。“但领导固定工作多在新区,旧办公室基本闲置。”采访中,多位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办公车辆在等人特别是等领导干部时,发动机不熄火,夏天开冷气,冬天开暖气,油一烧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浪费严重。
在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看来,这类情况看似是个别领导干部默许办公资源铺张浪费,本质上是作风问题,是缺乏勤俭节约意识的体现。“近年国家持续高压反对‘四风,领导干部作风明显好转,但仍有个别人存在侥幸心理。”
浪费的隐秘角落 一些办公室浪费看起来名正言顺。填表、开会、迎检汇报,随之而来的大量台账、文档和汇报材料,让不少党政机关花大量的钱购买纸张和油墨等办公耗材,增加了行政成本。“我平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向街道、乡镇等基层单位要材料,比如媒體报道、展板条幅等,收集后彩打,以应对检查。”西部某地区宣传部门干部刘敏告诉记者,一些创建活动信息量大、资料多,自己办公室的打印机每半个月左右就要更换一次彩盒,花费上千元,纸张更是不经用。
受访专家表示,此类办公室浪费,是“四风”问题的延伸,需要切实克服“以布置代替落实”等形式主义,真正提高干部的落实能力、治理能力。
是习惯,更是作风问题 一些办公习惯看起来不起眼,长时间累积却浪费惊人。中部某省一位受访干部说,部分单位不满足于安装过滤水装置,外购桶装山泉水、矿泉水,并配备高档加热制冷饮水机,有的甚至免费提供大牌瓶装水。桶装水隔几天没用完就换掉,甚至被用来浇花。一些不良办公习惯更给利益寻租带来可乘之机,造成更大浪费。据记者了解,个别部门采购人员故意购买劣质签字笔、笔记本甚至饮水机等,频繁更换、采购以赚取回扣,有些山寨货卖得比品牌货还贵。
受访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减少办公室浪费,需加强社会倡导,把“光盘行动”拓展到办公用品方面,更需建立约束性制度,对办公用品消费实行登记和适当限制,逐步养成节约的工作方式和习惯。
(摘自《瞭望》2020年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