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恩施职院艺术系“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2020-09-29别振宇
别振宇
摘 要:“应用型”艺术人才是指根据人才成长规律、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树立品牌。本文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建设为例,研究办学理念,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创新举措,构建了五种艺术人才培养渠道。
关键词:艺术人才;应用型:探索与思考
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有其内在规律,如果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在实践中就会出现操作混乱和目标偏失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水准要求较高,而高雅艺术和大众艺术错位发展,又要求艺术教育必须根据现实情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艺术院校专业厘清发展思路,找准办学特色,才能发挥优势,赢得市场。
一、确定办学理念
要具有特色,成为品牌,在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上有所侧重,即在服务恩施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和服务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大众文旅市场。发展定位为“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坚持“弘扬恩施土苗文化精神,构建民族艺术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
(一)人才培养理念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注重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向注重素养教育、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转变,满足社会综合需要,适应恩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知识面较宽、适应能力、实践和创作技能较强的艺术人才。
第一,不断拓展专业建設。培养应用型“四会”艺术人才(会唱歌、会跳舞、会演奏、会主持),使我院艺术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的需要得到呼应。
第二,打造特色品牌。积极探索和实践,建构地域特色。以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教学资源,打造艺术教学与实践的特色平台,培育一批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人才。
第三,加强教学科研。以教学科研为抓手,提高艺术教师的研究水平,通过广泛的艺术交流和参与各种实景文艺演出,将研究与创作成果融入“四会”人才培养模式中。
二、加强教学研究
(一)民族资源为依托的问题
1.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要挖掘并整理可融入教学的本土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一套完善的区域民族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推进民族艺术特色课程建设。同时,以生源地民族文化为教学实践内容,鼓励艺术专业师生深入民族区域,了解与掌握各民族文化艺术知识。
2.创新乡土民间艺术
地方高职院校深受区域文化影响,要重视乡土文化,支持地方文化事业发展。要加强与地方文化管理部门对接,协助整理本土民间艺术,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开展文艺宣传活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社会知名度。
(二)教学平台为载体的问题
1.教学平台建设
改变从经典到现代的艺术范式教育,注重艺术教育专业课程与公共课设置比例关系,不断强化人文社科知识修养、“审美”教育,强化“崇德尚艺,德艺双馨”教育。
2.组建教学团队
改变艺术教学缺乏协同行动的局面,以民族艺术创新教学团队为主干,建设校级优秀课程;推进项目集体研究,集体备课,督促教师申报研究课题,解决地方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实现本土民族资源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3.拓展就业创业
依托恩施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和地方实际,加强地方服务,加强与用人的单位的合作。一是利用带薪实习、顶岗锻炼等模式与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女儿城艺术团等相关用人单位深化合作内涵;二是积极拓展就业,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打造“云上歌舞艺术”媒体矩阵,传播民族文化,助力恩施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和激发新的创新点,增强原创意识;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演出准备和基训工作,加强节目储备。
三、加强艺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在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中增加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内容,并在教育实习中,加强学生对本土(家乡)民族民间艺术的形式、体裁等内容的学习感受和表现理解。同时还需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修订和完善艺术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在声乐、器乐、舞蹈教学中适当增加恩施民族艺术的相关内容和革命历史歌舞。
第二,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在保证艺术观摩、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前提下,利用寒暑假或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里,每学年组织和进行一次本土民间音乐艺术的采风活动。
第三,加强交流指导。邀请合作企业、兄弟院校领导进行讲学、指导;加强与兄弟地方院校、中学艺术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当地的生源情况,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
四、构建五种艺术人才培养渠道
(一)演出实践培养
组织学生带着剧目参与相关社会文旅活动演出,通过演出锻炼师生艺术能力,检验教学质量,在学习期间就直接将其置身于真实的就业环境之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实训实习培养
要加大与艺术团体和文化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培养人才力度。尝试性探索“平日上课,周末实践”教学方式,即周一至周五学生在校内完成理论、基础等课程学习,周末在合作企业参与文化艺术演出,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增强表演适应能力。
(三)创编创新培养
鼓励在校学生,利用实践性教学自己改编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或与院团等公司合作,把他们的节目作为教学课题交由学生去完成,直接把舞台作为学生的课堂,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感悟民族歌舞,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生潜力。
(四)比赛锻炼培养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比赛,帮助师生扩展眼界,积累经验,锻炼能力,增强自信,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
(五)市场规律培养
把满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和艺术团体等对艺术人才的实际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基于市场表演规律、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学训融合、演学一体、校企共育、淡季充电,旺季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朱发刚.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90-92.
[2]王丽莎.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2(6):108-110.
[3]苗金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性艺术院校办学特色研究——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等四所院校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8):111-115.
[4]黄文翠.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学生民族艺术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J].民族艺术研究,2012(2):145-150.
[5]马欣,李琼瑶.艺术院校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10):42-46.
[6]李瑞敏.我國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定位与发展研究[J].大舞台,2012(7):82-83
[7]秦竹青.艺术职业院校 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初探—以实践性培养模式为基础[J].学园,2012(24):23-24.
[8]朱维青.云南少数民族综合型艺术人才培养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2):94-96.
[9]朱冬梅.新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拓展——新疆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弘扬[J].时代文学,2013(1):215-216.
[10]臧学军,姜莹名.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化发展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5(5):129-134.
[11]李巧云.民族地区高职艺术专业教学传承创新民族技艺的研究[J].教育,2015(15):278-279.
[12]朱维青.科学构建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教育体系[J].新思路,2015(12):95-96.
[13]束霞平.民族地区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研究:基于文化资源视野[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4):144-147.
[14]潘宇峰.依托民族资源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丽水学院音乐专业为例[J].戏剧之家,2015(10):215-217.
[15]殷婕,王华彪.文化创意视角下高校民族音乐艺术传承的必要性及对策[J].芒种,2015(7):83-84.
[16]符辉.《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探析——以民族院校“专业平台”为例[J].新闻界,2016(4):199-200.
[17]高淑琴.文化传承与新型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7):112-115.
[18]王维娜.民族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与就业指导分析[J].中国市场,2017(33):121,125.
[19]章立新.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艺术教育及人才培养[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7(3):1-7.
[20]胡亮.大数据时代下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18(10):251-254.
[21]朴京花,崔玉花.高校民族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6):155-157.
[22]杨红丽.民族地区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转型[J].经济研究导刊,2018(13):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