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信平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效果分析
2020-09-29张文朋付心茹嫚杨陈宇田如梦李敏
◎张文朋 付心茹 嫚杨 陈宇 田如梦 李敏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类不构成传染,但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特征的疾病总称,此类疾病病情隐匿,且迁延不愈,治疗难度较大。[1]因此,面对复杂的病情,采取有效的方式对慢性病进行预防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微信已逐渐被应用于医疗领域中,为医患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延续性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日常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文通过微信平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分析其结果,以期为今后慢性病预防护理提供新途径。
一、资料和方法
1.资料。选取2019 年11 月-2019 年12月接受调查的慢性病患者218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慢性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109 例。实验组中男性40 例、女性69 例,其中30 岁以下10 例,30-45岁34 例,45-60 岁29 例,60 岁以上36例,文化程度:文盲16 例,小学20 例,初中27 例,高中27 例,大学及以上19 例;慢性病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不重要87 例,可有可无7 例,重要15 例。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74 例,其中30 岁以下6 例,30-45岁39 例,45-60 岁40 例,60 岁以上24 例,文化程度:文盲14 例,小学23 例,初中30例,高中22 例,大学及以上20 例;慢性病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不重要76 例,可有可无10 例,重要23 例;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慢性病日常管理认识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宣教,如讲座、宣传板等;实验组患者加入微信公众号,对他们定期推送慢性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等内容。在推送文章过程中,由专人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线上一对一指导,对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进行解释并收集反馈信息。干预时间为一个月。
3.观察指标:本团队通过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健康宣教前后对慢性病相关信息的认识。观察项目为慢性病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的了解程度,以及预防护理措施的掌握情况。每项分为4 个等级,对应分值为:非常了解1 分,比较了解2 分,基本了解3 分,毫不了解4 分。将得分计入统计学分析。
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AU 软件完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慢性病日常管理认识的比较用Pearson 卡方检验,患者对慢性病的认识、自我预防和护理水平的比较采用t 检验。
二、结果
两组慢性病相关信息比较:健康宣教前,两组慢性病相关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宣教后,慢性病患者对慢性病预防护理知识的熟悉程度均有提高,但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表明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宣教,能够让患者更多地了解慢性病知识,加强患者对慢性病的认识,提升自我预防能力和护理水平。见表1。
?
三、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已成为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头号威胁。在针对齐齐哈尔市某社区调研结果显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的人数占调研人数的43.6%,依次为高血压(17%)、糖尿病(11.8%)、胃肠疾病(10.4%)、慢性支气管炎(8.8%)等。其中大多数属于生活方式疾病,也就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能够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4]慢性病病程缓慢,病情隐匿,反复发作等特点,使其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加重了社会负担。本文通过微信平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获得科学准确的防治信息,同时指导患者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来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工具,已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信公众号也成为广大群众较为熟悉的一种互联网平台,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微信公众号对健康知识的传播,不仅起着正向的健康行为引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引导民众树立健康观念,减少人们对一些疾病的误解。[5]此外,由于微信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健康知识的传播更加快速,因此该方式是一种更高效的健康教育途径。[6]微信公众号相比于传统媒体宣传运营成本低廉,在普及慢性病知识时,不仅大众受益,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微信公众号不仅可以图文并茂,还可以插入语音和视频,使推送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以此拉近和患者的距离,使枯燥乏味的慢性病知识易于理解,提高患者的阅读兴趣;微信公众号每一篇文章都是以群发的形式推送,以确保每一位患者都可以收到信息,而且患者可以直接搜索符合自身慢性病知识,减少无效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微信平台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更有助于患者对慢性病知识和预防护理的掌握,有效地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