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e2SiO4/C 纳米复合物制备与储锂性能综合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0-09-29张庆堂张丽娜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倍率充放电锂离子

张庆堂,张丽娜,高 翔

(兰州理工大学 石油化工学院,甘肃 兰州 710025)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实验教学内容应该及时更新,设计一些综合性、研究型实验,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从而培养出具有优秀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1-3]。锂离子电池是发展最为迅猛的电池产业,已经主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携电源的市场,并且在电动汽车、电网储能、国防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都得到了应用。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4-5]。

Fe2SiO4/C 纳米复合物又是新型的负极材料,结合本课题组的最新科研内容,设计Fe2SiO4/C 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储锂性能综合实验[6-8],让学生了解锂离子电池的学科前沿及其工作原理,熟悉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纽扣电池组装、储锂性能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这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能够拓展学生视野,达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目的[7-9]。

1 实验

1.1 仪器与试剂

试剂:草酸亚铁二水合物(AR),SiO2(200)型,柠檬酸(CA),炭黑,LA132(黏合剂),无水乙醇,蒸馏水。

实验仪器与设备:玛瑙研钵,电子天平,变频行星式球磨机,管式电阻炉,DZF-6020 型真空干燥箱,真空手套箱,Land CT2001A 型电池测试系统,CHI660D型电化学工作站。

1.2 Fe2SiO4/C 活性物质的制备

将草酸亚铁二水合物与二氧化硅分别作为铁源和硅源按2∶1 的摩尔比称量,将柠檬酸(碳转化率大约为10%)作为碳源,依次加入球磨罐中,并加入10 mL左右无水乙醇做溶剂,球磨100 min 得黄褐色混合物,真空干燥箱干燥12 h,得到干燥的前驱体混合物;将前驱体混合物放入磁舟,在氩气气氛的管式炉中350 ℃保温3 h,650 ℃保温6 h 烧样,得到黑色的最终产物Fe2SiO4/C 纳米复合物(简称为FS/C)。

在不加柠檬酸的情况下,其他条件与FS/C 的制备条件一致,制备对比物Fe2SiO4(简称为FS)。

1.3 电池的组装和性能测试

1.3.1 极片制备

按85∶5∶10 的比例混合活性物质、炭黑和LA132水性黏合剂(成都茵地乐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并放入玛瑙研钵中,再加入适量无水乙醇至玛瑙研钵中混合研磨2~3 h,待成一定黏度的浆料,将研磨好的浆料涂布于 9 μm 厚的铜箔上,待干燥后用打孔器制成Φ12 mm 的电极片。

1.3.2 电池组装

将制备的电极片在100 ℃真空干燥箱中干燥12 h,称取质量相近的电极片,并算出其恒流充放电电流,准备好纽扣电池的其他配件:正负极壳、垫片及弹片,与电极片一起置于真空干燥箱100 ℃热处理10~12 h;将电极片和纽扣电池配件立即转移到充满氩气保护的手套箱中,以金属锂片为对电极,Cellgard-2400 型聚丙烯多孔膜为隔膜,1.0 mol/L 的 LiPF6(EC+EMC+DEC)(体积比为1∶1∶1)溶液为电解液,组装成CR2032 型纽扣电池[4]。

1.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将纽扣电池置于CT2001A 型电池测试系统中,设置电流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充放电电压范围为0~3.0 V(vs. Li/Li+)。

2 结果与讨论

2.1 形貌与结构表征

图1 是测得的FS 和FS/C 材料的XRD 衍射图谱,FS 和FS/C 都在2θ 为25.0、31.6、35.0、35.9、51.4和60.8°出现了明显的衍射峰。这些峰与Fe2SiO4橄榄石型正交结构(标准卡JCPDS no.34-0178)的(111)、(031)、(211)、(222)和(341)面衍射峰完全一致,说明合成的FS 和FS/C 均为橄榄石正交结构。FS/C 中没有观察到碳的衍射峰,表明纳米复合物中的Fe2SiO4晶体衍射峰较强并且包覆碳以无定型形式存在。

图1 FS、FS/C 的XRD 图

由图2(a)的FS 的SEM 图可以看出,FS 材料是由球形纳米粒子组成,经过统计分析,粒径主要分布在50~130 nm。由FS/C 的SEM 图(图2(b)),FS/C 微观形貌与FS 相似,但粒径更小,分布在10~80 nm,主要集中在20~40 nm。FS 的粒径明显大于FS/C 的粒径,这是因为原位碳包覆限制了Fe2SiO4纳米粒子的生长。粒径的减小缩短了锂离子的扩散路径,有利于提高FS/C 的电化学性能[4,10]。

图2 FS 和FS/C 的SEM 图

材料的结构与其性能息息相关,学生通过材料表征和电化学性能分析,深刻地理解电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怎样优化制备工艺才有可能获得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图3(a)是FS 和FS/C 在0.1C 倍率下的首次充放电曲线,FS 和FS/C 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993.8 和1 221.2 mAh/g,充电比容量分别为547.6和690.4 mAh/g,首次库伦效率分别为55.1%和56.5%。

图3 FS 和FS/C 在0.1C 倍率下充放电曲线

图3(b)是FS 和FS/C 在0.1C 倍率下的第5 次充放电曲线,FS 和FS/C 的放电比容量都和各自的充电比容量非常接近,库伦效率分别达到了 90.7%和97.3%。FS/C 的库伦效率均高于FS,这是由于包覆于FS 的无定型碳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电导率,从而降低了充放电过程中的极化。首次放电时由于SEI 膜的形成以及电解液的分解,存在较大的不可逆容量损失,所以两种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较低。随着充放电的进行,SEI 形成后,库伦效率明显提高。

图4(a)是2 种材料不同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FS在0.1C、0.2C、0.5C、1C、2C、5C 倍率下的可逆比容量分别为 547.6、328.1、228.9、177.7、127.4、71.7 mAh/g;FS/C 在0.1C、0.2C、0.5C、1C、2C 和5C 倍率下的可逆比容量分别为655.6、627.6、598.5、579.7、550.6、430.9 mAh/g,FS/C 在不同倍率下的可逆比容量都高于FS,经高倍率循环回到0.1C 测定时,FS/C 的可逆容量仍高达756.4 mAh/g。因此,与FS相比,FS/C 具有更好的倍率充放电性能。图4(b)是两种材料在1C 倍率下循环100 次的充放电循环图,FS和 FS/C 的首次充电比容量分别为 97.3 mAh/g 和501.8 mAh/g,循环 100 次后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54.5 mAh/g 和666.6 mAh/g。随着充放电循环次数的增加,两者的比容量均呈上升趋势,而FS/C 的比容量明显高于FS 的比容量,循环性能更佳[11-13]。总之,FS/C 电化学性能明显优于FS,其原因可归结为如下3点:(1)FS/C 粒径比FS 粒径小,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迁移距离短,FS/C 的离子电导率更高;(2)碳包覆提高了FS/C 的电子导电率,有利于电极中电子的转移;(3)碳包覆可在颗粒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了电解液对电极材料的侵蚀,使FS/C 经过多次循环后仍具有较高的比容量。

图4 FS 和FS/C 在不同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和1C 倍率下的循环曲线

3 结语

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实验教学是促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本实验设计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的教学内容,能够加深大学生对锂离子电池的认识,缩短大学生的锂离子电池理论知识、实践水平与产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电极材料的制备、纽扣电池的组装及其电化学性能的测试,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拓展学生视野,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倍率充放电锂离子
全陶瓷电极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快速充电降低锂离子电池性能存在其他原因
V2G模式下电动汽车充放电效率的研究
数控机床进给倍率修调的实现
具有旋摆功能变幅小车自动变倍率系统的研究
高能锂离子电池的“前世”与“今生”
基于SG3525的电池充放电管理的双向DC-DC转换器设计
一种智能加工系统中的机床倍率控制方法
汽车用蓄电池充放电特性仿真与试验研究
一种平抑光伏和负荷波动的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