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培育方法及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020-09-29朴惠淑刘惠斌
朴惠淑,刘惠斌
(大连海事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换,标准化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本手段,已得到国家高层的关注[1]。标准化作为管理之本,无处不需,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时代,将“人智”变为“机智”的智能化进程中,标准化作为基础和前提,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然而,虽然在漫长而丰富的标准化实践中,标准化学科已形成一定的体系[2],但其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标准化是应用型学科,独立于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学科建设毫无意义。标准化学科建设必须融入并渗透到实际应用领域方方面面,由践行者主导,而非仅限于标准化专业工作者。二是作为系统工程的最有效手段,标准化重在系统工程活动及其相关人的思维方式,缺乏标准化思维培育的标准化学科建设只能成为空谈,标准化思维培育应融入所有学科课程体系之中[3-4]。三是标准化又是创新工程,没有创新导向的标准化,同样没有生命力。
事在人为,人为在思维。思维意指人们对事物或问题的理性认识和思考,而其认识和思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即人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的。没有知识,也不会有思想,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同时,思维又能帮助我们有效应用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思维方法善于用科学规律去消化和理解关联知识,识别出知识间的关系,并进行合理有效的组合,将关联知识串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当然,知识又不能代替思维,不能认为收集到大量的知识就会产生主意。一个决定、计划或行动的产生,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大量的分析、推理、演绎等思维才能产生的。知识不能代替思维,只有通过解决问题才能变成你的知识。
标准化过程的关键点在于思维培育,而思维培育又离不开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培养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为使命的高等教育,应如何将思维培育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培养具有标准化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就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标准化是系统工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活动又是典型的系统工程活动[5],可以说,物流是研究标准化创新理论与方法的最好领地。大连海事大学“物流标准化”课题组,基于多年“物流标准化”课程的授课经验和研究活动,创新提出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及其培育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物流学科硕士研究生培育过程,收到良好的效果。创新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创新主体——人是否具备创新思维。
二、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及其培育方法
1.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的内涵
根据国家标准[6],“标准”定义为:“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和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标准化”定义为:“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效益,对实际问题和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过程。”标准是标准化的结果,但不是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制定的标准得以有效应用,得不到应用的标准毫无存在价值。
根据标准定义,无论大小,只要围绕一个系统,为实现系统目标,关联人之间达成一致,就可称为标准,标准即为系统内关联人之间达成共识的东西。如果一个系统只有一个关联人,一个人也是一个标准,如果有两个关联人就需要两个人的标准,依此类推,一个企业需要一个企业的标准(企业标准),一个团体需要一个团体的标准(团体标准),一个行业需要一个行业的标准(行业标准),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国家的标准(国家标准),国际范围同样也需要国际范围的标准(国际标准)。也就是说,只要存在具有某种目的的系统,就需要有标准来维持最佳秩序以促进共同效益。这就是标准化的真正内涵,也就是说,标准是为系统需求服务的,根据系统需求,既可以选用已有标准,也可以创新标准,这主要取决于所需系统目的和目标。但无论是选用已有标准还是创新标准,只要选定了就必须将选定标准当作底线来管理,这就是标准化思维中“底线管理”内涵。
“需求和共用”是标准化的本质。因为有需求,需要设计出满足需求的系统,为了满足需求,需要系统的有效运作,系统的有效运作需要系统元素间的高度协调,系统元素间的高度协调需要识别出内置于系统中的“共性特征”,以求标准化而共用。
一个系统的“共性特征”应该是固有的,但根据人的认知不同,识别出来的共性会不同。只有认知趋近相同,才有利于对共性特征的共识,共识会产生共鸣,只有共鸣的东西成为标准才有利于标准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系统及其元素变化的同时,又会带来认知上的新陈代谢,继而又需要标准化创新。可以说,标准化过程永远是一个渐进式创新过程。
作为一种管理技术的系统工程常常被描述为是一种“新的思想方式”[7]。“系统思考”是系统工程活动所强调和关注的思维方式。系统研究的是如何将拆成的片片段段和分割开的个体拼凑成一个整体,以求“一窥全貌”[8]。每个个体都有各自个性需求的同时,又拼凑成一个整体来拥有另一共性需求,人类共生共存于这个社会系统,既有个性需求,又有共性需求,依赖于某一共性需求的个体之间,如果没有“共享带来共赢”理念和“底线管理”思维下的标准化协调,就难以真正共享一个共性需求,而没有个性需求的系统工程活动,也不会带来创新和发展。
系统工程的过程是由系统管理来驱动的,系统管理又是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的。满足共性需求需要的是标准化思维,满足个性需求需要的是创新思维,而且,以满足个性需求为目的的创新又会带来另一共性需求即标准化需求。如果说,系统工程活动需要的是需求导向的系统思维,那么,标准化思维和创新思维,作为“需求识别”的重要思想方式,贯穿系统工程活动的所有环节。也就是说,标准化思维和创新思维相辅相成,共生共存于人类社会所有系统及其工程活动之中,系统工程活动离不开标准化思维和创新思维。
将上述标准化思维(即共性需求带来共享、共享需要标准、遵守标准是底线)和创新思维(即个性需求带来创新,最个性的也是最有创意的)融于系统工程活动而追求系统最优的一种思想方式,即标准化创新思维。将标准化创新思维有效融入物流系统工程活动,即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
2.从物流标准体系切入的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培育方法
如果说基于物流系统结构的物流标准理论体系[9]是标准化思维融入物流系统工程活动的产物,那么,我国物流标准体系表[10]以及现行我国物流标准[11]就是创新思维融入物流系统工程活动的产物。
源于并应用于实践的物流标准是对复杂而庞大的物流系统的精华提炼,基于物流系统结构来认识物流标准体系,从每个物流标准所起的作用正确领会“共享、底线、创新”的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将“支离破碎”的当今我国物流标准,从系统的角度串联起来,准确领会每个标准的制定目的以及对物流系统的作用,这种从物流标准体系切入,通过传授物流标准体系形成机理以及基于金字塔原理[12]的理论标准体系和实际标准体系之间的正逆向交叉分析和启发思考,不仅能培养在校研究生系统思考能力、标准化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也非常有利于掌握和领会物流领域相关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标准是最能体现一个系统(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任意系统)平均发展水平的量尺,如果连最基本的标准都不清楚、不关注,怎么可能融入其中。无论到哪里,无论要融入哪个领域、哪个环境之中,首先最需要关注的是,该领域、该系统有哪些大家共识的标准,这不仅是掌握并领会相关领域知识的捷径,也是最能快速融入其中的方法。特别是,围绕庞大而复杂的物流系统相关要素,按国家标准化要求[6],提炼发布的众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团体标准[11],更是物流领域的最大知识宝库。
基于物流标准体系的物流知识传授方法,作为一种最有效的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培育方法,可以实现思维培育和知识传授一起抓的目的。
三、具备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的研究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而培养研究型专业人才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育人”主要包括两方面:思维培育和知识传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培育及其过程
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主要包括系统思维、标准化思维和创新思维。从物流标准体系切入的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培育方法一般经过三个阶段:共性挖掘、底线管理和个性创新。也就是,借助模型思维方法[13],通过识别物流系统各子系统所需标准化对象,挖掘共性特征,以形成物流标准的共性挖掘阶段;选定并遵守标准的底线管理阶段;发挥个性优势而创新的个性创新阶段。
创新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即人脑对客观事物未知成分进行探索活动,是人脑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设计新方法、开创新途径、解决新问题的活动。显然,创新具有相对性,即相对于原有“标准”的新的东西,没有“标准”就没有“创新”,也可以说,只要有“标准”存在,就肯定会出现“创新”。就一个人而言,人都有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如果人的共性需求需要通过标准化来满足的话,那么,人的个性需求就必须通过创新来满足。也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创新是由人的个性需求驱动的。“不创新,就灭亡”[14],人类发展需要创新来推动,而创新又需要人类个性需求来驱动,人生存于人类社会,共处于相互关联的多种不同系统之中,创新无处不在,只要充分挖掘人的个性需求,由此带来创新,就可推动人类发展。这就是所谓个性需求拉动的创新思维。
历经三个阶段的从物流标准体系切入的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培育方法,固然是提高研究生的系统思维、标准化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主要方法,但不能成为思维培育的全部。系统无处不在,标准化无处不在,创新无处不在。导师和研究生作为一个共同体,也是一个系统,研究生培养过程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活动,需要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而其过程同样需要共性需求拉动的标准化思维和个性需求拉动的创新思维,以求导师和研究生的共赢。而这个过程的共性挖掘即指以“育人”为主要目的,识别并明确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目标以及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底线管理即指为了达成共同目标,通过不断缩小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认知差异,达成共识,明确底线并遵守;个性创新主要指以“底线管理而非精英管理”为原则,本着“努力的不如有天赋的、有天赋的不如执着的”的意念,努力挖掘导师和研究生各自的个性需求,营造“陷入执着、由执着发现天赋和潜能,又由潜能拉动努力”的研究团队文化和氛围。显然,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思维培育需要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
2.基于物流标准化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过程
是“研究”就必须要有“创新”。研究生培养过程伴随的是创新过程,其中,最需要的创新就是“选题”创新,而“选题”创新主要来自于研究生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而言,基本采用“先见树后见林”的模式,即先讲授基本理论体系然后逐渐进入实践应用的过程。其结果,在接受教育的时间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因需要吸收当今日益膨胀的越来越多的知识,包括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领域,不仅使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致使学生极易陷入“细节性复杂”而丧失系统思考的能力。特别是,来自不同高校的研究生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各异,而且物流领域所覆盖的知识点又很庞大而复杂,这些都给导师的指导工作带来挑战。
目前,研究生选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三种:围绕导师研究项目选题、基于文献阅读的自选、来自实践的需求拉动。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围绕导师研究项目的选题不仅容易忽视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不一定能满足研究生个性需求;基于文献阅读的自选题目容易因日益膨胀的信息量和知识,陷入“细节性复杂”而丧失系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自实践的需求拉动虽然是最好的选题方法,但是现实中又难以真正落实和执行。本论文综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利用金字塔原理,提炼出基于物流标准化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及其过程。
物流标准化创新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基于物流系统结构的物流标准体系、物流标准化创新过程和物流标准化创新生态链。其中,基于物流系统结构的物流标准体系内容,主要帮助研究生快速了解和掌握当今物流系统相关要素的发展水平和趋势,将物流相关知识体系化,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物流标准化创新过程内容,有利于启发研究生根据各自个性需求,围绕物流标准化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物流标准化创新生态链内容,有利于扩展知识面。
基于物流标准化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基础知识体系化阶段、需求识别阶段、论文研究阶段和成果验证阶段。各阶段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具备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的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通过“先见林再见树”的知识传授过程,帮助研究生在有限的读研期间,能找到自身发展方向和定位是研究具备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的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四、结论与展望
将物流标准化创新理论与方法融入研究生培养过程,不仅能培养研究生系统思维能力、标准化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基于物流标准体系的物流知识传授非常有助于研究生对复杂而庞大物流相关知识的体系化,并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实现了思维培育和知识传授一起抓的目的。 将“共享、底线、创新” 物流标准化创新理念、金字塔原理、模型思维、企业建模[15]、系统工程和信息技术等诸多跨学科方法论结合起来,特别是,将金字塔原理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分组概括的思考方法[16],以及合作模型、信号模型和学习模型等模型思维方法,融入物流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以实现具备物流标准化创新思维的研究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