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轮机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策略思考

2020-09-29马强徐海东刘刚刘新建郭俊杰

航海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轮机一流工程

马强,徐海东,刘刚,刘新建,郭俊杰

(山东交通学院 船舶与轮机工程学院,山东 威海 264210)

一、引言

教育部2018年10月8日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提出,要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计划2019—2021年,建设10 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 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山东交通学院轮机工程专业于2019年底被评选确定为第一轮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

国外高校少见专业建设的提法,通常描述的是科研与学科建设,强调以科研引领,注重“科研与教学融合”[1]。随着“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的颁布和实施,国内学者着重围绕一流本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从一流本科建设原则、办学理念、办学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育人机制和形式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2-10]。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山东交通学院轮机工程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具体实际,探讨地方高校特色专业——轮机工程专业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策略。

二、学院轮机工程专业发展概况

1.历史与发展

山东交通学院轮机工程专业始建于1965年,按照STCW公约和我国相关法规开展教育与培训工作,1999年通过国家海事局质量体系认证,同年开始专科层次人才培养,2003年开始培养本科层次人才。2011年该专业5门专业核心课程获批山东省精品课程,2013年该专业获批山东省应用型特色重点建设专业,2016年作为核心专业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建设,2017年获批威海市工程中心,2018年获批威海市科技创新平台、威海市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2018年作为核心专业获批山东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2014年、2018年分别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2019年获批建设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

2.定位与培养目标

轮机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为在船舶的设计、建造、营运、维修、拆解等全生命周期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具有“国防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轮机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等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船舶轮机技术服务为专业发展方向,以“厚基础、强能力”为培养原则,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船舶轮机全生命周期相关的机械、电力、电子、动力系统、自动控制等知识技能,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熟悉智能船舶的发展,具有海洋意识、环保意识、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在海洋运输各相关单位从事轮机操纵与维修、船舶监造或者海事执法工作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3.师资队伍

轮机工程专业现有在职教师29名,生师比为16∶1。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9人,博士9人,持有轮机长证书1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以上。近3年,全职引进了博士6名,轮机长7名;以柔性引进等灵活方式,从国内知名高校、政府和企业聘请了10余位兼职、客座教授、企业导师;支持3名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其中1名教师已获得博士学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3名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推进教师国际化进程,采取国外进修与国内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近三年累计派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余人次,开阔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

4.教学设备设施

轮机工程专业既有普通学历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必须同时满足国际公约和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法规与规范。学校按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国内相关法规的要求,建设了基于现代大型集装箱船舶和VLCC为母型船的两套轮机模拟器实验室系统,拥有主推进动力操作实验室、船舶电站实验室、电力推进模拟器实验室等,同时满足本科学历教育和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关于海员适任能力培养的职业教育要求。

5.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

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技术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近三年,轮机工程专业申请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题12项,获得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课题10项。

三、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1.知名带头人与高水平教学团队缺乏

当前,轮机工程专业尚缺乏具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称号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队伍跟踪先进航运、船舶智能化前沿科技的紧密度不高,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尚未形成,缺乏省级及以上等级的教学团队。

2.省级及以上优质课程偏少

一流课程建设受限于原有课程定位、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课程评估等,目前轮机工程专业已建设10门在线课程资源并已经上传到中国大学MOOC联盟平台和山东省精品在线开放平台,其中被认定为山东省级一流课程的有3门,省级及以上的“金课”有待增加。

3.缺乏实习船、自动化机舱等标志性、综合性的专业教学实验设施

轮机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须培养学生紧急状态下的应变能力、安全和服从意识等。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海上综合实习实船、陆上自动化机舱等综合性专业教学实验设施。目前,学校上述设施还在建设之中。

4.生源情况与就业形势趋紧

随着航海类专业与职业的吸引力逐年降低,轮机工程专业的优质生源越来越少,学生转专业率偏高。与此同时,毕业生就业面临新问题:一方面是随着陆地与船上工作待遇差距日趋缩小,毕业生择业观念发生变化,不愿从事船上工作的比例逐年增加;另一方面,船舶智能化的发展对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专业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综合素养不足。

5.专业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缺乏

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的取得,需要在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省级及以上规划教材建设等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6.培养目标有待优化,培养定位特色不够鲜明

轮机工程涉及船舶设计、建造、营运、维修、拆解等全生命周期,虽然理想的情况是毕业生能胜任上述任一环节的岗位,但该培养目标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另一方面,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和《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16版)》等的规定,轮机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和国内大部分院校趋同,缺乏鲜明特色,学生个性化培养不充分。

7.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遴选与专业内涵建设存在指标与标准不重合现象

教育行政部门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遴选时,主要考量包括称号、荣誉、头衔、奖励等外在指标,导致对于专业内涵式建设的核心输入——课程及其附带的支撑和关键输出——学生等两个方面的系统化重视程度不足。

四、轮机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策略思考

轮机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主要从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卓越师资队伍、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优化实验实训基地、吸引优秀生源与提高就业质量、支持学生取得双创成果等方面着手,如图1所示。

图1 轮机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思路

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更加关注学生,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是“一流本科”教育的逻辑出发点和归宿。一流专业建设依赖合理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4.0时代渐行渐近,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智能化、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对于人工智能等新的知识和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愈加强调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创造性教育。

2.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与专业目标相适应的培养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能力要求)→课程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递推、分析,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均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

(1)凝练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应当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轮机工程专业是面向海洋运输产业、服务航运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接“十强产业”等国家及区域发展规划,提升专业服务“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重点围绕船舶全生命周期中“营运”和“维修”两个应用领域进行培养,将轮机工程专业由一个培养方向,分为“陆上船机修造”和“海上轮机管理”两个方向。

“陆上船机修造”方向聚焦传统船舶航运业改造升级和智能船舶航运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增加人工智能、绿色造船、智能造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船舶机务管理类课程,推动轮机工程专业新工科改造与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与船舶轮机工程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培养国家和地方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海上轮机管理”方向通过“学历学位证书”+“海员适任证书”融通的培养方案,增加人工智能、智能造船、大数据类课程,体现国际通用性、岗位针对性、法律规定性和国防军事性的特点,建设适应未来智能船舶时代的国内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视野、有成长力的船舶机舱轮机工程管理技术人才。

(2)重视通识教育,多学科支撑特征明显

一流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的实现,必须有一流的通识课程作为支撑。学校构建了模块化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轴、以人文社科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为辅翼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支撑通识教育的学科结构覆盖工、理、经、管、文、艺、法7大学科门类,多学科支撑特征明显。

(3)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结构科学,学分设置合理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总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基于信息化时代的“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发展后劲。优化课程结构,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学生的选课空间。以应修学分为例,本科期间标准学制为4年,轮机工程专业应修学分为170+10(第二课堂),其中选修课学分要求至少达到30%,创新与创业教育需修满6学分(创新创业课程4学分、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和提高就业竞争力。重视理论与实践、实验、实训课程的有机结合,实践、实验、实训学分比例超过30%,满足人才综合培养需要。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探索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智能船舶发展的国际学术前沿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强国等发展战略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狠抓本科专业内涵式建设。将“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课程、教材、课堂的改革与建设,积极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探究式、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制度,根据智能船舶时代的轮机工程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差异,探索形成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与模式。

(2)建立多维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联合政府、修造船企业、船舶检验、航运企业、船舶设计院、相关院校等,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所、校校深度合作,实现轮机工程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3年建设期内交流访学学生比例达到10%以上。

4.建设卓越的师资队伍

(1)引进与培养并重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既强调引进人才,又不忽视原有人才的培养。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应侧重挖掘存量师资的潜能,激励和引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科研服务教学应用,改进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加强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及教学技能等。针对不同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专长,分类指导,进行差异化评价,促进不同类型的教师在教学、科研平台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多措并举,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负责人应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主讲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40%;专业教师年龄结构合理,4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在50%以上。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的本、硕、博教育经历中至少应有一个与本专业相关,或者在本专业相关行业领域具有从业5年以上经历的教师比例不少于75%。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具有半年以上企业或行业实践经历、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合作或取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参与相关的社会服务的比例不低于30%。加强校企合作,吸纳一定比例的校外兼职教师。

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制度。45岁以下的专业教师原则上安排培养培训的提升,包括参加3个月及以上的国内外学术访问或课程进修、企业实践锻炼、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各类教学会议等形式的培训培养。

(3)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

加强教学团队负责人选拔培养,完善政策制度,激励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发挥团队作用,支持教师积极参与航海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保障高层次人才热爱本科教育。鼓励教学团队着力推进教学教研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设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专业实训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5.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1)开发一流的课程教材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加强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加强优质课程教材建设力度,建设一批优秀教材;精心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专业精品教材,积极组织参与省部级、国家级规划教材申报,力争在教材数量及教材质量上取得突破,鼓励开发基于MOOC、微课等信息化教学的数字化教材。

(2)强化平台资源建设

强化教学信息化和实验教学中心等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国家级、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建设项目,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的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及平台建设。促进科研平台到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到课程内容、科研素养到创新意识的转化,深化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业建设协同创新,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平台资源支撑和保障。

(3)加强课程建设,打造“金课”

重视课程建设,按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评估)标准、行业准入标准等规范设置课程,体现专业素质的规范化,形成专业竞争优势。以“金课”建设为契机,研究轮机工程新工科内涵,对适应智能船舶发展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深度调查和分析,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系统开发视频公开课、微课、线上和线下课程等,打造轮机工程一流本科专业的“金课”体系。

6.拓建产教融合平台,优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强化校企合作、密切社会参与等形式,积极建造实习船、陆上自动化机舱等标志性、综合性、提升性的实验实训基地。结合现有轮机模拟器、动力实验室、电力推动实验室等平台,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继续深入优化集教育、培训、技术创新于一体的轮机工程实践平台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指导教师数量和业务能力符合实习、实训需求;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生均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符合相关专业的国家标准;实验开出率90%以上,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占全部实验课程的80%以上。

7.吸引优秀生源与提高就业质量

优质的生源供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为招收优质生源,通过网络、多媒体及现场招生等渠道开展多方位积极宣传,在地方普通高中学校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加强招生宣传与入学教育引导,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的国内外需求情况、职业发展前景等,增强专业吸引力,稳步提升专业新生的第一志愿录取率,降低外转专业申请率。

综合分析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包括近5届毕业生就业率、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初次就业率、学生对专业教学满意度等。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机制或第三方调查机制,建立有效的校企沟通机制,确保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客观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就业质量。

8.提高学生“双创”意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建设完善的学生第二课堂指导制度与措施,学生取得的双创成果计入学分,明确教师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工作计入其考核工作量,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引导教师积极指导专业学生重点参加“智能+船舶”类的创新创业项目,包括学科竞赛、比赛等,撰写发表专业相关的论文,申请专业相关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9.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打造一流质量文化

(1)优化“船员教育和质量体系”建设,确保人才质量符合国际标准

轮机工程专业按照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要求,有效运行“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通过内审、外审等多重审核,确保教育教学过程符合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要求,保证体系运行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确保轮机工程专业招生、培养、就业全部过程受控,具备可追溯性,确保毕业生质量符合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规范要求,人才质量符合国际标准。

(2)优化建设并运行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提升

在校、院两级质量监控系统下,轮机工程专业实行专业系、教师层面的质量评估管理,制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对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质量实施监控,并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学习、调研、课题研究等活动。教师层面负责根据学院制定的课程质量标准,实施教学活动,评价学生是否取得预期学习成果,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估,并作出适时调整,取得课程内的持续改进。

(3)持续坚持质量改进,申请国际实质等效工程专业认证

通过轮机工程专业申请参加英国轮机工程及海事科技学会(IMarEST)认证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方式,促进轮机专业继续加强实施“船员教育和质量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受控,人才培养满足现代海洋、智能船舶的发展需求。

五、结语

轮机工程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是航海类专业教育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相关院校应立足自身的办学历史与基础,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新工科建设,探寻具有各自特色优势的建设发展路径,早日取得符合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建设成果,达到一流本科专业标准。

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轮机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应同时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规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课程体系时,应不低于交通运输部颁布的《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16版)》标准;二是IMO开发的系列示范课程在STCW公约中被确认为建议性的培训标准,在进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时,可统筹考虑。

猜你喜欢

轮机一流工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通过斗轮机位置数据共享实现两机防撞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船舶轮机常见的故障
面向实操评估的轮机虚拟拆装考试系统开发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