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儿童”走向数学:顺应环境,理解儿童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示意图)》一课为例

2020-09-29江苏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朱佳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花圃示意图画图

江苏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朱佳

东京有这么一个人,木村先生,他的餐厅招牌菜是“木村先生的苹果汤”。这种苹果不会烂,切开后,放了两年会自动成为干果,这种苹果好吃得令人惊讶。因为木村先生用了十一年的时间种出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奇迹苹果,所有人都感动于他的“匠人精神”。

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他成功的道路——放弃农药化肥以后,从专注于精耕细作、悉心养护到大豆固氮、改良土壤,从专注于研究病害、手工捉虫到培养生态、生物制衡,前者辛勤却收效不大,是治标,后者睿智且顺应自然法则,恰为治本。

教学,亦是如此,课堂教学就像苹果园,孩子就是一棵棵苹果树,如何让我们的课堂顺应自然法则、顺应儿童特点,如何从“儿童”走向数学,是我们一直需要深思的话题。

一、缘起:老师,我不想画图

前不久,我在家常课上了一节《解决问题的策略(示意图)》。

师:前几天,老师听说校园里有一块长8米,宽5米的花圃正面临扩建。课前,老师征集了全班孩子的改造方案。我们一起来看看:

方案一:把长增加2米。

方案二:把宽增加2米。

提问:巧了,这两个孩子都是增加2米,那花圃增加的面积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两个改造方案花圃面积各增加了多少平方米?你能把这两个方案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吗?

生:能。(异口同声)

师:那咱们就动手画一画、算一算吧。学生独立画图,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师:看来画图真是个好东西啊,你们觉得画图有什么好处啊?

生1:形象。

生2:清楚。

生3:老师,一定要画图吗?我不画图也算出来了,我不想画图。

二、审问:“数学画”的前世今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几何直观”这一核心关键词,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示意图,又称数学画,画示意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可这么好的示意图,为什么孩子不愿意画呢?笔者以示意图教学为例,对笔者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分析。

师:为什么不想画图?

生:不画图我也做出来了,画图很麻烦。

师:画图麻烦在哪?

生:画图耽误时间,有时画了图还是做不出来。

学生有没有画图的需求?我们有没有在课堂中渗透画图的价值?这一连串的问题,暴露了我们平时对画图策略指导的现状。

我们忽略了,最初这些图是从何而来,我们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在儿童的世界里,往往充满了不解与好奇。

1.忽略需求,“甜蜜的负担”

有些教师为了画图而画图,觉得解决问题一定要画图,有了图就能做出题来,做不出来是因为没有图,忽略了儿童画图的需求。更多的教师把示意图当作理解题意的重要手段,往往忽视了回到示意图去分析数量关系,进而真正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在中低年级,儿童遇到的应用题信息量较少,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他们不用画示意图也可以解决问题,反而觉得示意图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2.成人视角,“数”“形”割裂

有些教师的眼里只有自己所教年段的教学内容结构,没有做到“瞻前”“顾后”,缺乏从儿童视角出发改善教学行为的主观意识,所以对示意图教学的思路是断点式的。成人视角的教学,让大部分学生不能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整理到已经画好的示意图上,这正说明学生缺乏“数”“形”结合的能力。

3.忽略价值,“图感”淡薄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画图的操作过程,而忽视示意图形成的思维过程和感受示意图的价值。如果不回到示意图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数形结合起来理解题意,会造成教师讲时学生听明白了,自己做时又束手无策。教师把示意图当作捷径,忽略了儿童的想法,不带着学生感受示意图的价值,学生的“图感”很淡薄。

三、笃行:从“儿童”走向数学

1.初探

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我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在另一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

师:前几天,老师听说在咱校园里有一块长8米、宽5米的花圃,正面临扩建。诶,长方形的花圃,你们想怎么扩建?

生说出了三种方案:把长增加,把宽增加,把长和宽都增加。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假设都增加2米。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不同层次的研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研究小提示:(1)你可以选择方案1或方案2来进行研究;(2)想挑战自己的同学也可以选择方案3来进行深度研究;(3)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举手求助。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始选择研究。

师:老师看到不少同学已经做好了,做完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是研究方案几的,怎么研究的。

师:有选方案1的吗?和我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那没选方案1的同学也来看看,他的解答对不对。

生1:我的列式是8+2=10(米),10×5=50(平方米),5×8=40(平方米),50-40=10(平方米),用现在的面积减原来的面积就等于增加的面积。

生2:不用这么麻烦,我有更简单的方法。我的列式是2×5=10(平方米)

师:把长增加2米,为什么用2×5=10平方米啊?我看到有些同学听了你的解释之后还是面露难色呀!(生面露难色,部分生摇头)

生2:我画了图,看了图你们就能明白了。

投影生2的图,生2指着图再说了一遍解题思路。

师:现在听懂了吗?

生:懂了。(点头)

师:你为什么想到要画一个长方形的图呀?

生:因为它是一个长方形的花圃。

师:读了这段文字以后,我头脑中浮现的是一个长方形,那我就画一个长方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叫作示意图。(板书:示意图)

师:如果把宽增加2米,头脑中有图了吗?你觉得应该怎样画图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示范画图。

全班反馈结束后,我对方案1画图人数进行了统计。

2.再探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最具挑战的方案3,刚刚选择方案3的人不多,现在我们全班参与,一起研究把长和宽都增加2米的情况。

全班反馈结束后,我对方案3画图人数进行了统计。

3.挑战

师:在我们扩建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想知道吗,谁来说说发生了什么?

PPT呈现:

校园里原有一个宽7米的长方形小竹林。因为花圃的扩建,小竹林的宽减少了2米,这样小竹林的面积就减少了28平方米。现在小竹林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咱们尝试着解决一下吧。

全班反馈结束后,我对画图人数进行了统计:

四、慎思:顺应环境,理解儿童

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示意图)》教学,相信大多数教师和我的感受一样:解决问题是载体,形成策略意识才是最终的目的。本以为再明确不过的目标定位,在第一次上课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画图策略的“需求”变味成了“要求”。产生尴尬的原因在于,学生解题的高水准与实际问题的低难度不相匹配,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不想多事,画图反倒成了“甜蜜的负担”。

对比两次教学实践,我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分层教学,意在面向全体,适应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新环境下,孩子根据自己能力进行了自主选择。

第一个分享环节,把长增加2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从我后面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没有画图直接列式的,而且没画图的孩子也做对了。那为什么要画图呢?为了让孩子有迫切的画图需求,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怎样才能让别人都听明白你的想法,也就是从自己的视角转化为别人的视角。所以图也是一个工具,画图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还有助于数学交流。图让交流变得简单,它是一种交流的语言,能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

为了对第一个教学环节做一个客观有效的评价,我在第二个分享环节也进行了人数的统计,主动画图解决问题的孩子明显增多,说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孩子开始有画图的需求,基本掌握了画法,并对画图的应用价值有了一定的认可。

但是,仍有6个孩子没有画图,我觉得可能和题目难度不够有关,为了让孩子的画图需求更加迫切,我进而设计了一道思维要求更高的挑战题,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通过画图人数统计,我发现只有2个孩子没有画图,选择画图的孩子越来越多,说明孩子对画图的价值:通过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越来越认可。

画图策略的价值,不仅可以体现为由“不会”到“会”的转变中,也可以体现在由“自己懂”到“别人都听懂”的提升中。如此,画图将不再可有可无。几道变式,从易到难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策略的体验,学生独立应用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理解,体验成功,感悟策略的价值。

顺应环境,从“儿童”走向数学,让儿童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得到进阶,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提供支持,将是我们教学上的不懈追求。♪

猜你喜欢

花圃示意图画图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画图理解“多多少”
母亲的花圃
虎伯的花圃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三定两标”作好图
花圃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