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老师彻底藏不住了!
2020-09-29文|张三
文|张 三
罗翔知道,自己终究只是一名教刑法的老师。
初识罗翔
我第一次知道罗翔这个名字是去年在朋友圈,朋友发了段视频,评论是“一天不听罗老师都睡不着觉”。好奇心让我点了进去,结果捧着手机看了一晚上。
视频中的罗翔,文质彬彬地坐在蓝色的“厚大法考”幕布前,湖南口音,发型无奇,桌上的教材和手边的保温杯是标配,看似跟所有培训机构一样在进行程式化的集中辅导。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案件叫做粪坑案,每年我都讲,太经典了。”
20 世纪80 年代,一位妇女干部,冬天骑车在半山腰遇着歹徒,歹徒意图施暴,女子假装同意,引歹徒到了一处平坦的冰面。歹徒脱衣服遮住眼睛时,女子顺势一推把他推进了边上的粪坑。歹徒拼命往外爬,女子跺了一脚,歹徒掉了进去。歹徒第二次往外爬,又被一脚跺了回去。第三次往外爬时,又被跺一脚,彻彻底底掉进了粪坑。在当年,案件引起很多争议,很多人说踩第一脚是正当防卫,踩第二脚、第三脚时,危险已经排除,是事后防卫。
没学过法律的我们,觉得这种说法很理性,很客观,很符合法条冷冰冰的印象。但罗老师告诉我们,判断危险排除的标准是一般人标准,也就是要把自己代入当事人的立场。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个女的,你踩几脚?我踩了四脚,老子还得拿块砖往他头上砸,大家觉得合适不合适?合适得不得了。但是砸的时候别把粪溅在自己身上,这就是一般人。千万不要站在事后的角度去判断,要站在事前的一般人角度。事后理性是什么人?是事后诸葛亮。”
这个惊世骇俗的粪坑案,成了很多人“梦开始的地方”,真正开始了法治的启蒙教育。我也被罗老师的“朴素的正义”打动,但是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居然有幸能和罗翔老师合作出版新书。
跟罗老师学刑法
罗翔先后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目前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罗老师在“段子式”讲课的背后,是深厚的学术功底,正是因为他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
他在学校开设的刑法课,200 多人的阶梯教室依然一座难求,不光教室走道坐满了人,讲台也被围住。而罗翔最看重的荣誉也一直是学生们票选的“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教师”。
因为罗老师,我下载了B 站,发现好多UP 主在凌晨2 点还在上传罗老师的课堂视频,而且都是认真剪辑的,既有法外狂徒张三,也有柏拉图和康德。猎奇心使我们点进来,正义感使我们看下去。
出于职业习惯,我意识到这又是一个凭一己之力把一门看似高深的学科带入普通人视野的宝藏老师。罗老师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把看似高高在上的刑法,降维传播给了每一个观众。更重要的是,在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罗老师还在刑法中融入了人文和哲学的思考。
在视频之外,我也找了罗老师先前的著作来看,更加确信自己发现了一位宝藏老师。
编辑的工作,很多时候是枯燥和琐碎的,但是遇到一个好选题时的激情,像是通关的马里奥,整个人瞬间进入心流状态。我坐在地板上,通宵整理了罗老师的出版策划、选题价值,和销售同事们最爱的流量趋势。第二天就提报给了公司的选题会。
几经周转联系到罗翔老师后,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一直保持着法律写作的习惯,也有计划地在写作新书,想通过文字把法治观念传播给更多的人。
我们一开始比较担心刑法跟普通人会有距离,想把书尽量做得更轻松、更娱乐化,甚至可以做成漫画类的,但是跟罗老师讨论后,更担心过度娱乐化的形式会曲解、折损法治观念的传达。
罗老师之前已经出版过学术著作以及法律随笔,为了更好地面对普通读者,我们最终的策划方向,是出版一本能够让人人都能对刑法体系有一个完整认知的作品,同时结合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让专业的知识能更加流行。在向读者普及基本的刑法常识之后,再深度出版刑法中值得关注的话题。
基于新书内容对应的是我国刑法体系,我们决定采用《刑法学讲义》的书名,可能会让读者第一眼觉得是一本专业书,但是相信上市后的评论,会告诉大家这是一本通俗好读的法律书籍,而且能够让大家对我国的刑法有完整的系统认知,而不只是盲人摸象式的某个侧面。在双方的策划磨合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信任,也坚定了合作的信心。
我的宝藏老师藏不住了!
今年过年后,一件意料之外的事发生了。
3 月9 日,罗翔老师正式受邀入驻B 站,居然成了最快涨粉100 万的UP 主,第一个问候视频千万次播放,目前粉丝870 万,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我的宝藏老师,彻底藏不住了。
我们当然很开心罗老师再次出圈,影响力扩大,也想抓住时机尽快将编校中的新书出版。与此同时,许多其他的出版机构开始关注到罗老师,提出的版税率也优渥得多,甚至有人提出“条件随便罗老师开”。
但罗老师都一一拒绝了,“我现在的网红身份只是个定语,后面一定连接着老师,归根结底,我是一名老师”。他还特意叮嘱我们,不要为了赶时间上市,损害图书的质量。
罗老师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就像是放大镜一样,对出版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经得起更多读者的审阅。所以,我们最后还是一致决定,严格按照出版流程,保证出版质量,按照原定计划稳步推进,全力做好一本书,只是需要把后续的营销计划提前准备起来,以配合罗老师的活动安排。
出圈之后,很多人猜测他能火多久?罗翔在发现自己被越来越多人关注之后,觉得很突然,有开心也有隐忧,因为人在虚荣的时候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罗老师是一个善于自省的人,尤其是外公留下的劝诫对他影响很大: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
罗翔知道,自己终究只是一名教刑法的老师。
在《刑法学讲义》之前,并没有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刑法常识书,罗翔老师在书中跟大家分享了刑法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网络商城卖假货、暴力伤医、婚姻家庭、网络言论等都可能触及刑法。而且不管你学没学过法律,都能从书中了解刑法的知识,培养法律的思维。一个贴近生活的案例,带出一个刑法知识,最后还能有哲学的思辨,让人不仅熟悉了刑法,还领悟了刑法背后的法理精神。
比如法律所追求的“公平和正义”到底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哲学命题,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在法考题目里,但罗老师愿意花时间来论证正义的存在,都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能真正地认同法治观念,做法治之光,而不要成为冰冷的法律人。有人由此评论道“罗翔是一个有人性光辉的人”。
能够将哲学思辨引入刑法学习,归功于罗老师大量的阅读经验。他常说自己平时比较闷,唯一的爱好可能就是读书,尤其是那些人类文明中流传的经典,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阅读经典,汲取智慧,让罗老师的课程不仅有趣,而且具有人文的情怀与哲学的思考。
阅读是奢侈的,但阅读是唯一值得追求的奢侈。罗翔老师在学校还组织读书会,跟学生们一起阅读经典,从《卡拉马佐夫兄弟》到《苏格拉底的申辩》,每场读书会他都会精心准备,反复阅读,当做最重要的活动。
罗老师鼓励大家进行一些非功利性的读书,非功利性的阅读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视野,延长我们有限的生命。当我们跟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对话,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无知是开启智慧的大门”,在阅读中,我们能逐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丰富自己的内心,对抗现实的浮华和虚荣。
做法治之光
做这本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一直在向罗老师学习的过程,看着成书,我在想这几个月我学到的是什么呢?是刑法知识吗?是更多的思考,更理性的态度吗?我觉得都有,但更重要的是,罗老师对法治理念发自内心的认同,这也是我们这本书贯穿始终的东西,做法治之光。
凭心而论,我认为罗翔老师在网络媒体中广受欢迎的原因,并不只是帮法考生通过考试,也不是法考段子多么耐听,而在于他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公平、正义、法治,对年轻网民的价值观有着正向的影响和引导,能够让人相信光明,向往光明,心存光明。
很多人见到罗老师,都不禁发出一句感叹“好高啊”,真真是“刑法巨人”。网络上的罗老师把“刑法段子”讲得有声有色,生活中的罗老师就显得安静了许多;网上的罗老师时刻自省保持谦卑,生活中的罗老师还是时刻自省保持谦卑。不论是在B 站讲刑法,还是出版《刑法学讲义》,罗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法治的观念能够深入人心,启发人们内心对正义的向往。
随着罗老师普法舞台的扩大,名和利附随而来,罗老师时常自省,提醒自己所得的一切皆非所配,很多的荣光不过是草船借箭。入驻B 站不久,他就开通了视频激励计划,将由此所得的收入均捐给儿童救助基金会。
由于课堂中,那些人间惊奇的案件,搭配上罗老师的战术变声,有人把罗老师比作编剧和相声演员。罗老师对此回应道,上课时候讲的一些段子,并不是为了幽默而幽默,而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背后故事的沉重,去向往光明和正义。
“看惯了黑夜的人,不应该习惯黑夜,而应该期待黑夜中的光明。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幽默,但这种幽默,不是让我们去彻底地怀疑人生,而是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去生活”。
我最受罗老师影响的一个观点,是爱身边的人。
跟我一样的同龄人,都在中学的时候离开家,住校到租房,距离父母越来越远,见面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有时候甚至连个电话都没时间或者说不想打。我们对同事、领导的情绪感知,或者对抽象的、遥不可及的偶像的关注,都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关心。
我也开始反思,我们对父母无意识的冷漠,是不是一种冷暴力呢?我听完罗老师对父母子女的告白,立刻就直接给家人打了电话,还是聊些千篇一律的话题,但听到声音和语气就能够感到温暖,这种相互支撑的力量只能从爱的人身上获得。
对身边人的爱,是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我们很可能因为一时的感触想起了身边人的可爱,过后又因为琐碎的麻烦把他们抛之脑后。但罗老师的一句话时常提醒着我,真正的爱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牺牲越大,爱心也就越大。无需付出代价的爱不是为了欺骗自己,就是为了欺骗他人。罗老师的邮箱签名档也一直是:爱是恒久忍耐。
最后,以罗老师在《刑法学讲义》中倡导大家坚持做的事,作为结尾:
1.坚持阅读经典,与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走出我们固有的平庸与傲慢。
2.思想与行动并存,我思并不代表我在,我动方能印证我存,在每个个案中坚守法治的精神。
3.从爱抽象的理念转向对具体的人的爱,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