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研学旅行行业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构建
2020-09-28刘俊陈琛
刘俊 陈琛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体系。随后,全国多个省市陆续颁布了具体实施意见,研学旅行在全国快速推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文旅融合的热点议题。在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和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共同推动下,近年来国内研学行业呈现井喷式高速发展,同时也暴露出行业初期发展的众多乱象,例如缺乏准入标准、人才培养缺失、经营主体混杂、恶性竞争频现、课程重游轻学、教旅价值不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研学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以研学旅行为代表的“旅游+教育”新业态,进一步暴露出行业生态系统发育不足和风险应对能力的脆弱性。学校端客源迅速降为零,半年之内基本没有恢复的可能;散客端客源消费意愿和出行能力短期内难恢复。大量处于初创期的研学机构和市场化运营的基地营地难以为继,本就奇缺的“旅游+教育”复合型专业人才面临进一步流失的风险,线上各类研学旅行培训课程只是虚假繁荣,并没有创造太多实质的收益。需要加速构建研学旅行行业生态系统,精准识别行业发展痛点并弥补关键短板,系统提升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能力,促进疫后研学旅行行业可持续性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
一、研学旅行行业生态系统
研学旅行行业大体属于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的交叉领域,所涉业态、行业边界和利益相关者正处于发育演化过程中。就目前行业观察来看,研学旅行行业生态系统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类型多,包括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政府部门、研学机构、人才培养单位、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以及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支持部门。二是超越传统的行业组织边界,跨学科跨部门的行业融合性强,各类企事业单位、行业、机构、产业等都可以通过“+研学”进入这一领域。参考马勇和周婵(2014)提出的旅游产业生态圈层次架构模型,大致可将研学旅行行业生态系统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外部环境4个子系统。
生产者主要承担各类研学目的地的课程开发、课程服务和场地提供等功能。其中,研学基地和营地是经过教育系统认定,具有一系列研学课程和符合一定硬件标准的场地,多为博物馆、景区、各类军事拓展营地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乡村的开放,可以为研学旅行提供各种职业体验、社会调研、劳动教育等内容和场地。旅行社和研学机构主要通过整合目的地、旅行和课程等资源,提供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和旅行服务体验。学校学科教师最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学科学习情况,是研学旅行服务质量最核心的指导者和课程内容最必要的生产者。
学生是研学旅行生态圈最重要的消费者,他们对研学旅行课程有最直观的体验和反馈。学生家长是主要的费用支付者,对学生的收获和体验有最大的关切;同时也可以是部分亲子研学课程的体验者和直接消费者;也可能因为自身职业之便成为某个课程内的企业或高校的专家型研学导师,参与到研学课程的内容生产和实施过程中。同理,学校学科教师在超出自己认知范围内的研学旅行中,也是课程的体验者和受益者。
研学旅行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承担研究行业现象、制定行业规范、保障行业各方权益、监管和引导行业有序向好发展等功能。政府部门主要从政策上规范和助推行业发展;高职院校和研究机构主要研究行业各方机制和相关理论及应用,并提供相应的行业人才培养平台;行业协会则是将单个的企业和从业人员聚拢成不同的群落,促进各群落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友好竞争环境。在此范围内,需要依仗相应的政策研究专家、科研课题专家、人才培养专家、基地/营地规划专家和行业标准拟定专家等。
研学旅行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所影响。政治环境指与研学旅行相关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经济环境是指整个宏观经济和区域发展状况。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名山、大川、森林、湖泊、鸟兽虫鱼等。社会环境是指城市、乡镇、各族各地区的社会文明和文化氛围。前两者对研学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而后两者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主要载体。
二、研学旅行行业生态系统的现实挑战
1. 消费者面临的挑战
在研学旅行行业生态系统中,一切都应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需求为导向。
作为研学旅行需求的主导者,学校面临着研学实践活动期待达到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求,与市场现有能提供的资源与课程质量不匹配的挑战。学校学科教育和校外跨学科融合的资源较难找到好的结合点的挑战,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学校统一教学安排难以短时间找到平衡点等挑战。
对于学生来说,旅行的趣味性和学习的获得感如何达到平衡是最重要的挑战。研学旅行不是学校课堂的校外复制,而是应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体验与实践的积极性,从中收获知识,得到启发,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对于家长而言,由于对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尚未完全了解和接受,总是倾向于用旅游的低价与研学旅行产品价格的公益性原则要求研学旅行产品既要低价,又要达到家长对教育质量和学生收获的高期望,这两者形成了强烈的矛盾。
2. 生产者面临的挑战
相对于消费者,研学旅行行业的生产者面临的挑战会更加严峻。
研学基地营地要提升课程质量,需要聘请高水平的教育人才進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同时,为了丰富课程的种类和学生的参与体验度,需要增加很多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这势必会增加基地营地的投资运营成本,与研学旅行的“公益性原则”相矛盾。
旅行社、研学机构要投入到课程研发和现有导游的培养升级,也是一笔不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且学校和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多样性要求,也倒逼旅行社、研学机构加速课程设计迭代。人力成本的高企和同行价格战的惯性,使得身处其中的研学课程开发人员和专职研学导师工作压力繁重,但收益却远不如教育行业同等人才,导致优秀毕业生从事研学旅行行业的意愿降低,研学行业难以摆脱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
同时,研学团对于研学导游、研学辅导员、研学讲解员提出了远超他们能力的知识讲解、学习辅导等要求,而社会待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部分参加研学的学生对导游的态度仍缺乏应有的尊重。此外,学生大规模出行的时间基本属于旅游旺季,优质导师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团,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作为中小学学校的学科教师,同样面临着学校教学管理任务繁重和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任务复杂的双重挑战。如何调动学科教师在研学旅行研究和指导工作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教师课堂之外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也面临着相关政策激励和经费不足的挑战。
3. 分解者面临的挑战
分解者提供研学旅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相关政策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需要研究和适应行业需求,以“旅游+教育”推动旅游教育创新,为行业高质量人才短缺提供关键的人才保障。同时,高校和行业科研机构需要关注研学旅行发展所衍生的关键理论议题,在诸如旅游活动的教育属性、研学课程设计、旅行中的学习机制、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加大科研力度。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协调研学旅行的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的矛盾,协调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尽快研究制定行业准入监管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推动市场良性运行和监管效能。
4. 外部环境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当地政策环境,只有拥有更多优质的研学目的地,才能提供给学生更多选择和学习内容。同时与学生研学安全、研学费用、研学机构服务标准等相关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也备受关注。其次,区域经济环境决定了当地学生的研学目的地选择和研学质量。如东西部经济的差距,造成了同样的研学旅行课程安排,由于在两地的市场接受价格不同,在最终的服务质量上差距甚大。第三,瞬时、大规模的研学团也会对研学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较大的环境干扰和流量压力,也对当地课程质量的保持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三、加快构建研学旅行行业可持续性生态系统
近年来,国内研学旅行行业高速增长,尽管研学机构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专业性较弱,营收规模在千万元以下的中小研学机构占绝大多数,竞争格局非常分散。新冠疫情给国内研学旅行行业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同时也是难得的行业反思和结构调整契机。由于研学旅行行业涉及中小学学校、研学机构、研学基地营地、旅游服务等众多上下游部门,需要各部门整合联动方能实现系统优化。需要尽快识别并构建起研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通过各部门优质资源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嵌入,形成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和行业标准体系。
以笔者基于广东研学旅行行业发展的探索实践为例,这一系统大致包括4个关键部门,分别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优质中小学、具备优秀研学课程研发和运营能力的研学机构、具有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优势的高校,和具有高品质资源优势的研学基地营地。中小学基于自身教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向研学机构提出校本课程开发需求;研学机构将研学课程研发深度嵌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同时基于有品质的课程研发和运营技术要求,向高校提出人才培养胜任力和科研需求;高校与校外研学机构合作开展订单式的研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题研究,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此外,无论是中小学研学课程主題选择,还是研学机构课程研发、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践,都嵌入在高品质研学基地营地的特定情景中。由此,中小学、研学机构、高校和研学基地营地实现了全流程深度融合和系统嵌套,有助于引领和构建研学旅行行业可持续性生态系统。
(第一作者系该院院长、教授,第二作者系该中心研学课程总监;收稿日期: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