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游:真实性导向下旅游情境与教育的整合

2020-09-28朱竑

旅游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真实性研学理论

魏 雷 朱竑

一、研学旅游需要在理论上再议旅游与教育的关系

2013年至今,《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出台,研学旅游成为社会和学界热议的话题。抛开政策的刺激,学习经历本就是许多社会旅游的原初属性。17世纪到18世纪英国起源并蔓延欧洲的大游学(the Grand Tour)是欧洲富裕阶层子弟完成其教育的一个必要阶段。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的探索性游历亦是知识获取和积累的最重要的平台。

20世纪大众旅游的兴起才促使旅游平添了享乐意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众旅行费用的降低,种类丰富的旅游项目成为寻常百姓皆可资消费的体验性商品,也因此使旅游与教育之间的联系不再那么必然和确定。只是生态旅游、野生动物旅游、遗产旅游和文化旅游等特殊旅游活动仍将教育作为核心目标。已有研究表明,旅行经历对于获取知识、发展一般性的技能、拓展思路、发现自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能。然而,对教育与旅游之间关系的探讨在社会科学领域仍然是个冷门课题,研学旅游这一细分市场的蓬勃发展意味着其理论建构势在必行。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思想准则,即是倡导在生活、在社会当中进行教育和学习,学真知识,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学辨别是非,做真诚的人,做尊重他人、有道德的人。研学旅游提供了比日常生活更加丰富的社会场景,学习主体置身于不断变化的情境当中,可以获得丰富的、个性化的、难忘的感官体验。在体验中主动以及潜意识地认识乡情、国情,学习技能、知识和智慧,具身性地认识自然和社会本真、本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教育理论中求真求实、做真人等目标与旅游中的“真实性”(authenticity)这一重要理论概念的内涵不谋而合。旅游真实性的研究成果可提供一种重建旅游情境与教育理论关系的思路与框架。

二、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对研学旅游教育功能的探讨

1973年MacCanell基于现代性背景提出,探寻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是游客最基本的旅游动机,且往往令其求而不得。此后至今的近40年来,对旅游真实性争论、思索和发展有加无已。王宁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再认识》)一文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其中的3种范式可以用于解读旅游主体所诉诸的真实性体验: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此文发表于21年前,但至今对旅游真实性的研讨和拓展仍大体基于这3个理论流派。

研学旅游注重教育功能而非享乐体验的特性,使研学旅游中对真实性的诉求与大众旅游有所区别。以下阐述真实性3种范式所对应的旅游情境如何对接研学旅游的教育目标。

第一,客观主义真实性导向的标准化知识学习。客观真实性对应着具有客观标准、被专家认定的权威性知识,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世界遗产的外形、材料、用途、精神等方面制定有具体的真实性标准。这些知识往往在最大程度上接近事物的原初状态。尊重历史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遗产类、科学技术类等研学项目中,学习对象具有物化特性、相对稳定的状态,拥有保证知识权威性、规范化运作的制度体系。在此情景中,对知识、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达成研学旅游的基础目标。

第二,建构主义真实性导向的反思性学习。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旅游主体所感知到的“原创的(original)、真切的(genuine)、真的(real)和可信的(trustworthy)”这一系列体验,都不过是权力互动与社会建构的结果。对于研学旅游者来说,理解行程中所际遇的种种所谓真实和非真是如何被创造、如何成为的就十分重要。这要求旅游场景为学生提供与当地人和当地环境深入了解、互动和对话的机会,鼓励进行思辨性、反思性的探究式学习,来化解旅游真实性中可能存在的绝对主义和知识霸权。

第三,存在主义真实性导向的自我认同。旅游提供了非日常情境下的沉浸性在场经验,主体与不同文化、社会和自然场景之间的接触,有利于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与他人、社会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相较于日常生活,旅游的情境中更容易体验到身体感觉、思维和行动之间协调的状态,也就是身心合一,这种体验是对主体的精神奖励。旅游中存在主义真实性的体验帮助主体接纳自我,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人性和普遍伦理,实现教化功能。

三、研学旅游中强调旅游真实性的重要意义

虽然,大量的研究主张了旅游对于学习的积极贡献,但如果不对研学旅游实践的过程进行有目的的规范,研学旅游也可能陷入MacCanell提出的“舞台的真实性”或者Boorstin所批判的“虚假事件”的窠臼之中。如果旅游者的学习经验是建立在错误的概念之上、建立在道德存疑的实践上,就可能强化对其他群体的剥夺,这种学习被称为“有害的学习”。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真实性感知不过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旅游真实性的建构和消费常常触及伦理问题。如涉及文化多样性的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常见文化掮客和大众媒体合谋将复杂、渐进的文化抽象为停滞、原始的文化符号进行商品化,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刻板印象,处于弱势的文化被进一步推向边缘化,还会激化主客之间的冲突。缺乏与当地人的接触和主客间地位的不平等是非常不利于跨文化学习的,而保持观点的开放性,建立对话和交流,才能够完成教化,得到提升。社会和道德实践是教育的重要部分,研学旅游理应培养文化意识、公民意识,促进跨文化的互动,这都需要对旅游原真性的呈现进行严肃的思辨和探究。

城市当中的野生动物公园、海洋公园等景点常见于开发自然类的研学旅游产品,为城市中的低年级学生提供自然教育,其形式往往是科普知识配合动物表演和动物互动。但这些野生动物景点涉及的动物福利问题、人与动物的冲突却隐迹其中。为商业化目的而建造的动物生存环境和为人类审美、情感和娱乐需求而进行的动物规训的成果,掩盖了动物本身的行为习惯、生存偏好等本真的生物特性,遮蔽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真实存在的权力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加反思地学习则很难学习到关于自然的真知识,自然意识更有退化的风险。

研学旅游应当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好的旅游的形式,致力于社会实践的真与善和生态、环境、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研学旅游提供的多样而生动的学习情境,应当给予研学主体积极的教育反馈,有利于培养美德,学习可持续的道德行为和文化观点。因此,要有科学的研学体系设计和支撑系统,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嵌入在复杂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中的各类关系和过程。

当前政策驱动下的研学旅游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實践上的蓬勃发展为理论发育提供了广阔的田野;研学旅游实践也亟须形成相关理论来指导当前鱼龙混杂的实践。研学旅游虽也顾及审美性、趣味性,但进行教育是其实践的根本,其求真、求实的目标与大众旅游对真实性的诉求同源异流。以真实性探求为导向的研学旅游理论探索是将客观知识、社会素养、文化意识以及个人生命价值的教育与旅游所提供的各类情境整合起来的一种尝试。建立研学旅游与旅游真实性的关系,在实践上,需要有专业的研学旅游支持系统,需要相关理论的完善、学习方式的探索、课程的开发、师资的培养、政策的配套等;在理论上,需要对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源流深入研究,对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对接和融合,并辅以相关实证研究加以求证和发展。

(第一作者系该院讲师,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0-06-02)

猜你喜欢

真实性研学理论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坚持理论创新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广告的真实性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