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2020-09-28
主持人:马 波 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寥寥八字,蕴含生动哲理和磅礴气势,凝结千年士人求知问道的理想,寄托芸芸大众对美好人生的期盼。然而,如果检视中国教育史,我们不禁要感慨,如此精辟的八字箴言,国人其实长期只看重前一半。在传统社会,学校是稀罕物,教人八股文章,讲究青灯黄卷、寻章摘句、十年寒窗,甚至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优胜者或可得行万里路,但那仅为进京赶考之路;失败者则要落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百无一用的名声,甚者沦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对着茴香豆念叨“多乎哉不多也”。进入现代社会,教育日渐大众化,但是独木桥横在千军万马之前,高考、中考甚至小考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孩子们大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于是,高分低能论、读书无用论、精致的利己主义论接踵而至,对应试教育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因为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回归人本,就显得极其珍贵,且具有了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研学旅行,以及由此生发的研学旅游活动,类型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学生群体,但学生研学无疑是最具代表性和深远意义的一种。自国家相关政策颁布以来,针对学生研学旅行的市场开发活动突飞猛进,且体现了旅游创新发展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下理念。但是毋庸讳言,各地的实践也很快暴露出诸多偏差来,其中不乏损害研学旅行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理论认识十分匮乏,实践活动得不到科学指引。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本期笔谈,邀请部分学者发表真知灼见(按收稿日期顺序排列),旨在开启研学旅游本土理论建设的初始格局。通常认为,2016年是中国的研学旅游元年,2018年是研学旅游的爆发年,实践方兴未艾,理論探索堪称筚路蓝缕,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在编辑本期笔谈之际,因疫情而推迟一月的年度高考开启。看完各地的作文考题,我坚信好的研学旅行一定有助于学生提高高考成绩。而此前不久,我所工作的城市青岛,出台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每年不少于2次的政策规定。这本是好事,但从网民留言中又可看出对研学旅行性价比的担忧。此种现象或许在国内普遍存在,正说明研学旅行亟待完善,研学旅游理论亟须发育,因而期待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密切关注这个新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