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隶碑刻经典之作《尹宙碑》

2020-09-28程青芬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3期
关键词:汉隶碑刻经典

程青芬

摘 要:隶书始于秦,兴于汉。东汉时期是碑刻的鼎盛时期,此时期保留下了许多碑刻作品,其中《尹宙碑》最为经典,是汉隶碑刻经典之作。该碑刻对于研究隶书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向楷书过渡的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碑刻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章主要就汉隶碑刻经典之作《尹宙碑》展开具体分析。

关键词:汉隶;碑刻;经典;《尹宙碑》

隶书初创于秦朝,在楷书没有出现以前,是公私合用的书体,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简化,逐渐趋于完美。秦隶的形体到底如何,因为历史久远,现已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出土的文物中窥见一斑。从出土的权量器来看,秦隶的结构是长方形的和大小不拘的。西汉早期依旧使用这种字体,从西汉出土的青铜器来看,上面的文字和秦代权量器上的文字较为相似。东汉以后,隶书形体更加精致小巧,结构扁平,笔画波折,形成了汉隶的楷模,沿用至今。

1 汉隶碑刻《尹宙碑》概述

《尹宙碑》于东汉熹平六年(177)建成,碑额原刻有篆书“汉豫州从事尹公铭”八字,但碑额受损严重,只剩下“从、铭”二字。碑底部有残缺。碑文对尹宙家世及其历任官职进行了详细描述。碑文内容如下:

君讳宙,字周南。其先出自有殷。乃迄于周,世作师尹,赫赫之盛,因以为氏。吉甫相周宣,勋力有章,文则作颂,武襄猃狁。二子著诗,列于《风雅》。及其玄孙言多,世事景王,载在史典。秦兼天下,侵暴大族,支判流迁,或居三川,或徙赵地。汉兴,以三川为颍川,分赵地为巨鹿。故子心腾于杨县致位执金吾。子孙以银艾相继。在颍川者,家于鄢陵,克缵祖业,牧守相亚。君东平相之玄,会稽太守之曾,富波侯相之孙,守长社令之元子也。君体温良恭俭之德,笃亲于九族,恂恂于乡党,交朋会友,贞贤是与。治《公羊春秋经》,博通书传。仕郡,历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昆阳令,州辟从事,立朝正色,进思尽忠,举衡以处事,清身以历时,高位不以为荣,卑《尹宙碑》官不以为耻。含纯履规,秉心惟常,京夏归德,宰司嘉焉,年六十有二,遭离寝疾,熹平六年四月己卯卒。于是论功叙实,宜勒金石,乃作铭曰:于烁明德,于我尹君。龟银之胄,弈世载勋。纲纪本朝,优劣殊分。守摄百里,遗爱在民。佐翼牧伯,诸夏肃震。当渐鸿羽,为汉辅臣。位不福德,寿不随仁。景命不永,早即幽昏。名光万世,万祀不泯。①

该碑将碑主人一生事迹以碑文的形式传于后世,对于汉隶文化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②

该碑出土于元代皇庆元年,也就是公元1312年,鄢陵縣达鲁花赤途经洧川境内偶见此碑,感觉此碑刻十分珍贵,便将其移至于鄢陵孔庙内。该碑现仍存鄢陵县初级中学西门房内。

尹宙,字周南,是周宣王时期尹吉甫的后人,其父曾任守长社令。尹宙对《公羊·春秋传》和《书传》颇为喜爱,曾经担任昆阳令、州辟从事等。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尹宙去世,年62岁。③《尹宙碑》可以说是东汉隶书比较成熟的代表作品。从现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拓本来看,其碑刻内容保存较完整,缺损处较少,字迹保存完好,字形轮廓的用笔十分清晰。该碑为研究东汉时期的文化形态、艺术风情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该碑为隶书书写,文字清晰可见,结构舒展,字体娟秀,书法工整有骨力,体现出东汉隶书发展的成熟。

2 《尹宙碑》文体隶书的起源

隶书相传是秦下杜(今陕西长安县境内)人程邈所作。程邈在文字研究方面很有造就,因为开罪于秦始皇,被囚禁在监狱里。他感到官狱案牍繁多,篆书结构比较繁杂,在书写过程中存在很大困难,所以萌生了变革的想法,其在原来大小篆的基础上实施进一步整理,削繁为简,变圆为方,制订了日常应用的标准隶书。①秦始皇时代,案牍浩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公务繁重,因此他对程邈的隶书颇为欣赏,不但免了他的罪责,还提拔他为御史,并将其创造出来的隶书应用于官狱。这种书体最开始专门被秦朝的隶人使用——也就是从事劳役的人或者职位比较低的吏役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中提道:“秦即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这说明秦篆在处理公务方面十分复杂,严重增加了工作负担。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这印证了隶书主要是通过对篆书的简化而来的,由篆书笔画圆转发展为隶书笔画方折,在结构上由原来的象形文字变为笔画,减少了书写的麻烦。从目前发现的隶书碑刻资料来看,秦朝隶书与小篆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汉代隶书的结构、起势与小篆截然不同。西汉时期的隶书与秦隶相比较为简单,挑势已经消失。②

《尹宙碑》是我国汉代碑刻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作品,也是汉隶碑刻字数较多的作品,尤其是其表现出来的书法风格,有利于后世研究秦汉隶书的演变过程。

《尹宙碑》的撰文及书写人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碑文规整有致,结构严谨,书法笔法圆健,显示出朴素之美。与楷书比较相近,行笔波磔,纵逸飞动,笔势开张,极尽其势。从《尹宙碑》的书写风格来看,其笔画干净利落,说明隶书在东汉时期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并发展得相对成熟。

3 《尹宙碑》文体隶书的发展历程

隶书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实用性,其在使用过程中与篆书相比较为简单,也就是“小篆为大篆之捷,隶书为小篆之捷”。隶书是汉代的代表书体,其发展为当时的某种社会风气,是入仕的必备技能,成为重要的考察科目。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追求文字的形体美,便产生了具有汉代风格的汉隶。民间流行书法造成上层统治者不得不屈尊就卑,造就了隶书的时代。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美化形成的,应用平直方折的笔画显示出波磔之势,横画落笔处出现了下垂的顿势。③

从广义上讲,碑和帖对举,碑指的是石刻文字形式,包括碣石、墓碑、墓志、塔铭、刻经、画像题字等。从狭义上讲,碑刻是石刻文字的重要形式,盛行于汉唐时期,主要分为墓碑与功德碑。碣石是如今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形式,在秦代以前普遍应用。所谓碣,是为了书刻而专门树立的、圆形的大石头。目前最著名的碣莫过于先秦时期的石鼓,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刻石。碑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广泛使用,但那时人们所说的碑是竖长的石头,立在宗庙门口拴牲口,或是树在宫殿前测日影④,或是下葬时下棺用,当然这些碑上没有文字。西汉以后,有人开始在碑上书刻文字,简单地记述死者姓名、官职、卒葬年月、埋葬日期等,这样就出现了有字的墓碑。后来随着丧葬制度的发展,这些刻有文字的墓碑逐渐演变为一种丧葬礼仪,纯粹是为了纪念死者而立,不再具有下棺的实际用途。墓碑竖立在墓前,记述死者生前及死亡的基本情况,供人凭吊,如《孔宙碑》《尹宙碑》。

据文献考证,《尹宙碑》碑文出自蔡邕之手。蔡邕,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

蔡邕认为,书法中最重要的是“形势”,是由阴阳相摩相荡而产生的,而其根基则在于自然。蔡邕把书艺的发生、形势的构成等提升到阴阳哲学的高度来探究,这与汉代广泛流行的阴阳学说是一脉相通的。⑤汉人好谈阴阳,董仲舒是始作俑者,之后,扬雄、桓谭、王充等思想家也常以阴阳学说解释万物的生成。而从时间上看,离蔡邕最近的思想家是王充。蔡邕特别喜爱王充的《论衡》,自觉地接受了王充的自然观、阴阳观,并且创造性地用于书论。蔡邕《九势》中提出“书肇于自然”的美学命题。在蔡邕看来,书法肇于含气之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立,形势出矣”,也就是说,“自然”生出“阴阳”,“阴阳”生出“形势”。《九势》中的种种“势”无疑也是阴阳所生的。蔡邕把书法纳入阴阳的矛盾律中进行阐述,提升到书法美学的哲理高度,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蔡邕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其所创的“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

4 结语

从现今发现的隶书碑刻资料来看,秦隶与小篆体比较相似,但是汉代隶书的结构与小篆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两汉时期的隶书也有很大差异性。隶书从秦代到汉代的演变,使汉字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书写方式,为后续楷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其代表着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瑰丽奇葩,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对于后世研究汉隶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汉隶碑刻经典
明显陵碑刻图式元素的艺术特征探析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汉碑档案
论书法中金文和汉隶的重要性
梦想斑驳照进现实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什么是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