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攻战斗部 单兵破甲先锋
2020-09-28魏开功乐山乐水
魏开功 乐山乐水
62mm、80mm单兵火箭破甲战斗部设计师杜春传
2020年7月的一天,骄阳似火,我们前往天通苑采访杜春传主任。杜主任精神矍铄,待人亲和,采访从他的回忆中开始。
杜主任,您好!很早就想拜访您。作为老一代兵工人,请您介绍一下早年的求学经历。
我1965年毕业于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是中专学历,学制为4年。当时沈阳第一化学工业学校属于第五机械工业部(简称五机部),主要培养中等专业人才,为五机部所属单位服务。中专部主要有两个系:火化工系和机械系,我学的是火化工系火工专业,主要学习弹药装药工艺、火工品工艺学等专业课,采用的是北京工业大学(现北京理工大学)编制的教材。
我们那会儿与现在不同,现在学生报考时要填志愿、选专业,我们当时都是服从组织安排,祖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学校分配我学这个专业,我就专心地学习相关课程。
听说您毕业后去了一家工厂,您能介绍一下自己的早期工作情况吗?
是的。1965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山东732厂。当时732厂主要生产手榴弹、反坦克地雷、迫击炮弹等产品,还生产民品油压机,当时五机部所属工厂的油压机都由这个厂生产的。由于当时工厂缺少人才,我下车间实习约半年时间,就被调到产品设计室,当时产品设计室主要研发生产52式57mm无后坐力炮的破甲弹和榴弹。我刚到厂里,经验不足,就跟着课题组的同志们一起搞破甲装药,做性能试验等,多向组里老同志学习请教。
您何时调入208所?到208所后研制的第一个产品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简单说明一下208所的发展历史吧。
当时我入所时,208所的名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研究院京字119部队,属于部队编制,但没穿军装,后又改为后字418部队,1976年后归地方管理,这当然是后话了。
当时为了加强国防科研,执行“聂总伟大批示”,从全国各地兵工企业的枪厂、弹厂调集人才,充实119部队的科研力量。1968年2月,119部队派人到山东732厂,提出需要火工品和弹药专业的人才,我就是那时来到研究所工作的。
来所后研制的第一个产品是70式62mm单兵反坦克火箭(简称62单兵)。当时正赶上珍宝岛事件,我们没有性能良好的破甲弹,只有仿苏的56式40mm火箭筒(简称老四零),及反坦克手雷、炸药包等,作用距离及威力有限。基于这种需求,我们在“139榴”项目基础上开始研制破甲火箭弹。
杜春传主任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及奖章
我所学的是弹药装药、火工品工艺,当时这个专业的人才短缺,所以就让我负责战斗部装药,我们共3个人。另外2个小组分别负责发动机和发射筒设计,我们这些人大部分是从各个工厂调来的,按当时要求以工人、科研人员、领导干部“三结合”的形式一起设计破甲弹。
当时为什么将口径定为62mm?
其实这个项目当时受文革极左思想的影响。曾在越南战场缴获了美国的M72 66mm反坦克武器,当时就有人提出,我们要设计比它口径小的武器,还能达到它的性能水平,说明我们就先进了。这种想法给后续的战斗部破甲威力研制带来极大困难。
当时所里的科研条件怎样?
当时所里条件比较落后,还没有建办公楼,办公室、宿舍都是平房。好几个人住在一间房内,床挨着床,外单位来出差的同志也在一起住。工作条件有限,所里战斗部压药靠一台老式的45吨油压机。62单兵破甲装药首先采用铸药方法,自己做一个小模子,利用锅炉产生的热气体将药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再将铸好的药柱装在弹体内,工作比较危险,防护装置也差。而这些都是靠我们自己亲手操作,我以前在工厂就装过药,对这个操作比较熟悉。其实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条件还是可以的,我们听老同志讲过,以前的老所长吴运铎先生是在一个旧羊圈内装药,那时的条件比我们更艰苦。
杜春传在试验现场调整单兵火箭射向
后来有了新炸药后,我们就到北京工业学院去装药。当时北京工业学院分为两派,斗得非常激烈,为了确保安全,我们每天把战斗部和药运过去,装完后再运回来。样机研制出来后,所里采购了大吨位油压机,我们就不用去外单位装药了。
62单兵战斗部采用压电引信是有原因的。珍宝岛事件中,我们的战士用老四零火箭筒打苏军坦克,火箭弹打到坦克装甲板上总是产生跳弹,没有一发穿透装甲。后来生产厂家给火箭弹装上防滑帽,效果就好多了。老四零采用的是机械引信,引信作用时间较长,碰靶时战斗部有损坏,影响作用效果。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在62单兵上采用压电引信,只要战斗部与装甲接触,就能保证引信起作用,引爆战斗部,穿透坦克的装甲板。
当时所内没有专门的试验场,就在所后面山脚下一条沟内做试验。测试设备也不全,测破甲深度等参数及破甲情况都要靠眼睛目测,靠卷尺、钢尺进行测量。而且要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工作量很大。所以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設计出62单兵,还是很不容易的。
通过您的讲述,我们能想像出当时条件的艰苦程度。那么在这种科研条件下诞生的62单兵的性能怎样?
我们针对美国M7266mm反坦克武器的指标以及老四零弹的性能指标进行设计,测试结果显示62单兵破甲效果与美国的M72反坦克武器性能相当,100m距离上,法线角为65°,破甲厚度100mm。产品样机设计制造出来后,正赶上部队在某靶场向领导汇报表演,当时有周恩来总理及中央领导,以及华玉杰等珍宝岛的战斗英雄们观看表演,周总理及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当晚在宾馆听取了项目组负责同志对研制情况的工作汇报。
62单兵性能的不足是,当时国内的发射药性能不佳,燃速也低,造成火箭弹出筒距离较长,所以62单兵的发射筒长1.4m,战士们操作及携行不太方便。我们就把发射筒分成两节,火箭弹装在后筒内,发射时将两节筒对接就可以了。
这个产品很快就定型了,命名为70式62mm单兵反坦克火箭。它的发动机壳体由铝材制成,因当时国内铝材缺乏,后来将发动机材料改为钢材,并对发射筒进行了适当改进,这就是70-1式62mm单兵反坦克火箭。大约生产了60~70万支。
62单兵项目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当时我参加的另一个项目“预制小破片速度衰减及侵彻规律研究”也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70式62mm单兵火箭破甲弹
70-1式62mm单兵火箭发射筒两节对接状态
62单兵项目是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项目吧?
是的。原來在工厂时,都是跟着别人干,这个项目是我负责设计的第一个战斗部装药项目,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听说62单兵结束后,您又开始了80mm反坦克武器的研制工作?
1970年代末期,苏军的坦克由T62式坦克更新为T70式坦克,装甲厚度增加了,前装甲角度也变了,此时62单兵性能落后于需求。为了提高武器的破甲性能,我们开始论证8 8mm和80mm口径反坦克武器方案。到部队调研时,部队反馈需要80mm口径的,后来就确定设计80mm反坦克武器,我负责战斗部设计。这就是PF89式80mm单兵反坦克火箭武器(简称80单兵)。
80单兵破甲战斗部采用新结构(双锥药型罩)、新材料(新型隔板材料),并设计了波形调整器,弥补了引信解除保险后产生的爆炸点(雷管)偏离药柱起爆中心点而产生的起爆偏心,解决了引信带来的爆轰波不对称的影响。并采取了各种保证措施及方案,消除影响破甲因素,提高了破甲威力。这款反坦克武器的突出特点是口径小、威力大,专家组鉴定时给出的评语是“战斗部采用了先进的设计技术,结构合理,破甲威力稳定,破甲深度在同类武器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武器战技指标起点高,具有先进水平,为我军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一次性使用的、性能优良的单兵反坦克武器。这个项目获得部级一等奖、国家二等奖。
69式40mm火箭筒及火箭弹
DZP1C-40mm火箭弹,可以直接在69式40mm火箭筒上发射
80单兵系列中,后面还有哪些产品?
80单兵定型后,就在安徽一个厂生产,当时他们厂生产69式40mm火箭弹(简称新四零),但这个火箭弹的超口径战斗部(85mm)破甲威力不高。后来我和这个厂的领导,还有引信厂的一个设计师充分论证,决定把80单兵的战斗部移植到这个火箭弹上。我把80单兵的战斗部结构进行了调整,但威力不减,质量减轻一些,经过全弹各零部件减重,达到新四零弹弹重,保证了全武器弹道参数不变,成功装到新四零的火箭弹上,这个产品后来定型了,就是DZP1C-40mm火箭弹,也称为40-Ⅲ型弹。
这个火箭弹算得上是80单兵的派生弹种,所里我参与了这个项目研制。其破甲威力比新四零弹提高较大,法线角为6 5°,破甲厚度为180mm,相当于早期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破甲威力。这次改进,提高了破甲威力,降低了原引信瞎火率,与制式武器系统通用,延长了新四零弹在我军的装备使用年限,使用也比较方便。这个项目获部级三等奖。
80单兵系列还有个多用途弹,就是PF89A式80mm单兵多用途弹。这个弹的战斗部由南理工老师负责设计,我任总质量师,参与战斗部的设计,并负责图纸审查等方面的工作。这个项目获得部级二等奖。
PF89式80mm单兵火箭破甲弹及发射筒
PF89A式80mm单兵火箭多用途弹
还有PF89式80mm单兵火箭Ⅰ型破甲弹,这是打反应式装甲的串联破甲弹。这个项目是在80单兵破甲弹基础上设计的,由我们科室的陈美菱总师负责,我任总质量师,参与战斗部的设计。这个项目获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
后来还有PF89A式80mm单兵火箭燃烧弹,我任总设计师。这个弹种完成了工厂鉴定和靶场鉴定,准备开定型会时,军方称80mm口径的单兵火箭要用93mm口径火箭弹取代。这个项目就归档了,但这个方案为后来PF97式93mm纵火弹研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PF89式80mm单兵火箭1型破甲弹及发射筒
80单兵系列这么多产品,应该说都是您之前打下的基础。您经常加班、出差,您的家人为您付出很多吧!
确实如此。我是中专学历,在208所科研人员中,中专学历的很少,为了跟上大家,我逼着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而且战斗部设计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弹丸理论、爆炸物理、弹道学、战斗部专业优化设计等,还要学加工工艺、材料方面的知识,这些都要钻研。这些学科离不开高等数学知识,而在学校只学了高等数学中的定积分和不定积分一点基础知识,其他的都没学,为了补齐这方面的缺失,我把《高等数学》上、下册自学一遍,里面的习题挨个做一遍,解习题的纸用了厚厚的一摞。在没认识我妻子以前,我很少晚上10点以前回宿舍,都是在办公室利用晚上时间学习。
结婚后,我负责的项目工作很紧张,经常到生产厂家跟加工,到协作单位联系协调研制工作,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厂家有什么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个电话打过来,我立马就得从所里出发。
担任科室主任后,我出差跟加工的次数减少了,但经常参加评审会、鉴定会。因此很少能有时间照顾家,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孩子的生活、学习,全靠妻子一人操持。可以说,如果没有她的大力支持,我的工作不可能做好,也不可能取得这么多成绩。现在退休了,也没什么事了,就在家多陪陪她,算是对以前欠缺的一种弥补吧。
当然,我工作中取得的这些成绩,固然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也与我们所、党委领导及同志们的培养、帮助、支持,以及个人努力须臾相关,这些成绩是大家团结奋进的结果,我们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团队、战斗集体,仅靠我一个人是无法做到这些的。
PF89A式80mm單兵火箭燃烧弹及发射筒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在您身上也得到了印证。刚才看到您拿出两个以前的笔记本,您工作中经常记笔记吗?
我有记笔记的习惯。我的工作笔记有几十本,退休时大部分都留在科室了,我自己保存的只是很少几本。我的笔记不是简单的一天的工作总结,而是非常详细,比如对某个问题的思考,一些数据的推导等。有了这些笔记,以后在试验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查当时的设计细节,看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出重点。
另外,我的笔记并非都记在一个本子上,而是分门别类地记。比如这个笔记本封面写着“破甲”,这个笔记本中专门记录对破甲问题的思考以及相关解决方案。在科室里,我的工作笔记是写得最详细的,80单兵总师李光中经常在小组会上对年轻人说,你们要多向杜主任学习,学他是怎样记笔记的。
杜春传主任笔记中的一本,封面上写有“破甲”二字,是专门记载对破甲问题思考的笔记本
您记笔记的习惯确实值得年轻人学习。除了记笔记外,您还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年轻人?
谈不上经验。作为设计人员,我认为一定得懂工艺,懂制造加工,对此我深有体会。62单兵的破甲效果不高,就是因为当时的工艺水平有限造成的,国外的火箭弹发动机一体旋压制成,我们的火箭弹发动机由三节组装在一起,工艺复杂。我们当时药型罩加工采用冲压,或机加工,精度差,模具加工工艺差,冲压时模具变形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破甲威力,造成破甲效果不佳。
产品的加工环节也很重要。比如在80单兵的设计过程中,药型罩冲压加工尺寸完全合格,但到靶场测试时破甲效果不理想,什么原因呢?后来发现是加工工艺控制得不好。有的设计人员设计的图纸,拿到工厂工人师傅无法加工,为啥?因为不懂加工工艺,设计图纸中不好确定定位面,而加工中只能找到定位面才能进行操作,所以工人师傅怎么加工?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懂加工工艺,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我退休后不久,一位同事设计的产品在厂家加工出样机后,测试效果不理想,厂家就请我过去看看。我到加工车间看一眼就发现了问题所在,是因为引信作用时间太长引起的。当晚我就查阅图纸,设法改进。第二天按我的改进方案重新加工后,破甲性能问题解决了。之前的破甲效果不理想,一方面是设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加工的问题。
在62单兵研制加工时,我看到军代表经常拿一根小木棍敲组装好的火箭弹,就感到非常奇怪,他解释说听敲打火箭弹发出的的声音就能知道火箭弹组装得是否紧实,组装不紧实的,破甲效果会打折扣,并当场从声音判断出其中一个火箭弹未组装到位,后经工人师傅检查,那发弹组装得确实有问题。这个方法简单实用,是教科书中学不到的,都是在加工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不到加工车间,你就学不到这些东西。
杜春传主任参加某项目评审会
作为设计人员,还要经常关注国内外的新产品采用的新原理、新材料、新技术。有些可以在自己工作设计中加以应用,提高产品性能。对于新技术,不但要知道这种技术的应用结果,还要思考这种技术的原理是什么?先进性何在?所谓“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作为设计人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还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就我而言,战斗部设计是我的本职工作,工作中还要考虑引信、火炸药等配套产品各个方面的问题,而这些学科于我来说都是新知识,都要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它的原理及应用。产品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你不能只关注自己负责的那点东西,要在整个系统中考虑问题。另外,现在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到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在加工方面是欠缺的,这方面的东西一定要学,比如工艺学、工装设计、模具设计等,只有学会了这些知识,你设计的产品才能算是合格的、完整的。
以上是我的粗浅认识,权且分享于此。可能有些细节没有谈到,因为退休时间长了,没有学习新知识,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仅供参考。
您太谦虚了。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从您的话语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您及以您为代表的老一代兵工人不畏艰辛、一心报效祖国的工作热情,以及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正是有了您这样的老一代兵工人的努力拼搏,我们的轻武器事业才有今天的局面。您的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年轻一代兵工人学习、借鉴,我们也深受感动。祝您身体健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