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我国居民消费习惯实证分析

2020-09-28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环境效应居民消费城镇居民

方 芳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4)

本次研究中,对外部消费习惯与内部消费习惯进行总结,受外部消费习惯的影响,消费者将会对其内部消费习惯进行改变,以此实现自身消费。长期处于这种消费背景下,居民会在外部消费习惯的影响下逐渐改变其内部消费习惯。对此,消费者所形成的新内部消费习惯与原有的内部消费习惯存在本质的差异性。在新型城镇化改革推进中,一部分消费者由农民角色转变成了新市民角色,在其转变过程中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受到城镇化影响而转变成为内部消费习惯,一般将这种改变称之为“示范效应”。除此之外,新城镇建设中,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后,所处的消费环境将与之前不同,之前农村的消费环境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而城市中将是以市场购买的方式为主,之前居民在农村可以自己生产的产品到了城市中会成为需要购买才能得到。因此,新市民的消费习惯将会随着他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而改变,我们将这种因环境因素而导致消费习惯改变的现象称之为“环境效应”。

居民消费习惯的定量化分析

对居民消费习惯的定量化分析是实现居民消费实证分析的基础,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怎样才能确保消费习惯对实证结果具有有效性,这就需要实现居民消费习惯定量分析。从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习惯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学者只是基于理论层面对居民消费习惯从示范性效应角度进行分析,有些学者通过对内部消费习惯实现了量化分析,还有一些学者是对城镇居民消费习惯进行了定量分析,这些研究从内外消费习惯层面上进行了单一性的定量分析,对于居民消费习惯的实证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可是这种研究方式只是较为简单地得出消费习惯的效应,在消费习惯实证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消费习惯效应存在多种模式。基于此,本文将以居民消费习惯中的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两种模式进行研究,并对其存在的相关系数进行分解,表达式如下:

式(1)中的Hd代表了消费习惯中的总消费效应,De与Ee则表示外部习惯效应,居民消费习惯的外部效应又分为了示范效应和环境效应。从式(1)中就可以发现存在的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总示范效应在拆分之后分为De与Ee;其二,在满足前者的条件下,De与Ee之间的系数是θ与1-θ之间形成互补。

图1 人均消费支出变动与GDP 变动比较

消费习惯量化将以点概面的方式实现各项指标的合成,采用这种方法的最主要优点是在指标合成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理想的指标,对于合成好的指标变量作为代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与原有的分析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对于消费效应分解后所造成的误差主要是由消费者外部习惯引起。基于此,需要将实证分析的思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使用滞后一期的城镇居民消费值来计算习惯效应,防止出现遗漏,随后再采用指标体系分解后的效应系数计算出 ,这样不仅能够对消费习惯中的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进行检验,而且也能减少估计误差。

表1 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

表2 农村居民各项消费支出

基于消费支出波动分析居民消费习惯

GDP 与消费支出成正相关。图1 是对2000-2015 年期间我国人均GDP 变化与人均消费、城镇人均消费进行比对分析。2000 年人均GDP 在8124 元,人均消费是3524 元,对人均消费以城镇化与农村人口划分,其中城镇人均消费是4321 元,农村人均消费是2781 元。2015 年人均GDP是2000 年人均GDP 的6.2 倍,人均消费是2000 年的5.2倍,其中城镇化人均消费是2000 年的5.4 倍,农村人均消费是2000 年的5.01 倍。图1 主要是对居民消费与产出的整体趋势进行了比对,从图中的变化曲度来看,人均GDP的变化比较明显,而消费支出却比较平缓,从而不难发现GDP 增速远超于居民消费增速。

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关系。2000 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2250 元,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是6281 元,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是1917 元,城镇人均消费支出是4997 元;2015 年我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421 元,城镇人均支配收入是31198 元,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是9721 元,城镇人均消费支出是27150 元。由此可知,不论是城镇人口还是农村人口,其收入增长远远高于消费增长,同时消费增长的变化浮动都比较小。

居民消费支出内部结构变化。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在本次数据分析中以2000-2002 年这两年均值为社会初期值,而2013-2015 年之间的均值是末期值,通过对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情况来看,城镇消费占比较高的是租房与交通,而食品穿着则占比较小。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均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食品消费初期到消费末期均值增长了2.84 倍,而农村增长了5.74 倍;城镇居民穿衣消费初期到末期均值增长了3 倍,而农村是5.08 倍;城镇居民居住初期消费到末期消费增长到了7.74 倍,而农村是7 倍;城镇居民交通出行初期消费到末期消费增长了5.2 倍,农村同样是5.2 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是以居住、出行为主,而农村居民消费是以食品与家庭设备为主。总而来讲,居民在衣着方面的消费前后是5.01倍,食品消费前后则是5.7 倍左右,交通通信消费前后相差是9.2 倍,居住消费前后是7 倍,其中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消费变化比较大。

实证分析

(一)以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分析

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是由城镇向农村进行传递。对此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对于农村居民消费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与城镇与农村的经济差异也有一定的关联,如果城乡之间经济保持平衡,那么农村也会称之为城镇,城镇与农村之间将没有示范关系。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之间的中心点是由城镇居民和农户的经济收入差距及生活环境所造成,这一点可以参照学者王平等人的研究成果,以此建立起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的基本体系。

(二)实证模型的建立与变量分析

学者崔海燕在习惯偏好生命周期研究过程中建立了持久收入模型,并对持久收入模型进行优化与完善,随即以持久收入与财富预期进行变换,以此演变成了我国宏观统计数时所用的实证模型。对此,在研究中我们以该模型演变思路与本次研究需求相结合,构建起下面模型: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cit代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从其研究分析来看,耐用消费品与非耐用消费品的习惯效应有所差异,对于耐用消费品来讲,前期的消费品比较多的时候,则本期的消费品就会减少;对于非耐用消费品来讲,前期如果消费较多,则本期就会消费更多。所以,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本次课题分析中的消费支出数据是按照我国统计总局对于居民总消费中的一些产品消费的统计,例如穿着消费、住房消费、家电消费与通信消费进行实证分析。yit是以农村居民收入(在此过程中是以人均纯收入)表示;c`it-1是城镇居民滞后型消费,从前文具体分析来看,以c`it-1来表示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所产生的示范效应,ηi表示面板数据中的个体效应,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对上述公式进行分析过程中需要从下面几点问题着手:其一,数据模型在建立中要结合滞后一期消费c`it-1属于变量,所建立起的模型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而保证其变量与个体效应之间不出现偏误现象;其二,若是模型中的变量出现误差,在误差分析过程中需要对测量误差、解释变量误差和随机误差量建立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学者Arellano 提出了差分广义距方法进行分析。在思路与方法层面来讲,上述模型在进行一阶差分后会出现个体效应不存在,从而又演变到了下面模型中:

上述模型虽然可以减轻个体效应的影响,可是不能对内生变量与误差项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要想更好地解决这项问题,可以采取工具变量法来实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知,一般工具变量是以工具变量集为中心进行扩展,其中工具变量集如下所示:

在差分广义矩中存在多种工具变量,因此需要对变量进行检测,所以在进行实证分析时也需要对变量进行检测分析。在本次研究中是以Sargan 统计变量模型为主,Sargan 所检验的原假设是保证模型过度约束有效,若是不进行原假设,那么所选择的工具变量将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所建立的模型错误;如果实现原假设,变量工作正确,其中模型也正确。

(三)实证结果与示范效应、环境效应分解

1.实证结果分析。在本次实证模型建立过程中,选取我国30 个省份2000-2015 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其数据主要是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取,通过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原始数据存在的关系分析,在变量进行选择中需要将差分后滞中的两期数值作为工具变量,随后进行面板矩阵计算,得出结果如表3 所示。

从表3 中可以看出:第一,从当前的总体消费形式观察,居民消费内部特点较为突出,相反外部消费习惯就会淡化。农村居民上期消费对本次消费造成的影响系数为0.674,对数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农产居民消费主要是受内部消费习惯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也会受到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其影响系数是0.012。第二,在食品消费中,农村居民上期消费和城镇居民上期消费对本期居民消费会产生影响,其影响系数是0.116。以上述分析来看,居民食品消费与外部效应、内部效应均产生影响,其影响系数分别是0.398、0.116,可以判读出Samgan 检验工具有作用。

2.习惯效应中的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已经可以得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消费习惯对于居民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理论基础层面来讲,消费习惯将受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两种因素影响,也是从式(1)中所提及到的θ,以此确定出De与Ee的系数。从表3 中可以看出,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统计计算,然后在使用熵值法计算出每一个指标的合成权重,得到θ等于0.66,则1-θ=0.34,其中式(1)中的习惯效应可以表示为Hd=0.66De+0.34Ee,从消费习惯效应中可以得知,示范效应是66%,其环境效应则为33%,对于消费习惯效应分解如表4 所示。

表3 模型3 差分GMM 计算

表4 外部习惯效应系数分解

表5 模型5 回归分析

3.新城镇化对于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的影响分析。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消费习惯对于居民消费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城镇化居民对于农村居民的消费也有一定的促进性,可是在本次课题研究过程中,新型城镇化变化与示范效应和环境效应之间的数量存在关联,对此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模型进行分析,如下所示:

其中,Eit代表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Nurbit代表新型城镇化率。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值如表5 所示。从表5 的结果来看,新型城镇化对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具有促进性的作用。在样本分析中,新型城镇化提升一个单位时,则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均有0.142 与0.057 个单位的提升;在新型城镇化中二次系数是正数,由此可见也能看出新型城镇化对于消费习惯具有促进性的作用。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对于消费习惯中的示范效应与环境效应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两个效应的提升加快了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在这一路径下的效应作用样本区间也随机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猜你喜欢

环境效应居民消费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河流廊道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分析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居民消费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矿山环境效应遥感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