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听器防护效果提升实践

2020-09-28睢罡刘林立

劳动保护 2020年6期
关键词:耳罩耳塞听力

文/睢罡 刘林立

本文通过介绍影响护听器防护效果的相关因素,总结出“配、戴、护、协、培”5字方针,以便使护听器防护效果充分发挥。

职业性噪声广泛存在于工贸企业生产中,由于存在噪声类型多、超标率高,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本高的特点,导致噪声对员工的健康危害有两个特点:一是危害广,2016 年全国重点职业病监测结果显示,近10%的噪声接触人群出现高频听力损失,某些行业甚至达到30%;二是隐匿性,表现为噪声对健康损害较慢,临床病症特异性差,不易引起重视。

噪声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控制、组织管理和个体防护。在日常管理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企业的防控措施满足法律法规要求,也按照要求开展了听力保护计划,但是仍然有员工出现高频听力下降、噪声职业禁忌证,甚至出现了职业性噪声聋的病例。问题出在哪里?经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护听器的防护效果不佳,甚至防护失效。笔者总结了护听器防护效果的影响因素和防护不佳的原因,即5 字方针:“配、戴、护、协、培”(见图1)。

图1 护听器防护效果影响因素5字方针

配——正确选配护听器是基础

护听器的种类主要是耳塞和耳罩,耳塞因材质不同而有多种类型。

首先,确定是否需要配备护听器。根据《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等法规和标准,配备原则应依据3 个值(80、85 和95):当80 dB(A)≤LEX,8h<85 dB(A),用人单位应根据员工需求配备,若员工有佩戴要求,宜为其提供;当85 dB(A)≤LEX,8h<95 dB(A)时,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配备单值评定量(降噪比)SNR 为17 ~34 dB 的护听器,员工必须佩戴;当LEX,8h≥95 dB(A)时,应选用SNR ≥34 dB 的护听器或者同时佩戴耳塞和耳罩。简而言之,等效声级大于85 dB(A)必须配备,小于85 dB(A)按需配备。

其次,如何选配护听器至关重要,通常综合考虑3 个要素。一是必须了解噪声源的类型、强度和频率;二是评估各工种/岗位的噪声接触水平和员工的健康状态,如耳道疾病患者不宜使用插入或半插入式耳塞类护听器;三是了解员工作业方式,以便选择最合适的护听器。如巡检作业人员需反复佩戴和摘除,维修人员在脏污的工作环境,对掌握正确佩戴泡棉耳塞存在困难的大龄人员,均可选择预成型耳塞;而固定岗位人员可选择慢回弹耳塞,作业时间长,需持续佩戴,舒适性较好。

最后,按照《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第620 号)要求,企业应提供3 种以上护听器(包括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耳塞或耳罩),供员工选用。

戴——正确持续佩戴是关键

防护不佳或失效的原因通常有3 个方面。

一是不佩戴或佩戴不正确。由于员工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感觉不舒适和缺少监督等原因,往往不愿意佩戴耳塞。而佩戴不正确,则往往是由于培训不足所致。

二是佩戴时间不足。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且容易忽视。从图2可知,防护效果和佩戴时间成指数关系:以8 h 工作班为例,只少佩戴了1 h(实际戴7 h),防护效果就减少了近20 dB(A);佩戴一半时间(4 h),则防护效果只有3 dB(A)。

图2 护听器佩戴时间与降噪预估值关系图

三是护听器与员工的耳道密合性差。由于每个人内外耳结构存在差别,故相同的护听器佩戴效果亦有差别,如耳道偏窄者佩戴3M110耳塞时容易脱出,而耳道偏宽者则不适合佩戴1 250 耳塞。

护——护听器需要维护 耳朵更需要爱护

维护护听器,防止耳部感染。在佩戴PUC 材质的泡沫型耳塞前,应保持手部清洁,当耳塞表面脏污后应丢弃,不能清洗重复使用。PVC 材质的泡沫耳塞和预成型耳塞,可以使用清水或中性的肥皂水进行清洗,当发现有破损、变形、老化等现象时应废弃。当垫圈出现破损、老化导致不能密封,或头戴已经不能维持原有的夹紧力时,应当更换相应配件或使用新耳罩。

爱护耳朵,避免日常用耳不良习惯。如耳机听音乐、KTV 唱歌、娱乐场所等均会导致听力受损,尽量避免不良行为。使用嵌入式耳机的两个“60”原则:即音量控制在60%以下,持续时间应在60 min 以内。

协——关注有害因素的协同效应

工作场所往往同时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耳毒性的化学物与噪声同时存在会形成协同作用,导致听力受损加重。这些协同物主要包括有机溶剂(如二硫化碳、正己烷、苯系物、三氯乙烯、苯乙烯等)、窒息物(如一氧化碳、氰化氢及其盐类、烟草烟雾)、腈类(如丙烯腈)、金属及其化合物(汞、二氧化锗、有机锡、铅)等。因此,在防治噪声的同时,也应防控工作场所耳毒性相关有毒化学物浓度。

此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也有耳毒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医嘱使用,避免自主过量服用。

培——做好培训事半功倍

关于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针对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应重点培训法律法规要求,违法后果及相关噪声聋案例等,旨在引起其对噪声防控的足够重视。此外,管理人员还应懂得更多的噪声防控知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针对员工,重点培训内容应包括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噪声对健康危害,护听器正确佩戴和维护技能等。

关于培训技巧方面经验。除了聘请职业卫生专家外,企业内部的厂、车间、班组三级培训更为重要,并可以采取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开展噪声防控。培训师应用同理心,抓痛点,让员工积极参与互动。

关于抓痛点,至少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员工健康的影响,除了听力系统听不清、听不到,交流困难外,更应强调神经系统的噪性神经衰弱病症,这些病症长期存在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心血管方面易诱发或加重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二是特别强调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影响,因职业禁忌证或噪声聋而调岗、职业发展和再就业受限,因职业病诊断鉴定困难对生活、事业和家庭的负面影响等。

护听器的影响因素较多,防护效果就像木桶原理,任何一个环节、因素缺失或不足,都将导致护听器的防护效果降低。而且,听力保护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专业和专心才能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耳罩耳塞听力
knit
“招风耳”与保暖耳罩
跟踪导练(一)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解放双手的阻噪无线耳塞
基于微振动理论单罩杯双自由度耳罩隔声模型
谁才是适合你的听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