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

2020-09-28马继飞赵博兰徐建军

劳动保护 2020年6期
关键词:放射源电离辐射辐射源

文/马继飞 赵博兰 图/徐建军

放射性疾病是电离辐射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总称,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中,如防护不当,违反操作规程,人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发生难以自我修复的伤害。本文主要介绍接触电离辐射线的职业、职业性放射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以及放射性事故的预防处理等内容。

放射性疾病是电离辐射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总称,电离辐射是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它是波长短(波长小于100 nm)、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主要有α 粒子、β 粒子、质子,中子以及X 射线、γ 射线等种类。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中,如果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人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发生难以自我修复的伤害,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可诊断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接触电离辐射线的职业

电离辐射在工业生产、疾病诊断治疗、农业及科学研究领域广有使用。

电离辐射在工业上的应用一般有辐射加工、材料的无损检测和工艺管理。辐射线照射下可改变塑料、橡胶结构,用于耐热电线、轮胎、发泡塑料等加工。辐射线可对金属等材料内部构造及其缺陷进行无损监测,见于工业X 射线探伤机。工业自动化工艺中使用的厚度计、料位计、密度计也可以是电离辐射装置。核工业系统的核原料勘探、开采、冶炼与精加工,核燃料及反应堆的生产、使用及研究。

医疗领域见于X 射线透视、X射线照相诊断、X 射线CT 诊断、放射性核素对人体脏器测定,对肿瘤的照射治疗等。

农业生产用于培育新品种,蔬菜水果保鲜,粮食贮存,害虫防治等。

科研领域见于利用X 射线进行材料结构分析、科学反应跟踪、物质迁移的追踪、微量元素分析、文物年代测定等。

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但其中以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的改变最为明显。机体的反应程度取决于电离辐射的种类、剂量、照射条件及机体的敏感性。

根据2015 年《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分为11 种:

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见于短时间大剂量照射,分为骨髓型、肠型、脑型3 种。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又称造血型急性放射病,以骨髓造血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以白细胞数减少、感染、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肠型急性放射病,以胃肠道损伤为基本病变,以频繁呕吐、严重腹泻以及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脑型急性放射病,偶见于特大核事故,以及核战争条件下瞬时受到特大剂量照射的人员,是以脑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以意识障碍、定向力丧失、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强、抽搐、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殊临床表现。

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其主要症状有全血细胞减少及其有关症状,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骨髓检查增生减低等症状,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可伴有微循环障碍,免疫功能低下,凝血机制障碍,生殖功能低下。

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剂量限值的外照射,达到一定累积剂量后引起的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并伴有其他系统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4.内照射放射病

内照射放射病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而引起。放射性核素吸收入血后随血液循环分散到组织器官,引起机体损伤。通常通过胃肠道食入被放射性污染的饮食进入体内、通过呼吸道侵入、正常皮肤和伤口等导致该病。内照射放射病的临床表现以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相似的全身性表现为主;或以该放射性核素靶器官的损害为主,并往往伴有放射性核素初始进入体内途径的损伤表现。

5.放射性皮肤疾病

皮肤受照射数年后,皮肤及其附件出现慢性病变,表现为皮肤干燥、色素沉着或脱失、粗糙,指甲灰暗、为皮肤角化过度、皲裂或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指甲增厚变形等;严重的皮肤坏死溃疡、角质突起、指端角化融合、肌腱挛缩、关节变形、功能障碍等。

6.放射性肿瘤

是指受照后,经一定潜伏期后发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7.放射性骨损伤

分为放射性骨质疏松、放射性骨髓炎、放射性骨折、放射性骨坏死、放射性骨发育障碍等几类。

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

可有慢性放射性甲状腺炎,放射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放射性甲状腺良性结节和放射性甲状腺癌等改变。

9.放射性性腺疾病

由电离辐射引起放射性不孕症和放射性闭经。

10.放射复合伤

放射复合伤可分别或同时复合有烧伤、冲击伤、挤压伤、火器伤等。这是核爆炸引起的特殊的重要伤类。核武器的杀伤因素主有光辐射、冲击波和核辐射。这3 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的复合作用,会发生放烧冲复合伤、放烧复合伤和放冲复合伤。

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放射性疾病的预防

要预防放射性疾病,可以通过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使放射工作人员尽可能不接触电离辐射,或控制电离辐射水平在尽量低的范围内。

时间防护

不论何种照射,人体受照累计剂量的大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接触射线时间越长,放射危害越严重。时间防护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尽可能缩短受照射时间,使受照剂量减少到可以承受的最低程度。

时间防护是一种无需付出经济代价而简单易行的防护措施。作为放射工作人员从事照射的实践行动,则需要有熟练而准确的操作技能、周密而详尽的准备工作与计划安排以及强烈的时间防护意识。

距离防护

距离防护是指采取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或散射体的办法来减少受照剂量,达到防护的目的。这种方法对任何辐射源或散射体都是有效的。就X 射线而言,人体受到照射的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延长一倍,剂量率则减少到原来的1/4,此规律简称为距离平方反比定律。其他射线所致照射剂量虽然不完全符合这一定律,但仍随着距离的延长而大幅降低。所以无论作业人员还是公众要尽量远离辐射作业场所。

屏蔽防护

屏蔽防护即利用一定厚度的物质材料可以吸收和减弱辐射的原理,在人体与辐射源或散射体之间设置一定的屏障,使人体受照剂量合理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

屏蔽防护的类型要根据使用辐射源的种类、用途和操作方式等来确定,其原则是既要达到防护目的,又不影响实际操作。大致可分为以下3 类:

一是固定式防护设施,例如各类照射室的防护墙、门、窗,铅玻璃或观察窗,固定式屏蔽室(铅房)、防护屏,放射性废物储存窖,放射性衰变储存池等。

二是移动式防护装置,例如各种同位素辐射源的储存器、运输容器(铅罐),操作用防护屏,注射用防护车,与放射装置配套的各式防护屏(如X 射线摄影防护屏,介入用防护吊屏、防护竖屏、防护吊帘,移动式工业探伤用防护室、防护屏等)。

三是个人防护用品,放射工作人员自身穿戴的防护衣物(如防护围裙、防护服、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颈套、防护面罩等)以及给患者配备的防护用品(如牙科用的防护围裙,女式性腺防护三角巾、男式性腺防护罩、防护巾、防护颈套等)。

放射性事故的预防处理

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放射性事故包括放射源的丢失、被盗、误置或遗弃;密封源或射线装置机房进入失控;放射源装置和射线装置故障或误操作引起误照射;密封源或包装放射性物质的容器泄漏等。如果发生以上事故,工作人员和公众均有可能受到直接来自放射源或辐射装置的辐射所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性事故的预防及处理要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一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放射防护的法规和规定,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做好放射源装置和射线装置的检查工作,确保门机联锁装置、紧急开关装置等安全装置,射线报警仪等防护安全装置工作状态良好,制定严格的防护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将产生放射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二是建立并执行放射性事故报告制度,一旦发生放射性事故,设施事故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应急响应组织负责人报告,设施领导和应急响应组织负责人应按照应急计划或程序启动应急响应,缓解事故危害程度,按照《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卫生部、公安部令第16 号)尽快向卫生行政部门、环保部门及公安机关报告。如有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要及时向环保部门报告。如应急事态特别紧张,设施事故现场的负责人有义务主动承担起指令启动应急响应和指挥控制缓解事故的责任。

三是发生放射源丢失或被盗、误置、遗弃事故时,所在部门应当迅速根据放射源种类、活度,立即报告应急部门,并保护好现场。积极配合有关行政部门做好调查、侦破工作,尽快追回丢失的放射源。

四是在高强度辐射源意外地丧失屏蔽(如意外地从屏蔽容器中脱出)且难以回复到其安全贮存位置情况下,人员必须立即撤离受到该辐射源影响而产生高剂量率的房间或局部区域。若高强度密封源或装有放射性物质的设备发生泄漏,且造成或很可能造成某房间或局部区域严重污染的情况下,人员也必须从这些房间或局部区域立即撤离。应对撤离的房间或局部区域实施出入控制,直到采取了事故控制缓解措施或进行场所去污,使其恢复到可以接受的安全状态之后,方可解除其出入控制。

五是对于履行控制缓解行动的设施内应急人员、外来支援人员和急救人员应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

猜你喜欢

放射源电离辐射辐射源
宁夏铱-192放射源辐射事故调查及分析
一起铯-137放射源失控事故应急监测探讨
一个控制超强电离辐射抗性开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基于博弈论的GRA-TOPSIS辐射源威胁评估方法
数字电视外辐射源雷达多旋翼无人机微多普勒效应实验研究
外辐射源雷达直升机旋翼参数估计方法
放射源在线监控技术在医院的应用分析
基于迁移成分分析的雷达辐射源识别方法研究
Akt联合电离辐射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自噬和增殖的影响
电离辐射促进食管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