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莲花池湖的形成时间探讨
2020-09-27刘元章李文贤康晓军
刘元章 李文贤 康晓军
摘 要:莲花池湖与北京城的形成与演化息息相关。根据地层资料分析,在莲花池地铁站以北区域2m地下存在一凸起基岩小丘,此丘可能就是“蓟丘”,据此推测莲花池湖下可能埋藏有北京城区最早曾出现的城市——“前期蓟城”。研究表明,莲花池处与其他相关地物之间的距离关系与《水经注》中关于“前期蓟城”的相关记载较为一致;水文地质方面的分析认为,玉渊潭—莲花池一带属于地下水溢出带,下游细颗粒沉积物不断堆积后地下水在此溢出,形成莲花池湖,将前期蓟城逐渐淹没,城址遂迁至地势较高的广安门一带的“后期蓟城”。因此可通过分析迁城的时间得出莲花池湖的形成时间。依据古文献资料,初步得出莲花池湖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公元227—294年之间。
关键词:莲花池湖;形成时间;蓟丘;前期蓟城
Abstract: The Lianhuachi Lak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Beijing City. Based on the relevant stratigraphic data of subway construction,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a rock hillock in the north area of the Lianhuachi Subway Station about 2 m underground. It is presumed that the hillock may be the Ji Hillock, and the Jicheng City in the early stage may be located in the area of Lianhuachi Lake in front of the hillock.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ianhuachi Lake and other related featur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cords about Jicheng in Commentary on the Waterways Classic (i.e. “Shuijingzhu” in Chines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hydrogeology, Yuyuantan- Lianhuachi area belongs to groundwater overflow zone.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in the downstream area, groundwater began to appear here and formed the Lianhuachi Lake, and buried the city gradually under the lake. So the city had to move to the "Jicheng City of the later stage" in the Guang'anmen area with a higher altitude. Then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lake can b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time when the city mov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ancient documents, the Lianhuachi Lake is preliminarily inferred to form from 227A.D. to 294 A.D.
Keywords: Lianhuachi Lake; Formation time; Ji Hillock; Jicheng City of in the early stage; Commentary on the Waterways Classic
0 引言
莲花池湖为北京莲花池公园内的湖泊,位于西南三环内侧,东与北京西客站相邻,面积20多万平方米,古称西湖、太湖、南河泊(李裕宏,2004),属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处为地下水溢出带,汇集了众多泉水而成湖,水质较好,北京地区早期出现的城市如广安门一带的蓟城、唐幽州、金中都等均引莲花池水作为其护城河或城内宫苑水系(朱祖希,2007;李裕宏,2002)。197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其辟建为公园;20世纪90年代,在新建北京西客站时,原计划占用此处,但侯仁之先生力排众议,提出这里有着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应当加以保护,于是原计划修改,莲花池湖得以保护(朱祖希,2004)。为保护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化,市政府于1999进行了历时两年的修缮后对外开放,使得古老的莲花池湖又焕发出青春。
关于莲花池有最早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水经注》,其中记载:“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洗马沟)水上承蓟水,西注大湖(玉渊潭),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源流结西湖(莲花池),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戟处也”。从记载中可得出,郦道元时代的莲花池湖面积约为1.14km2,约为現在的5倍,这后来也已根据沉积地层资料得到了证实(徐海鹏等,2001)。
对于莲花池湖的形成年代,莲花池公园内导游牌中的介绍说有3000多年的历史;另外,徐海鹏等(2001)在实施北京西站基坑工程时曾对莲花池区域地层剖面沉积物做过年代测试,其中湖相沉积最底部以下约0.5m处的14C定年结果为2945±80年,则湖的年龄应该小于此数值。
以上各距离关系均较好地符合相关记载。再看《水经注》中的记载:“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洗马沟)水上承蓟水,西注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源流结西湖(莲花池),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首先,莲花池湖上游有两小支流汇入,其一名为“蓟水”,应当也以蓟丘而得名,说明前期蓟城应就在莲花池附近区域;其次,这里提到了西湖(莲花池)“盖燕之旧池也”,前面提到,同一本书《水经注》中既提“今城”又提“蓟县故城”,说明郦道元是知道有前期蓟城的。那么他这里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说“旧城位于莲花池附近”,而更可能是说“这里大概是旧城遗址”,有“老城旧池”之意。似乎他也听说过老城被水淹没,但此时地面淤积抬高使得蓟丘已不明顯,而使其误以为新城西北角的土丘便是蓟丘。
另外,根据徐海鹏等(2001)在北京西站工程时对莲花池区域地层剖面的研究,在湖相沉积的底部14C定年3090±120年的层位附近,发现存在较多的瓦片。另外,有报道说20世纪80年代,西三环西侧六里桥附近地下曾发现古代夯土层遗址(北京文物研究所,1996;陈广斌,2012),这里初步推测可能为其西墙所在。
因此,综合以上证据可以初步认为此丘便是蓟丘,前期蓟城应位于丘前莲花池湖地带。
3 迁城原因分析
前面提到本区的淤积速度较快,下游淤积了细颗粒的沉积物后地下水向下游的运移就会受阻,从而会溢出地表。从水文地质学方面分析,莲花池—玉渊潭这一带正是粗颗粒沉积向细颗粒沉积转变的地带,是潜水和承压水的分界地带,因而形成地下水溢出带。另一方面,本区域由于地下存在着蓟丘这种不透水的新近系基岩,地下水自西向东运移更加受阻,便抬升向两侧分流,于是“水出平地”,蓟丘南北两侧分别形成了玉渊潭湖和莲花池湖,这就是两个大湖的地质成因。地面淤积加高后,蓟丘两侧开始出现泉水,逐渐变为沼泽,这里便再也不适合居住了,这可能是导致搬迁的致命因素。随着下游逐步淤积抬高,这里逐步发展形成了莲花池湖,慢慢将老城淹没于水下。地层剖面显示,海拔42m之上开始为厚层湖相黏土类沉积,也证实了这一点。后期蓟城处于梁的顶部,根据白云观处城墙遗址地基推算该处当时地面海拔约为49m(苏天钧,1963),可见是搬向了更高处。
因此,迁城时间大致相当莲花池湖开始出现的时间。
4 形成时间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只要分析出迁城时间,就可得出莲花池湖的大致形成时间。至于何时迁城,可据零星历史记载大致推定。《魏土地记》中有关于蓟城方位的描述:“蓟东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水)”,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均是参照前期蓟城来描述的,表明《魏土地记》成书时尚未迁城。
《魏土地记》有人认为成书于曹魏时期(220年—265年),有人认为是在北魏时期(386年—557年)。《魏土地记》原书已失传,《水经注》中对其大量引用,《水经注》卷四有记:“《魏土地记》曰:…祠前有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视,一碑太和中立”。这里提到了一个皇帝的年号“太和”,经查曹魏时期魏明帝曹第一个年号为“太和”(公元227—233年),同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第三个年号也是“太和”(公元477—499年)。由于《水经注》中大量引用《魏土地记》,说明当时《魏土地记》应该是已流传多年的较为经典的著作,郦道元生卒年代为公元472(?)—527(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编委会,1998),如为后一“太和”,则《魏土地记》成书年代与郦道元基本就是同时代,甚至晚于郦道元,则这种可能性较小,而前者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对于一些地物的描述《魏土地记》和《水经注》往往会有明显的不同,如《水经注》卷九中对于修武城的称呼,前者称为“修武城”,后者则称为“修武故城”;卷十三中前者称“桑干城”,而后者称为“桑干故城”;前者称“大宁县城”,后者称“大宁故城”;卷十四中前者称“昌平城”,而后者称为“昌平故城”,等等。可见两者的成书年代应当有着较大的时间差。因此,《魏土地记》成书时间应该是在公元220—265年之间的曹魏时期,同时又应在“太和元年”(227年)之后,即在公元227—265年之间。
西晋华芳墓志记载:于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假葬于燕国蓟城西二十里”,墓中所出骨尺长24.2cm(郑仁,1965),晋代每里合1800尺,则晋代每里为435.6m,20里约为8700m。墓到莲花池处距离仅为6800m,相差较大,可见此时已肯定不是莲花池处的前期蓟城了。
《水经注》有对莲花池湖的描述,则郦道元所见必是后期蓟城。《水经注》十三卷记载:“大城东门内道左,有魏征北将军建成乡景候刘靖碑。…以元康四年(公元294年)九月二十日刊石建碑”。提到了城内有一公元294年立的碑,如果此碑不是迁城时一同搬来,那么最晚在294年时就有后期蓟城了。
综上,前期蓟城迁到后期蓟城的时间初步推断是在公元227—294年之间。
分析出前期蓟城的迁城时间,同时就是莲花池湖的形成时间,因此,初步推断莲花池湖形成于公元227—294年之间,距今约1726—1793年。
5 结论
(1)根据大量钻孔及地铁施工的地层资料,发现莲花池地铁站以北区域地下2m处埋藏有一基岩小丘,南北长约365m,前沿高出古永定河一级阶地面约8m,结合相关古文献,认为此丘便是蓟丘,前期蓟城应位于前面的莲花池湖面区域。
(2)根据历史文献中关于前期蓟城的与有关河流的方位记载,利用地层资料确定出当时的相关古河道的河道位置,经量测距离与文献记载非常吻合,证明前期蓟城应位于莲花池湖区域。
(3)分析认为,地层淤积加高后,开始出现沼泽化,导致迁城,后来形成莲花池湖,将前期蓟城淹没于现今湖面下约3m深度。
(4)根据古文献分析,初步推断迁城时间是在公元227—294年,由此可得出莲花池湖的形成时间大致为距今1726—1793年。
参考文献: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写作小组,1972.北京地区的古瓦井[J].文物(2):39-46.
北京文物研究所,1996.“八五”期间北京考古工作回顾[J].北京文博(4):72.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2008.北京城市地质图集[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9-10.
陈广斌,2012.北京汉蓟城新考[J].首都博物馆论丛(26):36-45.
韩光辉,1998.蓟聚落起源与蓟城兴起[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115-130.
李华章,1995. 北京地区第四纪古地理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32-33.
李裕宏,2004.北京的摇篮—莲花池水系[J].北京水利(5):59-59.
李裕宏,2002.关于恢复莲花池水系的建议[J].北京规划建设(2):65-66.
刘元章,李文贤,王树芳,等,2019.从地质学的角度探究“蓟丘”与“前期蓟城”今之所在[J].第四纪研究,39(6):1532-1538.
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3,182.
苏天钧,1963.北京西郊白云觀遗址[J].考古(3):167-169.
徐海鹏,岳升阳,石宁,等,2001.莲花池环境特征及其保护[J].水土保持研究,8(2):18-23.
岳升阳,1996.双榆树古渠遗址与车箱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88-90.
岳升阳,徐海鹏,孙洪伟,2001.古蓟城地貌景观的演化[J].水土保持研究,8(2):35-40.
岳升阳,侯馥兴,2011.侯仁之与北京地图[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8-207.
岳升阳,马悦婷,齐乌云,等,2017.古高梁河演变及其与古蓟城的关系[J].古地理学报,19(4):737-744.
郑仁,1965.北京西郊西晋王浚妻华芳墓清理简报[J].文物(12):21-26.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编委会,1998.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84.
赵其昌,2014.京华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1-32.
朱祖希,2004.北京城演进的轨迹[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2.
朱祖希,2004.莲花池与北京城[J].前线(5):61-62.
朱祖希,2007.古都北京[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