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不容忽视
2020-09-27罗光荣
罗光荣
今年70岁的王阿姨平时就爱跳广场舞、唱唱歌,但前几日突然发生中风,出现左半身麻木无力、乏力。经救治后,王阿姨回家调养,仍有困倦、胃肠道不适、头痛、眩晕、心悸、胸骨后灼痛、麻木等症状。此外,王阿姨还失眠,每天早醒,有时入睡困难,经医生诊断为脑卒中后抑郁。
发病率高,危害大
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长期以来,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之一。通常卒中后的康复重点是肢体功能的恢复,而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关注不够。实际上,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很高,包括卒中后抑郁、卒中后焦虑、卒中后淡漠、卒中后情感失常、卒中后躁狂等。据统计,康复期的精神障碍以抑郁症最为常见,发病率可达30%~67%。其除了与脑损伤有关,还受家庭和社会支持、经济状况、运动功能、社会活动能力的改变等因素影响。
脑卒中后抑郁是指脑血管疾病发生后2年内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活动功能减退、思维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疾病。如今,脑卒中后抑郁已成为阻碍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也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危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了患者对躯体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延缓肢体功能的恢复,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二是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自杀率和各种并发症的风险。约有半数患者在脑卒中后半年左右发病,这段时间是合并抑郁的高峰期。由于抑郁的发生非常隐蔽,不易被察觉,且有些患者存在语言障碍,使抑郁症状更不易被检出,因此需引起患者及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
5招积极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发生脑卒中后抑郁该怎么办呢?笔者建议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积极治疗原发病。患者肢体功能早期康复,可极大地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使患者看到病情好转的希望,从被动功能训练变为主动训练,形成正性心理循环,提高康复疗效。
2.家庭支持。家庭成员一定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给予其生活上的照顾,鼓励患者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活动。
3.社会支持。良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可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周围人的关心有利于减轻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4.心理治疗。家属、朋友应多与患者交流,及时了解其心理活动,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药物治疗。目前应用抗抑郁药物较多,一般需服用3~6个月或更长时间,如能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抑郁症状可完全消除,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使患者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尽快得到恢复。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西药有传统型抗抑郁药物、新型抗抑郁药物,以及中成药。
传统型抗抑郁药物:包括三环类(TCAs),如盐酸多塞平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如苯乙肼等。
新型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盐酸舍曲林等;以及其他遞质机制的抗抑郁药。
中成药:如鸟灵胶囊,其主要成分为乌灵菌粉,有补肾健脑、养心安神之功,主要用于心肾不交所导致的失眠、健忘、心悸、心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少气懒言或神经衰弱等症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