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无辣不欢
2020-09-27徐培杰
徐培杰
近来国内疫情渐趋平缓,城市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宅男、宅女们也大呼要暂停“家庭厨艺修习课”,来一场与美食重逢的“报复性消费”。其中,火锅无疑是一位“大众情人”。在微博上“疫情过后的第一件事”的话题中,“吃火锅”收获的点赞数遥遥领先。
试想,与三两好友相约来到心心念念的重庆火锅店,喊一声“老板,我要个变态辣锅底”!锅底上桌后,只见红油里裹杂着密密麻麻的辣椒,汤汁随着温度的升高开始翻腾起来,觥筹交错,霸道的麻辣味慰藉着寡淡多日的舌尖,大家说说笑笑,“痛”并快乐着!那么问题来了,明知会辣得天昏地暗,为何人们还要受这份“罪”呢?
从生理角度看,辣味不具备专门的味觉受体细胞,因此不是一种味觉或嗅觉,而是复合的化学感觉。辣椒中的灼热辣感是辣椒素这种化学成分产生的。化学感觉是由心理学家Barry Green组合出的复合词, 指的是当伤害性感受器(如感知冷、热、疼痛的神经系统)受到化学物质刺激后产生的知觉,其核心功能是检测所摄入的物质是否有害。辣椒素接触人体后,对它作出响应的是我们的疼痛受体(TRPV1)。TRPV1受体其实有一个更宏大更正经的功能,就是感知燃烧带来的灼热和疼痛,并产生保护性反射,使机体警惕,逃离危险。TRPV1除了舌头上有,还广泛地分布于包括皮肤、脊髓和大脑在内的神经系统中,所以,辣椒可以辣眼睛、辣脸、辣全身。
食辣会导致疼痛,而人天生惧怕、厌恶疼痛, 却仍然享受食辣,这是因为身体在面对痛苦时,会自然而然释放一种叫内啡肽的天然镇定剂,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也就是说人类的快乐系统和痛苦系统是紧密联系的,痛苦刺激之后,快乐系统也跟着活跃起来,正所谓“痛并快乐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罗津提出一个词来形容这种行为,叫良性自虐,指的是一种通过自虐获得享受的状态,可谓“越虐越开心”。當人们进行一些消极行为时,其身体和大脑会感受到威胁,但随后他们会发现并不存在危险,因此产生一种“驭体于灵”的快感。换而言之就是,在安全范围内引起身体不适,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就好像我们去蹦极,垂直下落的过程会让我们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在马上要撞到地面的瞬间,绳索拽住了身体,让我们回到空中。这种情感上的大起大落,让我们忍不住有了如释重负的愉快。食辣导致的灼痛感,使身体误报危险,并作出防御反应(如流汗、流泪),但身体同时意识到危险并不真正存在,这使得食辣带来的灼痛、流汗、流泪成为了刺激的享受。当个体吃到的辣度刚好低于其承受力时,可能是产生愉悦感的最佳水平。
此外,食辣与感觉寻求、风险偏好、对奖励的敏感度、攻击和易怒的特质与状态密切相关。首先,高感觉寻求者更偏爱食辣,食辣行为频率高;其次,在社会因素影响下,如被贴上“喜爱食辣”标签,个体更易产生风险寻求倾向及冒险行为,奖励敏感度也更高。最后,吃辣后,唾液中的睾酮激素(可反应人体的循环睾酮水平)会升高,因此,嗜辣可能会强化愤怒,增加攻击行为和冒险行为。
不过,吃辣不仅能过瘾,还对身体有一定好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5年的一项调查认为爱吃辣的人可能更长寿。当然,过犹不及,吃辣椒也是如此,嗜辣者也要注意适度和适量。过度吃辣,会破坏神经末稍的感觉,久而久之,使胃肠黏膜损伤,引起慢性炎症,出现呕吐、痉挛、疼痛及腹泻等。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食管癌、胃癌患者中,长期食用辣椒的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