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2020-09-27邓光达

写真地理 2020年25期
关键词:学习数学生活实际问题情境

邓光达

摘 要: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结合生活实际,从实际出发,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才能取得卓著成效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学习数学;生活实际;问题情境;创新意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5.205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它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引导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又怎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的:

1 从实际出发,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学活动要努力改变过去那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而以往的教学是以接受式的学习为主,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状况。例如:暑假期间,让学生们自行设计一个到某地旅游的旅游计划。教师为他们提供交通路线、住宿、公园门票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组织讨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可行的计划。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和计算,学生们分别确立自己的旅游计划。这样引导学生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判断等综合起来,使学生从中学到了广泛的知识,发展了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

2 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学习的平等参与者

由于教师“闻道在先”、“术有专攻”,教师自然成了知识的权威者。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指导者

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课题的实践中,教师除了在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指导外,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协调者,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树立信心,才能保证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积极性。

4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兴趣十分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求心。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创设问题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创造欲望。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下面的问题情境:小红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薄。假如你是小红,你在买练习薄的时候将思考什么?你是怎样解决你思考的问题的?请同学们马上讨论。这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得非常激烈。接着,学生纷纷举起了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三本一共要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极了,我马上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你们太棒了,你们真聪明!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又问:“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要纷纷举手发言。然后我又加以点拨,学生很快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计算出结果。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既给学生提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5 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藏语贯彻活动,即实践性。动手操作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让学生边看、边想、边动手。这样,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利用学具材料——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排成各种各样的长方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又加以点拨,排成长方体的小正方体的排数、列数和层数的乘积与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点拨,学生马上就发现排数×列数×层数=小正体的个数。最后,我又向学生介绍,因为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排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在数值上就等于小正方体的排数×列数×层数。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给学生们创设操作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投入到探索知识的状态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 开拓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简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商店有白皮球30个,红皮球32个,卖出25个,还剩多少个球?”引导学生弄清题意之后,他们便马上列出算式来计算:30+32=62(个),62-25=37(个)。我没有忙于小结,我问学生,这道题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学生个个都在冥思苦想,我抓住这个机会又加以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来入手,进行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把白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30-25=5(个),5+32=37(个)。”这个学生刚回答完,其余的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把红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列式:32-25=7(个),7+30=37(个)。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结合生活实际,从实际出发,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才能取得卓著成效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钟成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精讲”,《中国科教研究杂志》2009年第7卷第8期.

[2] 刘玉婷,“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学习数学生活实际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培养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