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那座山
2020-09-27李慧敏
题目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1.文章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
題解
近几年,在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中,经常有比喻型作文题出现,但是对于初中写作教学来说,比喻型作文较一般命题作文写作难度更大,尤其是审题立意的指导训练方面。
一掌握审题方法
审题就是审清题意,明确题目要求,包括文体、题材、中心、写作对象、字数等各方面要求。不同类型的题目有不同的审题方法。比喻型作文题目是指题目通过比喻的形式表达的作文类型,其特点是以形象性语言表达情感和观点,并从喻体中呈现出来,题目有象征寓意,比喻型作文重在喻人、喻事。
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实践中的第三题《翻过那座山》为例,第一步,找关键词,即“翻过”“山”。第二步,找突破口定比喻义。审此题时可以多角度思考。例如,文题中的“山”,可以写自然界中真实的山,也可以根据“山”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来写作。“山”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地面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它的作用之一是隔断,因此可以思考用“山”的比喻义进行写作。“山”可以是学习、工作实践中的某种障碍或困难;可以是思想上的偏见,或狭隘、短视的行为;可以是人际交往中的害羞、傲慢的态度;可以是胆怯、自私、偏激、懒惰等性格;也可以是意外出现的误解、差错等。因此比喻型作文题目,审题立意训练的重点是为题目中的喻体匹配本体。第三步,理顺大意,即比喻义确定后,理顺题目大意。紧扣“翻”字写过程,不忘“过”字写感受。“翻”是“翻越”之意,本文写作内容就是:为什么翻山?如何翻山?翻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挫折?抵御了哪些诱惑?多数学生都能抓住“翻”字写,关键还要写出“过”字,“翻过”又意味着什么?“翻过”之后,你看见怎样的美景?“翻过”之后,你由“此山”引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悟?这是提升思维、升华主题的点睛之笔,不可忽略。
二提高立意档次
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力求写出高档次的题意,追求立意的高远、深刻、新颖。最好具有对家国情怀、社会现象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这要求我们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本质,思考对人生、对社会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能从一般认知中深入一步,发现别人忽视的那一点,给人启示。如“山”也可以理解为全世界面对的新冠肺炎疫情,“翻过那座山”可以理解为医护人员、抗疫工作者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三合理安排写作顺序,反复修改润色
合理构思,精心刻画“翻越”细节。写作前,一定要编写提纲,写清“山”是什么,出现“山”的原因是什么,“翻越”的过程怎么样,“翻过”的感受是什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翻越”之旅写得一波三折,把“翻过”之情刻画得感人肺腑。要让文字走进读者的内心,须让文字充满情感,有情感的文字打动人;须让文字有些理性,有哲理的文字耐人寻味;须让文字用一些修辞,恰到好处的修辞让文章文采斐然。文章贵在反复修改润色,这样,文章的选材和立意即使与别人有雷同之处,也会具有不一样的感染力!
学生例文
翻过那座山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初三王纯
指导教师李慧敏
清晨,天空被染成淡淡的蓝色。东边的天空上,鱼鳞似的薄云层层叠叠,远方的楼群边际透出一道淡淡的金红色,朝阳即将喷薄而出。
此时,操场上,八百米“长征”,哀鸿遍野。望着长长的跑道,我无奈地叹了口气,我这个体育“困难户”,该怎样面对这漫漫征途?
东方,天际间的薄云仿佛燃烧起来,橙金色的云朵顺着天际向西绵延。身边的同学们奋力向前。渐渐地,体力不支的我越来越落后,身后只有几位掉队的同学步履维艰地缓慢移动着。我咬了咬牙,尽力迈开沉重得像灌了铅一样的双腿。
咸涩的汗水顺着我的脸颊滑入嘴角,我的腿一软,膝盖重重地磕在跑道上,整个人一下子跪了下来。
唉,不行了。我揉了揉疼痛的膝盖,干脆坐在地上,望着东方的天空发呆。
原以为阳光越来越明亮,仔细看,却发现云朵的色彩黯淡了许多。原来天地交界处是一层厚厚的云,刚探出身子的太阳顿时被云层覆盖,但它似乎不甘心,仍努力挥洒光芒,使云层染上一圈淡淡的金红色。
向前方望去,发现自己早已被甩到最后。同学们大多已筋疲力尽了,却仍坚持着摆动双臂继续向前冲,有的实在跑不动了,迈着缓慢的步伐一摇一晃地前进。
我又站起来,摆动双臂,将全身力量集中在双腿上,奋力向前追赶。四周的景物模模糊糊地晃动着,我的脑子里只剩一句话:“很快就到终点了!”
的确快了,眼前只剩二十多米了。可这二十多米是那样难以逾越!“加速,加速冲过终点!”远远地,站在终点线旁的老师大声为我加油。
我仰起脸,一道金光猛然闯入我的视线,太阳已有半个身子穿越了厚厚的云层,耀眼的光芒向我传递着喜悦的心情。大家仍旧坚持着,谁愿意比别人落后?
跨过醒目的终点线时,我踉踉跄跄地跪坐在地上,觉得双腿已经不属于自己了。温暖的阳光泼洒在一张张溢满汗水的脸上,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后的轻松与喜悦。回望洒满阳光的长长跑道,那里曾洒落多少汗水?
要翻山越岭,莫半途而废。
教师点评
一次体育课的长跑训练,让小作者的心中充满紧张和焦虑。这些情绪成为阻碍她前行的“那座山”,一座看起来无法翻越的“山”。作文选材的重点高度集中,小作者抓住长跑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细致描绘,尤其融入环境描写,画面感强烈,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文章情节充实丰满,结尾简洁巧妙,意味深長。(李慧敏)
翻过那座山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初一肖楚涵
指导教师唐德雪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陡峭的山峰,独自一人可能无法翻越,总有心连心的同伴助我一臂之力。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再次在耳边响起,我也要像歌中唱的那样,去翻越那座崎岖陡峭的山峰。晶莹的泪珠洒落,点点滴滴的往事犹如微风中的湖水,泛起层层涟漪……
十月,红旗飘飘的国庆节如期而至,学校将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比赛。相约久违的舞台,自然心潮起伏。我是班里唯一的校合唱团成员,顺理成章地担当起全班的领唱,期待着班会课上,悠扬的歌声乘着风儿,飘出教室,在校园里展翅飞翔,久久回荡。
可不知从何时开始,也许因为我是数学课代表,那句“组长收数学作业”的话喊多了,曾经清澈洪亮的嗓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刺耳的破音。从此班会课成了我的噩梦,每次唱出破音,都有一些同学夸张地捂上耳朵,个别同学还嘲笑我。我总是不停祈祷,下课铃快点儿响起来吧,我不想受煎熬了,可铃声偏偏与我作对,我越急切期待,它越沉默不语。出现破音的地方,正好出现在“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那句歌词中。我气愤地想:破音“那座山”根本翻不过去,谈什么歌唱“每一座高山”!忍受了无数次嘲笑后,泪水再也止不住了,终于夺眶而出,心底有个声音告诉我:何必受这份罪,放弃吧。于是我果断提出不再领唱。
走出教室,好朋友们鼓励我,为我加油。她们的善良和友爱打动了我。我决定继续担任领唱,尽管仍深深怀疑自己能否翻越破音“那座山”。
下课后,我被唐老师领进办公室,她递过来一颗润喉糖,清凉的味道滋润了我的喉咙,更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相比教室里的嘲笑,唐老师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慰藉和温暖。无论如何,我要尽己所能,翻过“那座山”,超越自我,为班级荣誉贡献一份力量。
在家中勤奋练习却丝毫没有起色,那座山仿佛每天都增高一点,永远翻不过去。演出的日子一天天逼近,而翻过破音“那座山”的日子遥遥无期。
一节晚自习课,教室里竟传开了这样的话:“老唐违反了自己定的规则!”唐老师曾规定,不能带有色饮料进教室,这天,她竟然带来一瓶棕色饮料!唐老师叫到我,我疑惑地站起身走到讲台前,她将饮料递给我,说这是润嗓子的。我盯了半天没有说话,也没有伸手去接。教室里顿时安静得让人心慌,我不敢拿老师精心准备的饮料,抬头看看她,又看看同学们,想起期待中的特等奖,它已占据我的内心许久。为了让“破音”就此终结,我拿走了这瓶饮料。有的同学说这颜色像有毒,又有同学争辩说这是“神仙水”。我偷偷喝了一小口,不苦,也不甜。但是有一些暖心的朋友,有一位关怀备至的老师,再苦的“有色饮料”都是甜的。
最后的合唱比赛中,我终于翻过了破音“那座山”。带给我翻山越岭的勇气与力量的,或许不是那瓶“有色饮料”,而是所有关切和热情的举动,那些发自内心的温暖话语激起层层涟漪,让心绪涌动……
翻过那座山,豁然开朗,我仍将在追梦的路上飞奔。也许我们会忘记成功,但忘不了共同经历的坎坎坷坷,也忘不了共同前行的信念。高山,也许一个人无法翻越,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今日,你助我一臂之力,翻过那座山;明日,我将与你同行,助你直达山巅。感恩,是一首永远不过时的歌,待我们共同翻越高山,共同高歌……
教师点评
读着楚涵娓娓道来的文字,去年国庆节合唱比赛的情景浮现在脑海中,耳畔又传来楚涵深情悠扬的歌声:“我歌唱每一座高山……”真是无巧不成书,临近比赛,楚涵一唱到这里就会破音,我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胆战心惊,但我和她一样,深信师友的鼓励、坚定的信念能创造奇迹。赛场上,楚涵拿起话筒唱到“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时,啊,没有破音!歌声像溪流一样潺潺流淌,连她自己都难以置信。我们师生同心,翻过了那座山!不必说文章深情流畅的表达,也不必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单是这份“我手写我心”的真诚就足以打动人心。
最后解密:老唐的“有色饮料”乃独家开嗓秘方,由青果十粒、胖大海两颗、罗汉果一颗、甘草数片、爱心满满,文火慢慢熬成。(唐德雪)
翻过那座山
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初三吴嘉华
十月的风微凉,天空被刚刚的一场小雨洗得湛蓝,阳光畅通无阻地倾泻在茫茫大地上,14岁的我们即将踏上青春的“征程”。
这趟“十四公里征程”又名“翻山越岭”。一路远望,山路绵延,雾气缭绕,对于不爱运动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
刚开始坡度不大,山路还算平坦,两边的竹林飘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我们蹦蹦跳跳,不知不觉便到了山腰。若说山脚流水潺潺,鸟语花香,那山腰则是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快到晌午,日光渐渐攀上山顶,汗珠儿也爬上我们的脸庞,不少同学开始大口喘气,已很少有人说话。我的额头也冒出了汗珠儿,肩上的背包越来越沉重。我眯着眼,挺直腰,放眼望去,视野里只有云雾散尽后连绵不断的群山,不知何处是终点,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究竟能不能翻过那座山呢?我迷茫起来。
“还有最后三公里。”老师鼓励我们。“我一定要走完这段路,给自己的青春一个交代!”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只见前方红旗飘动,灌了铅的双腿又迈开了大步,朝着未知的希望奔去。原来志愿者团队早已等候在那里,为每位经过的跋涉者加油鼓劲儿,而且每位同学都能领到一张纪念卡,卡片上系着的一根红丝带在风中跳跃,像在指引前进的方向,更像跳跃的青春。
尽管大家的体力渐渐不支,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攀登的脚步。快到山顶时,很多同学是后知后觉的,只觉得陡峭的小径不知何时平坦起来,视野也开阔起来。“啊!我们到山顶啦!”不知道是谁忍不住喊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欢呼雀跃。向远处望去,日光熔金,群山毕现。我们终于到了!是的,只有用汗水和坚持,才能迎来曙光;只有磨砺过的双手,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山一程,水一程,回望来时的漫漫长路,才能真正明白徒步十四公里的意义。青春是一场旅行,我们只有翻过一座座大山,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山再高又怎样?只要踮起脚,就能接近阳光。
教师点评
小作者叙述了一次参加十四公里徒步爬山的经历,“那座山”既指现实中的大山,也暗喻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选取的素材虽常见,但叙述不落俗套,尤其重点描写了翻山越岭过程中的景物变化和自己的心理变化,有取有舍,重点突出。从开始爬山时的新鲜感,到怀疑自己能否成功,直至坚定目标的过程,描写得真实生动,同时,将青春成长的心路历程也清晰地呈现出来。(李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