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渔阳里到树德里,中国共产党从孕育走向诞生

2020-09-27陈挥陈万佳

党政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陈挥 陈万佳

[摘 要]近期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以党的早期组织研究为主线,就党的一大研究、《共产党宣言》和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人物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2020年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100周年。8月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委党校、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及上海党史研究系统、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代表8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出席并讲话, 会议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主持。

100年前,一批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酝酿和准备,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现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秘密召开会议,将创建新型政党的理想付诸实践,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组织,当时就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也成为各地共产主义者开展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创建奠定了组织基础。徐炯在讲话中指出,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召开第四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回望建党历程,追溯初心之源,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这是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党的创建史研究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他同时也希望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能够继续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继续深耕细作“四史”研究,抓紧做好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继续深入推进“四史”宣传普及工作,做到有声有色、入脑入心。他特别要求大家要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担负起“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各项任务,继续用心用情用力,把上海的红色资源利用好、把上海的红色基因传承好、把上海的红色传统发扬好,为党的理论宣传和研究阐释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更加扎实、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献礼建党百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依据,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一步阐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间的关联,深入发掘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的光荣历史、奋斗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好地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党的早期组织研究、党的一大研究、《共产党宣言》和建党精神等三个主题做了精彩发言,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从渔阳里到树德里,中国共产党从孕育走向诞生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挥认为,上海学者在党的早期组织研究中走在全国前列。他在题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历史的早期研究——以刘昌玉、任武雄、常美英、庄有为的研究为中心》的发言中,详细论述了上海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中共党史教研室教师刘昌玉、常美英、庄有为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任武雄,在1978年就组成专题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发表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创党实践的研究成果的过程。该团队在没有先例可循和经验可鉴的情况下,开展史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聚焦“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活动”“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党的早期组织”“武汉、广州、济南、长沙、留法学生的早期建党活动”以及“早期共产主义者关于建党思想的探讨”等中国共產党早期组织研究的关键问题,先后在《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1期、1980年第2期、1981年第2期、1985年第3期发表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首批成果,开创了相关领域研究的先河。1988年,四人共同署名的学术专著《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为“祖国丛书”的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研究和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认为,在老渔阳里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与在树德里宣告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却是不同的概念。在推动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从孕育走向诞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推动各地早期组织的建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促进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奠定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干部基础,使党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国性的、集中统一的新型政党。他在题为《从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到中国共产党》的发言中说,从渔阳里到树德里,这段不到800米的路程,中国共产党走了整整一年,正是这一年,使中国共产党从孕育走向诞生,实现了从早期组织到正式建党的伟大转变。徐明强调,无论如何,党的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两者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级基础等方面高度一致,同时在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不可能跳过早期组织的孕育期、准备期,而直接走向诞生期、成熟期。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共产党早期组织,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董奇在题为《“上海发起组”相关表述探微》的发言中,讨论了上海发起组名称的不同提法,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研究中,关于上海发起组的名称,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等不同的提法。“上海发起组”是其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提法,但在近年有逐渐弱化的趋向。他通过梳理“发起组”的相关提出过程,认为“上海发起组”的提法在党史研究中有特殊的价值,仍具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他通过梳理“发起组”的相关提出过程,认为在“发起组”“共产主义小组”“早期组织”三组概念中,“共产主义小组”与“早期组织”在时间上是顺承的关系,90年代以来“早期组织”已逐渐取代“共产主义小组”的提法。而“发起组”与“早期组织”概念是并列的关系,是独立的概念。他还指出,192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建立是组织上建党活动的开始,从组织的性质及在建党历程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上来看,上海发起组确实起到了临时中央的作用,对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起着指导、示范和推动作用,事实上从事了核心领导的角色,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坚实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邵雍在发言中指出,从1921年下半年起至1930年各种相关文件均认定,1920年夏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党刚建立时,有一很短时间叫做社会共产党。从语词结构上看,“社会共产党”是偏正词组,“社会”只是前置修饰词,“共产党”才是主干。按照李大钊、陈独秀的理解,与第二国际决裂站到了第三国际的大旗之下的共产党就是革命的社会党。在中共一大召开前的11天,张太雷经共产国际批准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名义出席了共产国际三大并在会上发言。所谓“共产主义小组”的提法是受到了共产国际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只是中国革命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了共产国际的帮助并不等于找到了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党的光辉历程就是走自己的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具有历史的必然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从地理环境、经济背景、政治层面、文化氛围、社会状况、人才队伍等六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必然性。他指出,上海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当时中国任何地方都缺少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经济科技基础、地域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多元文化氛围和群英荟萃的人才条件。正是这些条件,让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上海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初心使命的孕育之地。

上海市委党校教授杨俊通过解读《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等最新档案资料集,认为共产国际从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布尔什维克革命经验和在中国开展建党工作的实际条件等基本方面出发,确认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具备建党条件的城市。上海是中国资产阶级财富和无产阶级贫困中心,工人运动已经日益成长起来;蕴藏着巨大的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能量,是世界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有大批“讨论社会主义”的“激进社会活动家”以及“站在社会主义者这边的团体”;有进行宣传鼓动的工作环境和统筹共产国际东亚工作的条件;有共产国际代表据以立足的机构和为布尔什维克活动的在沪俄侨。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建目标进行了长期的探索。长宁区委党校讲师常俊在《建党早期“群众性”政党建设目标的演进历程及特点成效》的发言中,集中探讨了中共建党早期“群众性”政党建设目标的演进历程和特点成效。她认为,中共一大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应是“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共二大迈出了党建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即明确党的自身建设目标是要成为“一个能够实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群众党”。 中共三大集中讨论了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问题,把政党建设目标的基础放在了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前提条件上,放在共产党改造国民党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性政党这个实现路径上,并且确认国民党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由此,“群众性”政党建设目标发生偏移。中共四大是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次大会提出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尤其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在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历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标志着“群众性”政党建设目标重新回归。常俊强调,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党的建设目标提出、而后目标偏移后到中共四大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全面部署,使“群众性”政党建设目标又实现了回归,研究中共建党早期“群众性”政党建设目标的演进历程,对进一步认识建党早期政党建设目标的价值定位和历史意义有重要价值。

党的制度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在不断地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仰亮在《“铁的纪律”:中国共产党早期纪律制度及其执行——以上海党组织为中心》发言中指出,随着中共革命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党员人数的迅速增加,党员干部出现的违纪问题明显增加,上海党组织根据党的纪律制度,结合党员干部的违纪轻重、影响大小和职位重要程度等因素,对其进行相应的惩处。与此同时,中共对党内存在的纪律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和应对,不但从制度层面成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完善了机构设置,还在行动层面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惩戒,体现了“治病救人”的组织原则。张仰亮认为中共早期严格执行“铁的纪律”,对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的领域研究:《共产党宣言》与建党精神研究

今年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在沪问世100周年。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公室主任兼组织部副部长周晔在阐述了学习习近平同志先后六次就《宣言》中译及其时代意义发表的重要讲话的体会后指出,习近平同志评价了这本书在建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陈望道个人实践的维度和历史的维度,强调了《宣言》在沪问世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为党在上海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周晔认为,在习近平同志就《宣言》精神的时代意义作出的六点重要论述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最为核心,也是望道精神的核心理念。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谈思嘉指出,建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创党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他认为,从概念维度上讲,建党精神就是指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价值追求、行为风范;从内涵维度上来讲,担当、求是、忠诚、创新和斗争是构成建党精神的五个基本要素;从价值维度上来讲,建党精神是信仰根基,是推进伟大事业的蓬勃动力,是引领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航向。谈思嘉最后强调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创建100周年之际,全面讲好建党故事,深入阐释建党精神是摆在党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准确把握建党精神,关键在于厘清建党精神的概念边界,提炼构成建党精神内涵的核心要素,以及审视建党精神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中的价值意蕴。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处长陈彩琴主要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理论建党的三点主要特征。她认为,第一点是创办多种宣传研究平台,开辟多样性宣传阵地;第二点是从通俗普及到理论探索,多维度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第三点是呼应时代迫切所需,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持续论争。她同时也认为,在建党特殊时空内凝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起点源头。在建党思想指引下,成立的中共发起组和其他群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最初所凭依的“组织之源”,将建党理论与建党活动紧密结合,开创性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理论问题,开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起初所凭依的“理论之源”,在建党理论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敢于开天辟地、爱国为民、斗争实干的精神特质和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起初所展现的“气质之源”。

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高明在《从柿子湾到尚社苑——〈共产党宣言〉首印本的沧桑历程》发言中,讲述上海社科院图书馆工作人员发现了全国第12本、上海第5本由陈望道先生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他指出,《共产党宣言》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1920年8月,《宣言》中文全译本终于在上海问世,所印一千册很快赠售一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共产党宣言》连续印刷两次,这在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之后,各地争相翻印,不断再版。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传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在上海的出版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对中共早期党组织的发起和组织以及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值此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100周年之际,研讨会的召开有特别意义。2017年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至今,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年长专家持续发力,青年学者队伍不断壮大;他认为明年我们就将迎来建党100周年,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党的创建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地渔阳里和中共一大召开地树德里,两者是建党过程中的“两座高峰”,形象地说,渔阳里是“十月怀胎”,树德里是“一朝分娩”。

上述论述并非此次会议的原貌,但是呈现了会议的部分特点。党史研究要把微小的历史细节放到大的历史背景之中去观察思考,不仅要能反映中国共产党,更要反映人民群众。与此同时,在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前,党史研究要尊重历史并且观照现实,用事实说话,完成新的任务,实现新的征程。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的诞生地史料挖掘与建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内涵研究”,编号:2019ZJD001

(陈挥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陈万佳系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静安区人大代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影作品选登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