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舞台”
2020-09-27韦利曼
韦利曼
核心素养注重个人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而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到底在哪里?本文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主动去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快乐,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乐说、乐做、乐演、乐想的“舞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乐“说”
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数学语言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想说、敢说、乐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教师首先出示小猴摘桃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图意、说数学信息。这里有意让不爱发言的学生去表述。接着提出:小猴子摘了16个桃子,树上还剩下20个桃子,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在学生回答用“16+20”或“20+16”计算后,继续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算一算,然后先在小组内充分说算法,再指名全班交流。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要求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认真观察人民币,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出示半遮盖的人民币图片,让学生识别各种币制,并说出识别的窍门;再尝试给人民币分类并互相说一说是怎样分类的;最后通过换钱游戏引导学生说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术语、概念,逐步完成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通过说算理、说思路,在“说”的历练中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运用小组合作,让学生乐“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他们互不相让、据理力争,这时,教师常常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萌发灵感、激活思维。在教学时,教师采取了小组“争乐乐章”法,每四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后能够正确回答出大家有争论的问题,那么小组成员每人得盖一个红色的“乐乐章”,对于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者,则小组成员每人盖一个蓝色的“1分章”,一星期一汇总,得“乐乐章”最多的小组就是优胜组。这样每个小组长格外关注自己组员的纪律,为了多得“乐乐章”,组员积极讨论疑难问题,他们不再做看客,而是乐意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让学生课前分别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课堂上让小组合作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在动手中认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摆好的图形,是不是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小组的操作、观察、思考,得出了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因为有探索直线图形面积的经验,学生会想到要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教师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学生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后,教师稍作点拨,孩子们就会思考得出: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即=πr,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r,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圆的面积=πr×r。孩子们在合作中主动参与,不但真正的掌握了知识,而且数学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样的设计,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乐“演”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学中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必须尊重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强化小学生的实践意识,彰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人民幣的认识”,我们结合教材内容把数学知识穿插到日常生活中去,把讲台当作“超市”,模拟买、卖商品的表演活动。在“超市”里摆放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表演时,让一部分孩子扮演售货员,一部分孩子扮演顾客,一部分孩子做评议员。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让评议员评定“售货员”及“顾客”付款及找钱的正误。然后互换角色表演,最后评出“优秀售货员”及“文明顾客”。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加深了孩子对人民币的认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模拟中感受学习之乐。
四、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乐“想”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教师必须开放教室,把学生亲历的生活体验引入数学的大课堂之中。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把数学课堂延伸向社会。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预先布置实践作业,让家长陪同孩子到超市里走一走、看一看,把观察到的以千克和克为单位的商品的名称、数量、重量、单位记下来,并买重量为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多少个?掂一掂一袋洗衣粉、一块肥皂的重量,再看标重是多少克?称一称一个鸡蛋、一个乒乓球分别重多少克?称自己体重是多少千克?……并一一记录下来。课堂上,让学生汇报活动的情况,讨论数据是否合理,最后做出评价。这样的教学安排,孩子课堂发言积极,气氛活跃,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再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学生知道了1分米就是10厘米后,教师让学生俩人一组,一人用手比出1分米,另一个人用尺测量,看哪个人比划的更接近1分米,让他们体验1分米的长度。体验过后,我们开始学习画1分米。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了课堂知识,知道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还懂得了学好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享受学习之乐。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互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充分发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性的课堂。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舞台”,学生成为乐学舞台的主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