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
2020-09-27谢琰
谢琰
松下問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讲唐诗的时候,经常会告诉大家,我们最为耳熟能详的作品中可能藏着错误,有时候是题目错了,有时候是作者错了,有时候是诗歌正文出了问题。今天我们要讲的《寻隐者不遇》,问题比较大:题目和作者可能都弄错了。
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孙革,题目应该是《访羊尊师》。“尊师”就是道士,这个道士姓羊。我为什么敢这么说呢?是有扎实的证据的。贾岛的诗集里根本找不到这首诗,而宋代人编写的一本很权威的大书《文苑英华》里,保存了这首诗,作者是孙革。
不过,当我们读完这首诗,可能会发现《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好像比《访羊尊师》更恰当。为什么?诗人去拜访一位高人,无论是隐者也好,羊尊师也好,最终他是没遇着。所以,如果要更准确地去给这首诗起个题目的话,应该叫《访羊尊师不遇》。
下面我们来讲诗意本身。大家不妨跟着我去做一个算术题,数一数,这首诗到底包含了几问几答呢?也就是说,到底是几次对话形成了这首诗呢?
一个诗人遇见一个童子,到底对话了几次?
第一种解读是一问一答。
诗人问童子,你师父在家吗?这童子是羊尊师的徒弟,比较啰唆,说得比较多,说我师父采药去了,他就在这座山里面,但是在云雾缭绕之中,我也不知道他现在到底在哪儿。这是一问一答。
第二种解读是两问两答。
首先,诗人问童子,你师父在家吗?他回答,我师父不在家,采药去了。童子比较简明扼要,不爱说话。于是诗人又问了,那你师父什么时候回来呀?这时候童子才回答,他就在山里头,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就更不知道了。这是两问两答。
第三种解读是三问三答。
按照这个解读,童子像木鱼一样木讷,不敲他,他就不发出声音,所以才有三问三答。诗人先问,你师父在家吗?童子回答,不在,采药去了。诗人再问,去哪里采药了呢?童子答,就在这山里头。诗人又问,那他什么时候回来呢?童子说,“云深不知处”,我也不知道。
其实几问几答无所谓,关键是我们既然能探讨出这么多可能性,说明这首诗好就好在它是一首戏剧化的小诗,活生生地展现出了一个诗人去拜访一个隐者,但是没见着,和童子之间的非常生动的对话。
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有助于理解诗意的关键词。
第一个是“采药”。这不是普通治病的药,而是长生不老之物,采回来有修道炼丹的用处。前文曾说,羊尊师就是一个道士。
第二个关键词是“只在”。这不是“只许在这”的意思。我们又不是孙悟空,用金箍棒给师父画个圈,不让他迈出半步。这里的“只”,相当于“直”“正”。童子指着山说,我师父正在这儿!话说得很神秘,好像很远,又好像很近,好像喊一嗓子他就从山的背后出来了,但是也可能喊破了嗓子这个人依然无影无踪。
第三个关键词是“不知处”。这里面情感很复杂。首先,诗人有一点儿失望。问了好几次之后还是没有音信,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当然会感到失落。其次,诗人也展现了一种神秘感,以及对神秘的向往之感,表达了对这位隐士的羡慕。这是一种多么高妙的境界,多么令人神往的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讲完《寻隐者不遇》,我们还可以做点儿联想。古诗词里常常写“不遇”“不值”“不见”。人生很难完美,生活难免遗憾。但恰恰是遗憾中的所思所想,更能体现人类的美丽心灵。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他也是没见着“满园春色”,他要是见着了就不会写出这么好的诗了。在失落的心情中,他反倒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再比如中秋那天,你总想着看月亮,最后月亮没出来,你就郁闷。其实古人专门会写一类诗,就叫《中秋不见月》。我没看到月亮,但可以赏花,赏秋香,赏美食,还有更多的美等着大家去发现。
生活往往如此,转角遇见美,就怕你一根筋,直接撞了南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