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
2020-09-27杨秋婷
杨秋婷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引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多山区的国家,山地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山区农村的开发存在更多的挑战。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农村。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阐述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蓝图,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求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1]。
山地旅游农业是指立足于山地环境,依托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创新和改造,以提供农产品和休闲服务为手段的一种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2]。山地旅游农业作为农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业态,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特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相契合,发展山地旅游农业有利于山地地区将山地资源变劣势为优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1 乡村振兴战略与山地旅游农业
乡村振兴战略与山地旅游农业的融合受内在需求和外在动力的共同作用。山区“三农”亟待谋求转型发展是内在需求,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是路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外在动力。
从供给侧来看。山区“三农”问题面临着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开发成本大且农产品附加值低等许多问题,山地环境由于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使得其较平原地区而言开发成本巨大。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的山地丘陵占地面积达到全省国土面积的92.8%,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地省份,农地破碎等特征这就注定了贵州的农业发展不能走机械化大生产的道路。贵州省2013~2017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于2017 年也尚未达到2013 年的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0 元。因此,山区“三农”亟待转型发展。
从需求端来看。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节奏加快、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对于乡村自然风光、绿色生态产品和返璞归真的需求加大,并且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绿色、康养、休闲的消费能力也不断提高。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8000 亿,接待人次超30 亿,较2017 年增长超45%。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大力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是给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对山地旅游农业发展有政策支撑和引导作用,而山地旅游农业是落实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经。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山区“三农”问题、落实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图1)。
图1 乡村振兴战略与山地旅游农业关系图
2 基于乡村振兴的山地旅游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方法选择
2.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首先,指标体系的框架是将其分为4 个层次,分别是总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总目标层反映基于乡村振兴的山地旅游农业综合发展情况,由5 个系统层来反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 个方面的评价情况,而15 个要素层是根据系统层的目标要求,来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最终由指标层的30 个指标来体现。
其次,将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目标作为5 个系统层进行评价,可以从产业、环境治理、专业化水平和带动农民增收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这五大目标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其中,产业兴旺系统层是核心,最能体现山地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水平,生态宜居系统层是山地旅游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之一,乡风文明系统层是山地旅游农业产业专业化水平的直接体现,治理有效系统层体现是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宏观支持力度和生态效益情况,生活富裕系统层是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最后,由要素层进行分析、指标层进行最终体现。在产业兴旺系统层上,由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等农产品质量及丰富程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农用机械总动力等农业发展水平,乡村旅游总收入、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来反映产业兴旺情况;在生态宜居系统层上,用交通便捷程度、气候生活条件和旅游资源支撑等来反映山地旅游农业的基础条件;在乡风文明程度上,用专业人才支撑、医疗卫生条件和食宿条件等来反映山地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直接相关的衣、食、住等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治理有效系统层上,用农业使用、造林面积和节能环保支撑等生态效益指标和发展专业化水平来体现宏观支持力度;在生活富裕系统层上,用城镇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脱贫效果等指标来反映山地旅游农业的社会效益。
2.2 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思路构建基于乡村振兴的山地旅游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1)。
表1 基于乡村振兴的贵州山地旅游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3 评价方法概述
2.3.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方法。为了消除多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数据之间量纲和数量级差异造成的影响,需要对数据先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数据标准化方法有Z-score 标准化和 Min-max 标准化,Z-score 标准化是基于原始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运算得到标准化数据,而Min-max 标准化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化,使得原始值x 通过运算映射成区间[0,1]之间的值[3]。而本研究采用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需要进行对数运算,为避免对数运算的无意义,因此采用改进后的Min-max 标准化方法进行非负数据化处理,公式表示如下:
2.3.2 标准离差法确定指标权重。目前的指标赋权方法主要分为主观法及客观法。主观法包括有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法等,而客观法主要有变异系数法、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4]。基于本研究的评价对象内涵丰富,指标复杂,采用主观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且主观赋权法在指标较多的情况下人的主观影响缺陷会更加凸显,使得指标权重的精确性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造成误差。用公式表示为:
由R=(rij)m×n计算第i 个年份下第j 项指标占该年份的比重Pij:
计算第j 项指标的熵值ej:
其中,k=1/ln(n),且满足 ej>0。
计算信息熵冗余度dj:
计算各指标的权值wj:
2.3.3 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是指在由多因素综合构成的指标体系中,通过合理的方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后,对各指标无量纲化的值与其相应的权重相乘加和,计算其综合得分,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整体状况的模型[5]。在本研究中,一共构建了5 个系统层下15 个要素层和30 个指标层。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可得出每个系统层的综合得分以及总目标层综合得分,有利于从多个层面对贵州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进行评价,通过与其他山地省份进行比较,也能更加全面的找出贵州发展的短板和潜力,对症下药。用公式表示为:
系统层综合得分:
其中,z 表示系统层数,总共分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 层,Bz表示在第z 个系统层的综合得分,l 表示该系统层下的指标个数,wj表示指标权重。
目标层综合得分:
其中,n、m 分别表示被评价的年份数和指标个数,i 表示第 i 个年份,j 表示第 j 个指标。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源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贵州2015~2019 年《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统计局、文化和旅游厅、农业农村厅的官方网站,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信息查询网以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会议报告等。
3.2 结果及分析
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14~2018 年贵州省山地旅游农业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贵州省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综合得分表如表2 所示。从表中可看到,贵州省2014 年到2018 年山地旅游农业产业各系统层的分值是逐年递增的,且总目标层的分值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可见贵州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是可持续且方向向好的。
首先,从时间上分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 个系统层的分值从2014 年至2018 年是逐年递增的。每一年中产业兴旺系统层的分值最高且年均增速最大,而其他4 个系统层的分值情况相差不大。生活富裕系统层在2014年位居末位,而在2018 年时已上升至第2 位。说明贵州山地旅游农业对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系统层的带动情况良好。
其次,从空间上分析。产业兴旺系统层和生活富裕系统层的增长趋势最为稳定,且年均增长速度高,从2014 年至2018 年分值分别都翻了一番。乡风文明系统层主要是指为山地旅游农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的专业化程度,以及贵州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山地旅游农业的管理规范化包括旅客食、住、行和娱等多方面,是山地旅游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人才是山地旅游农业产业发展中基础的基础,只有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才能够促进山地旅游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综合得分情况分析。贵州省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是可持续且方向向好的,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的短板在于乡风文明系统层,发展山地旅游农业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而教育、医疗和食宿能直接反映出游客食、住、行的质量,所以贵州发展山地旅游农业应当注意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4 建议
4.1 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深刻理解山地旅游农业的内涵意义
山地旅游农业首先立足于山地环境,依托于旅游业发展而进行的农生生产的创新和改造,它是以提供农产品和休闲服务为手段,并围绕游客这一消费目标市场调整和改造农产品生产过程的产地消费型农业,它以山区的农业转型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
表2 2014~2018 贵州省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综合得分表
4.2 提升档次,规范经营,培养一批旅游农业专业化人才
完善和规范产业经营管理,提升贵州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而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才来推动,应当加强服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打造一批符合山地旅游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团队。
4.3 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提高旅游农业产业竞争力
贵州发展山地旅游农业应当以产品品质为核心,从农业选地、生产到销售全方位推动“旅游+”改造,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打造山地旅游农业区域品牌,形成本地区具有明显特色的品牌效应。
4.4 利用优势,科学规划,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近年来,贵州旅游产业呈井喷式发展,2018 年贵州省旅游产业总收入为9471.03 亿元,是2014 年2895.98 亿元的3.3 倍,年均增速约为57%,应当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农业的产业联动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农产品附加值、农业就业结构和农村生态环境等多方面优化和改善,实现农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的交流,促进优势互补,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效率。
4.5 以人为本,促民增收,提升农村社会福祉和农民生活水平
发展山地旅游农业即要注重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要注重农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将与农民生活质量相关的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纳入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评价中,关注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会福祉的提高,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山地旅游农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