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寻找长江源
2020-09-27陈进编辑田宗伟
◎ 文 | 陈进 编辑 | 田宗伟
姜根迪如冰川 摄影/税晓洁
寻找长江源迄今已有两千多年,虽然官方已有定论,但至今仍有争议,原因何在?
从地图上看,长江源好像并不遥远,从西藏拉萨到长江源直线距离大约500 公里,从青海西宁到长江源直线距离大约1200 公里,即使从四川成都到长江源直线距离也不过1500 公里,坐飞机从这三个地方到长江源不过1-2 个小时,如果有公路,开汽车从拉萨或者西宁去江源也最多一天的车程。但由于长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 米以上,那里气候干冷,氧气稀薄,经常大风狂舞,即使在7、8 月,平均气温也在零度以下,而更为要命的是没有直通的公路。
离长江源最近的109 国道是上世纪50 年代初修建的,2003 年才铺设沥青。国道以西是无人区,没有路,汽车很难深入其中。曾经去那里的外地人只有极少数探险家、地质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到过沱沱河上游的外地人总数不超过400 人次。我作为长江工作者有幸去了两次。从109 国道雁石坪向西走,距离沱沱河源头——姜根迪如冰川还有大约150 公里路程,其中一半土路,一半无路,开车平均车速在30 公里左右。1976 年长江委第一次考察时,从雁石坪到姜根迪如冰川是坐牦牛进去的,来回走了近10 天;2010 年我参加的长江委第三次江源考察开车来回走了三天三夜,其中在雀莫湖附近建大本营,住了两夜;2016 年第二次到姜根迪如,即使有江源所在地政府安多县县长等藏族同胞亲自做向导,坐车来回也走了15 个小时。
岷江与金沙江位置比较 制图/ Roxie
长江流出第一滴水的地方:姜根迪如冰川。 摄影/陈进
初上高原,才发现高原与地理书上描写的或者想象中的情景完全不一样。穿过昆仑山口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一眼可以望见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除了偶尔在远处隐隐约约看到不显高的雪山外,真是一马平川,比我国东部平原还平坦。进入无人区看到的景观令人震撼,感觉像是到了外星,或者又像是想象中的南北极。这里没有路,没有房子,没有人,没有手机信号,没有一切人类活动的痕迹。除了风声,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只偶尔看见藏羚羊、野牦牛,或者几只小鸟在飞翔。这里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禁区,也是绝大多数生物的禁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长江源充满神秘。
古代人的认识
长江到底发源于何地?人们的认识发生过几次变化,最早说是发源于岷江,也有说源于嘉陵江,后来确定其发源于金沙江。
在3000 至4000 年前的夏商时期,长江流域还属于蛮夷之地,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古人对长江的认识非常肤浅。即使对于长江中下游水系,古人也有过错误的认识。例如,古人就常常“江汉不分”。自8000 至3000 年前到现在,全球都处在气温偏高期,降雨量丰富,洪水频繁,川江出三峡,汉江出丹江口,巨大的水流进入中游平原和洼地,到处是湖泊、沼泽和水陆交织的冲积平原区。人们分不清川江和汉江谁是长江的主流,常统称为“江汉”。究其原因,川江出口——南津关处很窄,江面宽只有200至300米,而汉江中游江面宽有1000 至2000 米,所以,古人常常“江汉不分”。
3000 至22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经典《尚书·禹贡》中写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认为长江发源于岷山。这岷山不是青藏高原东缘的岷山,而是指现在甘肃天水西南 的嶓冢山,即现在嘉陵江上游西汉水的源头。由于《尚书》是古代五经之一,古人对其十分崇敬,又没人做过考察和测量并提出质疑,致使此后2000 多年里人们一直视岷山为长江源。实际上,早在东汉初期,古人就已知金沙江源远流长,只是那时只将其视为长江支流,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即持此观点。
古人将岷江作为长江源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原因有三:一是岷江水量很大,多年平均径流量达1065 亿立方米,仅比长江金沙江宜宾站(多年平均径流量1460 亿立方米)少395 亿立方米。如果单看瞬时最大洪峰流量,岷江比金沙江还大。由于金沙江流域没有大的暴雨区,而岷江流域有著名的川西暴雨区,岷江出口水文站——高场站最大洪峰流量曾高达51000 立方米/秒,而金沙江出口——屏山站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仅36900 立方米/秒。二是岷江下游水面比金沙江宽阔。宜宾以上的金沙江多是高山峡谷河段,窄处水面宽度只有150 至200 米,而岷江下游水面宽一般在400 至1000 米,给人印象比金沙江还大。三是岷江下游古时通航,舟楫不断,人烟兴旺,有“大江风范”。而金沙江水急滩多,难于通航。
第一次对权威经典说法提出挑战的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他在《溯江纪源》中提出“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江为首”。虽有人说“霞客所知前人无不知之”,但是,徐霞客超越前人的地方在于他明确地意识到评判江源的基本原则——以水流最远的河流为正源,并从这一原则出发,推翻岷江是长江正源的旧说,确立金沙江是长江正源的新说:“余按岷江经成都至叙(现宜宾),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千余里;舍远而宗其近,岂其源独与河异乎?非也!”“其实岷之入江,与渭之入河,皆中国之支流,而岷江为舟楫所通,金沙江盘折蛮僚溪峒间,水陆俱莫能溯。”徐霞客分析了古人为什么将岷江作为江源的原因。
沱沱河 摄影/税晓洁
由于徐霞客当时只是个民间人士,他的推论并没被明朝认可,直到他死后两三百年的清初,才被康熙皇帝及其清朝学者所接纳。清初国家统一,西方的测绘和制图技术已经传入中国,康熙皇帝在《康熙几暇格物编·江源》中对徐霞客的《溯江纪源》十分赞赏,正式肯定了徐霞客长江源之说。
为了有效地统治青藏地区,康熙曾派出专门的使臣对长江源区进行过考察,想进一步探明江源水系分布。由于江源气候恶劣,高寒缺氧和交通困难等原因,这些使臣来到江源区时,无法深入江源腹地,只能“望源兴叹”,停留在“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认识水平上。但即使这样,也初步描述出江源河网及沼泽湿地交错复杂的基本特性。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 ~1718),清朝组织学者首次采用近代测量技术完成了《皇舆全览图》,图上已经绘出通天河上游水系大致的方位,初步确定了长江源和黄河源头的地理位置。乾隆二十六年(1761),礼部侍郎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对于江源水系作了更细致的描述,已经涉及布曲、尕尔曲、当曲、沱沱河等江源河流,他认为布曲为正源,当曲和沱沱河为支流。从清朝到民国时期,虽然有一些中外人士深入长江源区进行探险或者科学考察,但因复杂的地理条件、恶劣的气候及自然环境,又缺乏有效的测量手段,他们都只是停留在大致弄清了长江源头有当曲、布曲、楚玛尔河等诸多河流水系的水平上。
现代人的认识
晚清及民国年间,涉及江源水系的著作开始增多,但其详尽程度没有超出《水道提纲》的水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46 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该书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5800 公里,为我国第一巨川,上游于青海境内有南、北两源,南源曰木鲁乌苏(蒙古语),北源曰楚玛尔。”由于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长江出自该山之南,于是便有“江河同源一山”和“长江和黄河是姐妹河”之说。当时中小学地理教科书都以该书为依据编写,采用长江全长5800 公里,定为世界第四大河。谬传甚广,影响极深,以至于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这种说法仍然盛行于世。
这个时期,关于长江正源也有多种说法,布曲、尕尔曲都曾被人认为是长江正源。这两条支流都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与通天河走向基本一致,其中尕尔曲与通天河走向比沱沱河还要顺畅,但后来才发现,尕尔曲长度不及沱沱河的一半。
1973 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时称“长办”)成立对外宣传组。为向国内外宣传长江水利建设成就,宣传组主动联系新华社、外文出版管理局等机构,筹备出版一部关于《长江》的影视作品和宣传画册,以为国庆30 周年(1979 年)献礼。筹备中长办收集到大量有关长江的资料,可唯独缺江源的。作为长江流域管理机构,连长江源基本情况都还不清楚,这可不行。当时长办主任林一山组织开展了第一次江源考察,成员由长江委、新华社及相关杂志记者和地理学者在内的28 人组成。考察队于1976 年7 月初启程,历时两个月,最终有8 名队员成功登上姜根迪如,其中长江委2 人(地理和地质)、《人民画报》记者2 人、《人民中国》记者1 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 人、《青海日报》记者1人和葛洲坝工程局(地质)1 人。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青藏公路以西大片地区不仅是无人区,也是无图区,没有实测的地形图和地貌图,河流及山脉走向不是沿用过去古图推测就是按流传下来的说法绘制而成。1970年,当时的兰州军区测绘部队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自金沙江德格出发,溯江而上开始精确测绘,于1974 年完成江源地区1:10 万地形图的测绘工作。这些测绘成果为长办开展江源考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础资料。
长江源区水系 制图 / Roxie
长办第一次江源考察发现:长江源区伸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有大大小小十几条河流,其中较大的有三条,即楚玛尔河、沱沱河和当曲。在这三条河中,楚玛尔河水量不大,冬季常常干涸,不能成为长江正源;要论流域面积和水量,都以当曲为最大;但根据“河源唯远”和“与长江干流流向一致”的原则,最终确定了水量比当曲小,而长度比当曲长18 公里的沱沱河为长江正源。沱沱河的上源有东、西二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621 米)的西南侧,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海拔6513 米)的西侧,东支较西支略长,故长江的最初源头应是东支,其上段是一条很大的冰川(姜根迪如冰川),冰川融水形成的涓涓细流,便是万里长江流出第一滴水的地方。
1977 年4 月,长办编写的《长江之源》考察报告正式上报当时的水利电力部,同时抄送国家地理、测绘、新闻、出版和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门以及青海、西藏自治区等地方政府,新华社于1978 年1 月13 日公布了长办江源考察的新结论:“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查勘的结果表明:长江的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 公里,而是6300 公里,比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还要长,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第二天,美联社发了一则电讯称:“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了世界第三长的河流。”1978 年长办又组织了规模更大的第二次江源考察,并深入到当曲源头等腹地,再次验证了第一次考察成果。
从长办正式划定的长江源区水系图可见,沱沱河走向与通天河比较一致,而当曲虽然流域面积大些,但与通天河流向几乎相反。从夏冬两季楚玛尔河地貌可见,江源河流冬季与夏季水流差距巨大,夏季像大河,冬季像小溪,甚至断流,称为“连底冻”,整段河流从水面到河底都被冰住。
目前的争议
古代,由于没有科学的测量方法,无法准确判断河流的长度、水量及走向,主要靠前人传说或者现场观测,对于江源认识出现错误是很自然的事。现在虽然有了先进的测量手段,但由于没有确定江源方法的标准,存在学术争论也属正常。
近10 多年来,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先进测绘仪器的发展和高原探险装备的出现,科学家和探险家对江源考察探险的积极性高涨,如果说30 年前真正到过长江源区冰川处的外地人只有十几个人,现在已有数百人次的外地人到过长江源。
几次有代表性的科考及考察意见如下:
一、1985 年美国坎沃伦急流探险公司获准首漂长江。同年10 月,四川省地理学会发起组织了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指挥部,成立了包括漂流队员、科学工作者、记者及后勤人员共54人组成的长江科学漂流队。1986 年6 月3 日,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从成都出发到西藏拉萨,转而北上到长江源头沱沱河,6 月16 日正式开始长江漂流和科学考察。在长江源区,他们采集到各类水文、地质标志标本1000 多件,拍摄了3000 多张照片。该漂流探险队对江源区进行了考察,认为当曲在长度、水量、流域面积和水系发育等方面均超过沱沱河,对沱沱河为正源提出质疑。
二、2008 年10 月,由青海省测绘局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刘少创研究员领队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科考队采用3S 技术(GPS、GIS和RS)测得沱沱河长度为348.63 公里,当曲长则为360.34 公里,比沱沱河长出11.71 公里。考察后,他们以“河源唯长”为依据,认为当曲应该为长江正源。20 世纪70 年代曾担任兰州军区测绘江源地形图的测量大队总工程师、副大队长李志良发表文章支持该观点。
三、2009 年10 月,由14 名地质专家、探险家组成的“为中国找水”科考队以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勇为领队,对长江源进行了考察,他们确认尕恰迪如冰川较之前确定的姜根迪如冰川更远,沱沱河因此延伸长度约10 公里,认为“当曲不可能是正源,它本身是沼泽地,水源以地下水为主,水量很小”。杨勇认为:“长江水源60%来自各拉丹东西南侧的沱沱河。”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沱沱河由西向东,非常顺直,与长江主流方向一致,发源地是地势较高的冰川,而当曲的源头是海拔较低的沼泽,由地下水源汇集起来的,且偏向东南,有一个大拐弯。该地区由于降雨相对较多、汇水面积大,水系流量自然大,但他与长江干流的方向不够顺畅。另外,沱沱河与当曲长度相当,源头冰川不记入河长也有争议,认为沱沱河作为长江正源还是合适的,支持长江委观点。
四、2010 年10 月,长江委联合青海省水利厅组织了近100 人的队伍对长江源进行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此次考察的主要成果有三:一是将“长江委江源综合考察纪念碑”树立在江源姜根迪如冰川前沿,首次有了长江委人永恒的印记;二是考察人员近百人,包括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青年才俊在内的多个学科和多专业科技人员,对江源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地理、冰川、气象、地质、地球空间信息变迁等九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而且从长江源到长江口进行了同步水质测量;三是考察结果再次确定沱沱河为正源的长江三源之说。
江源讨论
1976 年,长办在确定长江源过程中,对江源水系重新进行了归并与划分,显著扩大了当曲流域面积和水量,为后人质疑留下了伏笔。历史上,将布曲或者尕尔曲作为长江正源也有一定的道理,原因有三:一是最早的青藏交通线穿越布曲和尕尔曲,前人容易达到,便将先发现的两曲看成正源;二是两曲走向与通天河走向也一致,而且都发源于唐古拉山冰川,源头海拔都比当曲源头高。布曲与原当曲(除掉布曲水系)流域面积及水量差别不大,沱沱河、布曲和原当曲流域面积和水量等指标旗鼓相当;三是早先的探险者很难进入沱沱河和当曲腹地,无法准确测量他们的长度和流量。
长办第一次考察结束后,曾到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寻求帮助,在他们的帮助下才完成江源水系1:10 万的地形图和相关测量计算工作,在考察报告中将尕尔曲划归为布曲的支流,再将布曲划归为当曲的支流,使当曲面积和水量大幅增加。布曲流域面积有14083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6 立方米/秒,重新归整后的当曲流域面积和水量分别增加了46%和45%,长度也增加了30 公里(布曲口到囊极巴陇的距离)。目前布曲是当曲最大和最长的支流,构成了当曲下游山谷与宽河谷相间的河流地貌特征,与传统当曲高原及沼泽地貌有明显的不同。如果将布曲延伸到囊极巴陇,再将尕尔曲和冬曲都作为布曲的支流,则布曲流域面积可以达到16927平方公里,与沱沱河和传统当曲流域面积基本相当,水量也与其相当,所以,布曲的加入对于当曲贡献相当大。实际上,将布曲作为长江一源也说得过去,这样长江就有四源了,如果再将尕尔曲作为独立源,长江源也可以有“五源”之说。
冬季的楚玛尔河 摄影/陈进
沱沱河作为正源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其发源地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距长江入海口的直线距离比当曲源头区霞舍日阿巴山距长江入海口的距离远,各拉丹冬海拔6621 米,霞舍日阿巴峰只有5395 米,且当曲源头更低,海拔仅5030 米,用沱沱河作为正源,也最能体现长江发源于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特点;二是沱沱河中游走向与通天河及长江干流走向基本一致,当曲干流走向与通天河及长江却几乎相反。其缺点是其流域面积和水量比当曲小很多,而且沱沱河上段走向是自南向北,也与通天河不一致。
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江源冰川实际上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于6300 公里的长江,长短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基本上在测量误差范围内。每年,甚至每个季度河长都会有几公里的变化,所以,作者认为没有必要就几公里长短论长江正源在哪里。早先我国对珠穆朗玛峰也测高了4 米(8848 米),后来测量发现没有那么高(只有8844 米),虽然矮了4 米,也许是冰盖融化引起的,但照样是世界第一高峰。所以,无论以哪条河作为长江正源,长江作为世界第三长,中国第一大河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