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0~2岁儿童生长发育现状
2020-09-27段淑培孙幸幸邓宇晨杨雨程周荣君
段淑培 洪 倩 孙幸幸 邓宇晨 杨雨程 周荣君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研究表明,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不仅反映自身营养和健康,还可衡量地区儿童保健水平[1-2],此时期生长发育遵循着一定规律,但也会受到遗传、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3],若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均衡,可使儿童的生长发育出现异常,如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被儿童这三类生长不良问题所困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生长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等生长不良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儿童超重和肥胖越来越普遍[4],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所以生长发育的监测和评估仍是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健康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5]。
0~2岁是儿童生长发育快速增长的时期,且与未来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根据WHO定义,0~2岁隶属于生命早期关键的1 000天内,此时期的儿童营养和生长状况影响其功能发育,乃至影响到儿童成年期健康。为此,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一直备受关注。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安徽省近年来针对0~2岁儿童生长发育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安徽省0~2岁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我们在合肥、阜阳、芜湖三市进行相关调查,旨在为提升安徽省生命早期的健康管理水平,保障和改善儿童健康状况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前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健康体检或预防接种等常规服务的0~2岁儿童。研究内容包括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肥胖等发生情况。
1.2 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依据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的聚类分析[6],综合考虑经济文化、地域和人口分布等因素,以阜阳、合肥、芜湖三市为研究现场。每市随机抽取两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机构随机调查150名左右前来接受预防接种和体检等服务的0~2岁儿童。
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制问卷“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知-信-行”调查——母亲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622,效度系数KMO为0.632),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其母亲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本研究仅对问卷收集的部分信息进行分析,包括儿童基本状况(月龄、出生体重等),母亲信息(母亲年龄、生育年龄等)。儿童身长、体重数据来自调查现场儿保医生的专业测量。
1.2.2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方法
采用2006年WHO发布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作为评价参考,应用WHO推荐的Anthro 3.2.2软件分别计算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和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定义:HAZ<-2为生长迟缓,WAZ<-2为低体重,WHZ<-2为消瘦,2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双录入,Excel 2013和SPSS 20.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共计发放问卷1 050份,有效问卷1 014份(有效回收率96.57%),共涉及1 014名0~2岁儿童。儿童平均月龄为10.97±8.53,中值为8.50。合肥、阜阳、芜湖三市调查人数占总人数比例分别为41.3%(419例)、32.8%(332例)、25.9%(263例);儿童剖腹产、顺产分娩的比例分别为52.2%(529例)、47.8%(485例);低出生体重2.9%(29例),巨大儿5.6%(57例)。调查对象母亲年龄多集中在21~30岁阶段(75.5%),有1.1%年龄小于20岁;生育年龄集中在21~35岁阶段者占94.1%,35岁以上者为3.9%。
2.2 0~2岁儿童生长发育水平
将调查儿童月龄按0~、1~、3~、6~、9~、12~、18~24分成7组,除12~月龄组外,女童各月龄组的体重和身高均达到甚至优于组别的上限月龄标准体重和身高;除6~、18~24月龄组,其余各组别男童体重均数略大于女童,和WHO标准一致。详见表1,2。
表1 不同月龄别男女童体重和身高水平
表2 WHO儿童体重和身高标准
2.3 0~2岁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状况
根据WHO儿童生长发育Z评分标准得出,本次调查的0~2岁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及消瘦的发生率分别是5.6%(57例),2.4%(24例),6.1%(62例);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分别是9.2%(93例),6.8%(69例)。
分析不同性别、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是否头胎、月龄、喂养方式(前6个月内)的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结果发现:不同性别的生长迟缓(χ2=9.759,P=0.003)和低体重(χ2=4.227,P=0.040)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童的生长迟缓、低体重率均高于女童;在低出生体重、正常、巨大儿三组不同的出生体型中,0~2岁儿童的生长迟缓率(χ2=18.934,P=0.001)、超重率(χ2=73.638,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出生体重组生长迟缓率最高,巨大儿组超重率最高;不同月龄别的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11,P=0.011),18~24月龄组肥胖率最低为2.7%。详见表3。在控制了月龄对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等的影响后,仅18~24月龄组男女童超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31,P=0.001),女童超重率高于男童。
表3 不同特征0~2岁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状况[n(%)]
3 讨 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各月龄组生长迟缓率仅1~月龄组的生长迟缓率高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7](以下简称《纲要》)要求的7%以下,原因可能与被调查的儿童74.6%是头胎,新手母亲缺少喂养经验有关;低体重率为2.4%,优于陈琳等[8]2015年在上海市松江区调查的2.9%,不同月龄分组的低体重率均低于《纲要》制定的5%的标准,表明安徽省0~2岁儿童低体重控制和干预工作良好;《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发布的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消瘦平均发生率为2.3%[9],而本次调查安徽省0~2岁儿童消瘦率为6.1%,消瘦率较高,高于2010年尚煜等[10]报道的河北省5岁以下儿童消瘦率(2.58%),这可能与0~2岁儿童与大龄儿童相比,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发育健全,同时与父母喂养不当也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本次调查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是9.2%(93例)和6.8%(69例),高于王鸥等[11]2015年于安徽省等中部六省营养包覆盖县调查的2.4%和0.4%,这可能与市区居民经济收入水平高,易过度喂养造成营养过剩有关,提示应加强父母营养搭配和合理膳食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调查对象不同的出生体型中,低出生体重组比正常组和巨大儿组生长迟缓率最高,巨大儿组比另两组超重率最高,提示尚需做好孕妇孕期体重控制和管理工作;另外,单因素分析得出男女童生长迟缓和低体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控制月龄分析后发现,仅18~24月龄组的男女童超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排除了月龄混杂因素的影响,同时因本研究数据是2015年横断面调查得来,无法得出儿童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存在一定局限性,未能得出不同月龄组男女童的明显区别。
生命早期关键1 000天内的0~2岁幼儿的生长发育水平关乎着儿童健康及地区未来人口健康,随着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重视辖区内儿童生长发育的监测和高危生长发育儿童的管理。综上,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一、重视居民生长发育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尤其是科学喂养策略和营养知识的普及;二、关注孕妇孕期的体重管理工作,控制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的发生,将儿童生长发育管理延伸到胎儿周期;三、提高儿童保健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应在招聘阶段把好“进人关”,为儿童生长发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四、尝试组建儿保医生、营养专家、儿科门诊专家的专业团队,对生长发育不良的儿童制定干预策略,为安徽省儿童健康尤其是生命早期的健康保障构建稳定的支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