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一例到底”的情境创设与运用

2020-09-27邵先亮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17期
关键词:挫折教材情境

邵先亮

(合肥市四十六中南校区 安徽合肥 230001)

自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全国统一使用以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很多老师尝试把“一例到底”教学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一个案例贯穿课堂始终,层次清晰,环环相扣,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产生了很多成功的教学案例。“一例到底”情境教学已经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

一、含义

所谓“一例到底”,通俗地说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将一个案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方法。其具体操作为:设计一则典型案例作为问题情境,围绕这一情境展开教学,学生在情境中讨论、分析、体验、感悟,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内生素养。这里的“一例”,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则材料甚至一个话题,既可以只用一个情境,也可以以一个情境为主,再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辅以其他材料。

二、成功范例分析

(一)情境,达成目标的关键

影响“一例到底”教学策略效果的最关键因素无疑在于选用的这个“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境。设计情境不是漫天撒网,在设计情境之前,我们要认真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全面梳理授课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和主干知识,厘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精心选择学生身边他们最感兴趣的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素材去设计情境。

在把握了本课的教材知识、教学目标和内在逻辑关系,研究了基本学情以后,我从七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期待阳光’网上交友”的故事,借助于主人公故事的发展,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跟随故事的发展体验感悟、讨论反思、选择判断。

情境一:我是一个七年级女生,来到一个新的群体,身边没有一个熟悉的人。我性格内向,不喜欢说话,集体活动时常常躲在角落里,班里好像没有我这个人似的……好在我的生活里还有另外一个时空,我每天渴望那个时候:我拿起鼠标,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自由地穿梭在各个群体之中,用不同的网名和不同的网友愉快地交流……思考: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为什么“期待阳光” 拿起鼠标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情境二:前一段时间,有一个网友向我介绍一个名叫“十点半俱乐部”的QQ群,并且不断邀请我加入。这个群的成员一般是每天晚上十点半开始上网,交流的内容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这个群对我来说真的很有诱惑力,我很想加入,但是加群有一个条件:要提供真实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期待阳光”应不应该加入呢?

情境三:我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加入“十点半俱乐部”,生活平静了一段时间。但是最近又有点小纠结:一个头像非常帅的、跟我非常能聊得来的男生居然约我周末在附近的一个比较僻静的小公园里见面……“期待阳光”要不要去呢?

情境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设计的,情境设计初步完成后,应对情境进行仔细研读,确定情境与授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与教材知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应中进行情境的修改和打磨。具体见下图:

(二)思维:问题序列设计的核心

好的教学情境设计出来以后,教师要根据情境精心提炼问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设计的问题既要紧密联系材料,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还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有效的思维碰撞中,达成教学目标,培育核心素养。如《增强生命的韧性》这一课,我设计了以下情境以及三组与之对应的问题。

“2019最美孝心少年”宫井豪的故事:三年前,母亲患尿毒症,花光家里所有积蓄;2018年,家中唯一的顶梁柱爸爸因患急性白血病去世。13岁的小井豪和15岁的姐姐、3岁的弟弟,只能靠着政府的低保救助款艰难度日,每周还要照顾母亲,带母亲到医院进行透析等治疗来维持生命。他们居住的房屋低矮潮湿、四面透风、破烂不堪。小井豪并没有为此沮丧,而是顽强地撑起这个家,无论天寒还是酷暑,他每天都很早起床,给弟弟穿衣、洗脸、刷牙、做饭,自己简单吃点饭,就把弟弟先送到幼儿园然后再到自己的班级上课。中午放学,接好弟弟一起回到家,再给弟弟用白水下面条,打一个鸡蛋,自己舍不得吃一口,都留给3岁的弟弟吃。晚上,他一边带着弟弟,一边做好饭,等着上中学的姐姐回来一起吃。

问题一:宫井豪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哪些阻碍和不顺?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问题二:面对这些人生道路上的磨难,人们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应选择哪一种?

问题三:面对挫折,小井豪是如何做的?这给我们哪些启示?

本课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设问的逻辑分析序列如下:

(三)呈现:情境的移步换景和问题的逐层推进

1.情境的移步换景

情境的移步换景是指教师根据情境发展的阶段,通过分次呈现情境,将学生带进特定事件的“现场”,探讨、分析情境,真正从情境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体验、感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如《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课,三个情境前后连接,如同连续剧一般,后一情境是在前一情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前一情境设置的问题探讨,又为解决后一情境设置的问题提供品德铺垫和知识支撑,学生走进情境的过程,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

2.问题的逐层推进

如上文《增强生命的韧性》这一课,设置了认识挫折、感受挫折、面对挫折三个环节,在认识挫折环节,初现情境,思考问题一,依据宫井豪遇到的阻碍和不顺,了解什么是挫折和挫折感;在感受挫折环节,再现情境,讨论问题二,分析在面对宫井豪所遭受的挫折时一般会有的两种态度,以及不同的态度产生的不同结果,从而感受到要正确对待挫折的道理;在面对挫折环节,三现情境,探究问题三,宫井豪事例给我们的启示,通过小组讨论,感受到生命是有韧性的,我们要发掘生命的力量,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然,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该紧紧围绕情境设计中的“一例”来进行,都应该符合教师自身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力求最充分地展现教师鲜明的教学风格,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挫折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Holism in Education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教材精读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挫折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终身不遇